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分封了大量的姬姓诸侯国来护卫周王室 战国七雄中为什么只剩下燕国
还不知道:西周分封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先明确一点,战国七雄之中的韩国和魏国确实是姬姓,但是他们并不是西周之初被分封的诸侯国,而是在瓜分了晋国以后才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的。)
周武王灭商建周,史称西周。西周地域辽阔,但鉴于当时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便,因此周武王选择了分封 *** 为西周的基本制度。此举既有利于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周朝开疆扩土,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诸侯过多,也会影响到周王室的统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武王分封了大量的姬姓诸侯国来护卫周王室。这样一来,哪怕是将来诸侯们势大,周王室的力量也足以压制。
既然分封姬姓诸侯国的目的是为了护卫周王室,那么这些姬姓诸侯国必定要是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是姬姓,那么自然是和周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了,为什么还要特意强调呢?
按照现在的习惯来说,确实如此,但是在当时却并不是这样。在先秦时期,姓是非常少的,当时只有八个姓,被称为上古八大姓,即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当时有名有姓的贵族们,基本都是这个姓。
因此,在当时哪怕是同一个姓,也不一定是周王室的直系血亲。同一个姓只能说明两个人祖宗相同。
说完了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讨论西周分封之初有那么多姬姓诸侯国,为何战国七雄中却只剩下燕国?
战国之时,战国七雄只代表了最强大的七个国家,并不代表其余的国家不存在了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中姬姓诸侯国有三,分别是韩国、魏国和燕国。其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之时的诸侯国。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没有其余的诸侯国了,只不过相比于战国七雄来说,其余的诸侯国并不强大罢了。
比如说鲁国,孔子的故乡,文化之邦。其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乃是正统的与周王室有相同血脉的姬姓诸侯国。鲁国内部同春秋晋国一样,被卿大夫长期掌权,不过好在鲁国没有被卿大夫颠覆。不过就算如此,鲁国也就此一蹶不振,并彻底沦为小国。一直到战国中期,鲁国才被楚国所灭。
可见,虽然战国七雄之中仅有燕国是西周分封之初的姬姓诸侯国,但是还有许多小国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太过弱小,才被人们所遗忘。
大国也有,不过被分得分,被灭的灭
吴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乃是正统的与周王室有相同血脉的姬姓诸侯国。其分封之地位于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是春秋中后期的大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来源于这个吴王夫差。
可以说,吴国完全有机会在战国时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只可惜吴王夫差过于仁慈,将唾手可得的越王勾践放走,错失了消灭越国,壮大吴国的机会。最终被越王勾践所灭,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而晋国也是如此。晋国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乃是正统的与周王室有相同血脉的姬姓诸侯国。在春秋时期,晋国一度成长为春秋之时的巨无霸,其称霸时间之久,在春秋时期难有国家能够比得上。有一种春秋五霸的版本就认为,春秋五霸中除了齐桓公之外,其余四位都是晋国君王。这种说法虽有失偏颇,但足以说明晋国的强大。
只可惜,在晋文公时期,晋文公为了赏赐一直陪伴自己的忠臣,设三军六卿,终使得卿大夫势力过大,晋国公室一代不如一代,并在春秋末期引发了赵、韩、魏三家分晋事件,使得晋国灭亡。
如果晋国不灭亡,凭借着晋国的底蕴,秦国可能永远也无法东出,而天下也很可能被晋国统一。毕竟,仅仅是晋国分裂出来的赵、韩、魏三家就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足可见晋国的强大。
成也中原,败也中原
西周周天子分封之初,将中原的肥沃土地都分封给了自己的姬姓诸侯国,而将那些位于边疆的荒芜土地赏赐给了别家的诸侯国。这个思路在当时没有错,毕竟将好的东西留给自己,坏的东西留给别人是人之天性。
可是周天子万万没有预料到,曾经自己引以为豪的优势,在时代的进程中却成为了劣势。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铁器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诸侯们有了开疆扩土的可能,地盘越来越大。比如被称为西戎的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开疆扩土,称霸西戎。至于被称为南蛮的楚国则通过开疆扩土成为了春秋时期地盘更大的国家。
反倒是那些位于肥沃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们,碍于地理位置,无法向外发展。而其引以为豪的生产力,则是在剧烈的变革中逐渐失去了优势。
事实也的确如此,战国时期强大的齐、赵、秦、楚等国,无一不在边境。而位于中原腹地的韩国和魏国,却只能在惊恐中消亡(魏国称霸战国初期只是吃了之一个变法的红利罢了,其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注定了其会被他国赶上)。
结束语
西周分封之初的姬姓诸侯国,有一部分因为一些内部原因消亡在了历史中,有一部分则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慢慢变弱,以至于哪怕到了战国时期凭借其国力也无法成为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