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金创药效果那么好 现在为什么会失传了
对清朝金创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朝是我国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入关建立起的政权,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以游牧为生的女真人与农耕文明的 *** 有着迥异的生活习惯,所以在清朝入关后,两种文化产生了碰撞。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朝人发型的问题,在清朝以前,汉族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精神指导,无论男女皆蓄着厚厚长长的头发,将头发绾起,称其为束发。
而女真人常年在关外牧羊打猎,衣服要保暖方便骑马,发型也得干脆利落,所以女真人都剃头,而且女真人最开始的发型并不是像电视剧里演得那样剃一半留一半编个大粗辫子,而是只留后脑勺的一小块,编的辫子只有老鼠尾巴般粗细,“金钱鼠尾”的发型,后来与汉族慢慢融合,辫子也开始慢慢变粗了。
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强制命令汉族男子也必须剃头,在留发不留头的重压之下,全民都主动或被迫地加入了剃头大军 。
剃头匠成了热门的新兴行业,正因为是新兴行业,手艺不精的剃头匠比比皆是,剃头的时候刮伤头皮是常有的事情;就算是手艺好的师傅也难保剃刀没磨好,刮破了客人的头。
就算不得破伤风要不了性命,剃头搞得鲜血直流也是不愉快的经历,后来聪明的剃头匠们发现了一种止血的特效药,叫做“刀尖药”,每日上工都带几包刀尖药,一旦把客人头剃破了,就往流血的地方把这粉末一撒,很快就能止血,这刀尖药的功效也被传得神乎其神,说不管是多重的伤,只要不是脖子上的一刀,都能救活。
据说这种具有神奇治愈疗效的药,是由罕见的“龙骨”研磨制成的,所谓的龙骨肯定不会是神兽真龙的骨头,毕竟龙这种生物只存在于神话书中,没有人见过,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这种龙骨其实就是一些埋藏在地下的时间相当久远的动物骨头。
据《甲骨年表》记载,光绪年间有农民在田间地头挖出一些动物骨骼,农民们将这些骨头卖给药店,药店中人称这些大块的骨头名字叫“龙骨”,是可以入药的。这“刀尖药”的主要成分便是这碾碎成粉的龙骨。而且这些骨骼上还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们都看不懂的印记,人们都看不明白,只觉得这龙骨很是稀奇。
这么神奇的刀尖药后来却停产了,是因为一个人发现了龙骨的秘密。
这个人是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叫做王懿荣。王懿荣是山东人,年少时就勤奋好学,后来在光绪六年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入了仕途,还做了国子监祭酒。
在光绪十五年的时候,王懿荣略感身体不适,因为自己本身就精通医术,于是就自己去药铺抓药,在买到的药中就有龙骨这味药材。王懿荣见着这龙骨上刻画的痕迹,凭着多年搞学问的直觉,他深信这并不是随意乱刻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一种符号。
王懿荣为这个发现惊喜不已,他立刻联系熟识的古董商人朋友,帮忙大量购买龙骨,对上面的图案进行研究,得出了这是前人文字的结论,并且断言称,这些就是商代的文字。
这个发现可以说是轰动了中外的学术界,而且将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而王毅荣也成为了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不仅如此,在2009年的时候,为了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还专门设立了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甲骨文字考释、促进甲骨学发展。
原来所谓的龙骨,正是甲骨文的载体,在中国解放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对文物的保护、甲骨文的研究,刀尖药的主要材料龙骨都被收走以供研究了,刀尖药自然也就停产了。
不过现代医学中西贯通,治疗伤痛的特效药有的是,根本不需要刀尖药了,还是让龙骨躺在历史博物馆里发挥更大的功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