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打仗弓箭连盔甲都射 *** 古人打仗为什么还拼命放箭

历史文化6年前 (2019-05-09)270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弓箭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前言

弓箭的发明,起初目的是为了方便狩猎,在原始时期,各类大型凶猛野兽与人类共存,人类外出觅食期间,难免遭受野兽的侵袭。为了能够快速制服野兽,也为了能更方便的狩猎,原始先民发明了弓箭。

1963年,中国山西朔县峙峪村,在距今约2.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镞,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弓箭出土实物。

此后,发展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私有制的发展滋生了人类的野心和征服欲,由于弓箭自身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之中,成为火药发明之前不可替代的强有力武器。

也许会有人疑惑:古代士兵都穿盔甲,箭又射不透,拼命放箭又有什么用?。

古代打仗弓箭连盔甲都射不穿 古人打仗为什么还拼命放箭

一、在冷兵器时代,杀伤力极强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分为近距离搏击和远程射击,前者使用的兵器多为矛、枪等,而远程射击一般使用弓箭和弓弩。

弓属于抛射兵器,由弓臂和弓弦构成,弓臂的弹性和弓弦的柔韧可以让弓弯曲到一定程度,拉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蓄力的过程,当力量在一瞬间释放,弓弦上的箭便射向远处的目标,非常实用,且杀伤力极大。

弓箭的使用,使攻击时双方拉开一定距离,无论是在捕获猎物还是应用于军事,都能够更好地保证自身安全,因此极为受重视。

弓箭属于杀伤性武器,结合人的体力和弓的弹力,力量在拉弦的过程中积蓄,瞬间爆发将箭射出,故射程远、射速快、杀伤力强、命中率高。

《易·系辞》所载:“弦木为弧,剡木为矢。”

起初弓箭的 *** 简单,用单片的木材或竹材制成,仅仅用削尖了的木棍或是竹竿作箭,且发射速度快,重量轻,易携带,但也正因如此,弓箭蓄力较差,射程不远,威力也小。

后对弓箭进行改进,在商晚期便已使用双曲复合弓,到东周便有了成熟的弓箭制造技术,选材也极为严格,“取六材( 干、角、筋、胶、丝、漆)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因为是依靠人的臂力进行发射,弓箭使用者需进行大量训练,以达到实战中的快、准。弓箭的射程约有250米,射击间隔时间短,因此在战争中应用广泛。

古代打仗弓箭连盔甲都射不穿 古人打仗为什么还拼命放箭

弓弩的制造源于弓箭,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构成,相较于弓箭结构更加复杂。

《孙膑兵法·势备》云:“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于百步之外”,

弓弩的使用不同于弓箭,主要依靠自身的机械力将箭射出,因此对使用者没有过高的要求。

弓弩的射程是弓箭的一倍左右,杀伤力和命中率也高出弓箭许多,据史书记载,弩可贯穿两层铁甲,是非常厉害的远距离杀伤性武器。其不足之处在于,与弓箭相比,填装时间较长,射击间隔时间长。

《汉书·地理志》云:“汉兵器以弩为尚。”

“习弩”是训练士兵的重要科目,弩兵“材官”是军队作战的主力部队。

汉代对铜弩机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弩机的精准度和稳固性,在弩机的望山上增设刻度,这与现代步枪瞄准装置的表尺有异曲同工之妙,射手通过刻度将视线聚焦到箭簇前端再瞄准目标,有效的提高了命中率。

《六韬·军用》记载,军队中的弩装备,在战国时便已占到五分之三的比重,至汉代,军队大量地装备了一石、二石、三石至十石的弩。为了改善弩箭的射速,军队通常采用几对士兵轮番射击的 *** ,加之协同作战的战术策略,弓弩成为战场上强有力武器。

强弩步兵在战场上具有射程、精准度的优势,且杀伤力强,即便是披重甲的骑兵,也难以抵挡强弩的强势进攻。

古代打仗弓箭连盔甲都射不穿 古人打仗为什么还拼命放箭

二、甲胄的保护只是局部,并不周密

由于影视剧中对战争场面的夸大与美化,使观众对甲胄产生一些误解,认为甲胄是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刀枪不入,但是在战场上使用起来并非如此。

甲,是指防护身体的甲衣,胄,则是指头部护具。商代及西周时期,将甲制成前搭状,用系带的方式将其固定,主要防护前胸部位;而胄则带有装饰性,主要防护头顶部,未对面部和颈部进行全面保护。

到了秦汉时期,才注重甲、胄之间的连接,通过特殊形状的甲片进行过渡,达到对头部的保护。

《周礼·司弓矢》记载:“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堪质者。”

弓弩的最初使用便是针对皮甲,为了行动方便,冲锋陷阵的普通士兵不会全身穿戴防护周密的重甲,所以仍然避免不了被射杀。

再者,实际上由于技术、 *** 原料以及等级的限制,甲胄的穿戴在东周时期便已形成体系,有一定的等级差别。观察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可知,不是所有士兵都能够穿上 *** 精良,防护周密的铠甲。

甲胄 *** 工艺繁琐,甲片成型之后,需要在甲片上开凿小孔,然后用皮条编缀,按照一定的顺序将的甲片层层叠加,使甲片上下左右连接到一起,甲胄的 *** 要消耗不少人力物力。

因此,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士兵所穿的盔甲,仅仅能做到简单的防护,如明朝的棉甲、和布面甲等,多为普通士兵穿戴,只是能够做到不被流矢伤及直接毙命,并不会凭借甲胄的保护而刀枪不入。

并且,因为力的惯性,即便是没有被箭直击要害,被击中的士兵也会因为强烈的撞击削弱战斗力。

古代打仗弓箭连盔甲都射不穿 古人打仗为什么还拼命放箭

三、大规模发射弓箭的作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弓箭的使用,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弓是古代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

《后汉书•董卓列传》载:“(董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弓弩射程远,命中率高,杀伤力强,针对无甲和披轻甲的轻骑兵,弓弩是很有效的远程射杀武器。

“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弩机)发之,远者千余步”。

弓弩一般体型较大,不适合长途行军作战,因此,一般都是用于守城。

弓弩中最有名的便是床子弩,体型巨大,最远射程可达1500米。床子弩因体型巨大已不适合单兵操作,需要几人合力才能将长达一米的巨大的弩箭射出。

在宋辽澶州大战中,辽军元帅萧挞凛便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三弓床弩的齐射伏击,一箭中额,射落马下,当场死亡。

足以见得,在平原作战或者守城时,弓弩可以作为有效射杀武器,即便敌军穿上盔甲,仍然避免不了弩箭带来的巨大的撞击,从而打乱敌方行军方阵,打击敌军士气及战斗力。

此外,因为当时医疗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即便是盔甲的防护作用好,被射到其他部位,即使没有当场毙命,也会因为伤口感染造成死亡。

古代打仗弓箭连盔甲都射不穿 古人打仗为什么还拼命放箭

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的王雄,在邙山大战中,与北齐落雕都督斛律光对射,不幸被射中额头。王雄将军没有当场毙命,但伤势严重失去战斗力,最后靠着战马才回到阵营。因为年事已高,加之伤在额头,伤势过重,当晚便因伤口感染和流血过多而死。

再如三国时期的魏国将领张郃,便是在木门被弩箭射中右膝,留下隐患后因此身亡。

那若是敌方的盔甲质量确实好不易直接毙命,或是人家身体强壮不易因为受伤感染死亡呢?

如北周将军田弘,作战勇猛,数次被射破骨头,但田将军身强体壮,每次都能恢复的很好继续领兵作战。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老祖宗的智慧是无穷的,为了能够完美杀敌,便想到了在箭头上涂毒的 *** !

据《后汉书·耿恭传》记载:“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

耿恭将毒涂于箭上,使得中箭的匈奴伤口溃烂,造成匈奴大面积伤亡。

四、败军丢盔弃甲时可用于追击

射箭不仅可用于阵前扰乱敌军阵法,也可用于战后追击。

据《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由此可知,当战事失败后,为了能够更快的逃命,士兵会脱下繁重的战服,甚至连兵器都会丢掉,面对毫无保护慌忙逃窜的敌军,箭矢能发挥更大威力射杀敌军。

古代打仗弓箭连盔甲都射不穿 古人打仗为什么还拼命放箭

结语

因此,并不是箭在战争中没有用,而是我们对其有太多误解。在冷兵器时代,弓箭和弓弩一轻一重,各有千秋,可谓是强有力的杀敌武器。

正是因为有其他兵器无可比拟的优势,弓箭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为兵家所重视,在传统教育中,“射”在六艺中处于重要地位,弓箭文化延续至今,成为了一种体育形式,这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兵器史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5/250998.html

“古代打仗弓箭连盔甲都射 *** 古人打仗为什么还拼命放箭”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真实的李林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李林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林甫,唐玄宗皇帝时期的宰相,是唐朝由胜转衰的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评价一个人要从客观的历史角度去分析,李林甫是一个奸臣,同时他又是一个能臣。在某些制度改革上他大刀阔斧,但在某些深水领域却在走回头路。一、“口蜜腹剑”的奸臣《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

贺邵:东吴官员、书法家,他的死因是什么?

贺邵:东吴官员、书法家,他的死因是什么?

贺邵(226年—275年),字兴伯,会稽山阴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政治家、书法家。吴国将领贺齐之孙,贺景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太平三年(258年),吴景帝孙休即位,贺邵由中郎之职升任为散骑中常侍。贺邵后来出朝担任吴郡太守。吴末帝孙皓在位时期,贺邵入朝担任左...

杨凝式的书法是什么风格?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杨凝式的书法是什么风格?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癸巳人、杨虚、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唐末五代时期官员、书法家,唐末门下侍郎杨涉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凝式为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进士,官秘书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多次因心疾而难以...

盘点宋真宗最具代表性的五鬼,他们为什么被称为鬼?

盘点宋真宗最具代表性的五鬼,他们为什么被称为鬼?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本名赵德昌,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炅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朝,在整体上给历史留下“积贫积弱”的印象,在经济上留下中国...

古代太监能够娶妻吗 他们娶妻之后会做什么

古代太监能够娶妻吗 他们娶妻之后会做什么

还不了解:古代太监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太监能娶老婆么?娶老婆后怎样生活?小伙伴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古代的时候太监尽管已经没有了生育能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出发,他还是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绝大多数事情的。那么古代的太监有成家立业的希望吗?有延续香火的想...

在古代,宣读圣旨的人是谁?真的是太监吗

在古代,宣读圣旨的人是谁?真的是太监吗

圣旨是皇权的代表,所以古代时的圣旨都制造的极为精美,并且还划分了等级。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相信各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便是在观看古装剧的时候,总是会看到一个太监那些皇帝的圣旨,去需要通报命令的地方宣读。但是,对此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了?太监的文化水平很高吗?对于太监这个身份,有很多...

嫫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受到褒奖的丑女,她因何得到褒奖呢?

嫫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受到褒奖的丑女,她因何得到褒奖呢?

嫫母,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的次妃,貌丑而贤德,相传是镜子发明者,是中国文学史上受褒扬的第一个丑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但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的第四妻室。...

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公主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多狠辣

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公主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多狠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女儿,唐朝历史上仅次于武则天的女政治家。一生经历了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每一场政变都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然而在权力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太平公主最终遇上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