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销兵之后,为何就不在意河朔三镇了?
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唐朝。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作《读通鉴论》中曾这样评价中唐至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其称“藩镇之强,始于河北”而这个河北所指的便是当时唐朝的河朔地区,也就是“河朔三镇”实际上在中唐时期的历史中,“河朔三镇”曾在唐宪宗时期短暂的归附于唐王朝。但经过唐穆宗一朝的销兵之后,“河朔三镇”便再次脱离唐王朝实行割据。
历史上发生于唐穆宗一朝的销兵,其根本在于,一劳永逸的解决“河朔三镇”变乱的根源性的问题,即把三镇的“骄兵”连根拔起,而史学界也多称此次销兵为“长庆销兵”。这次销兵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销兵之策的实行,最终导致了穆宗一朝发生了河朔复叛的情况。而后面的历史更为让人觉得蹊跷,那就是穆宗之后的皇帝,近乎没有在打过“河朔三镇”的主意,而“河朔三镇”的割据,自此也常态化。那么,唐穆宗销兵之后的唐朝,为何在没打过“河朔三镇”的主意?
首先,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穆宗之后,唐朝并不是百分百没有在打过三镇的主意,只不过是在穆宗朝后,唐朝并没有在打过出兵征讨三镇的主意。而出现这样的原因,实际上同穆宗朝征讨的失败有很大的关系。历史上三镇复叛之后,唐穆宗曾派军队对其进行征讨,但最后却是无疾而终。史料记载,唐穆宗最后无奈之下,只得再次承认三镇的割据。以幽州为例,变乱的祸首朱克融非但没有得到惩治,最后反而被重新任命为节度使。《旧唐书》记载穆宗封朱克融“以幽州都知兵马使朱克融检校左散骑常侍,充幽州卢龙军节度使”。
可见,穆宗朝对三镇的征讨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正所谓一层石激起千层浪,在穆宗朝以及穆宗之后的朝堂,最终形成了一派反对对河朔用兵的力量,这支力量究竟有多强大呢?历史上唐朝“牛李党争”中的“牛党”,其最为主要的一个策略,便是放任三镇的割据。众所周知,唐代的“牛李党争”实际上自穆宗时起,直到宣宗时期才结束。这就导致了在“牛党”把持朝政的绝大多数时候,唐朝对三镇的割据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
同时,细看唐朝的历史也能发现,实际上自穆宗之后,唐朝力量便始终都处于不断衰弱的阶段。穆宗之后的唐朝,虽然有唐武宗、唐宣宗两度复振的迹象,但总共加起来也不过十九年的时间。并且,唐武宗、宣宗在位的时期,河朔以外的藩镇实际上已经有松动的迹象。对这个时候的唐朝来讲,维稳显然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也就无暇顾及征讨“河朔三镇”的问题。而在唐宣宗之后,唐朝的局势则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取而代之的则是内部农民起义、藩镇战乱持续不断的情况,那个时候唐王朝也已经自身难保了。
历史就是这样,唐穆宗之后,“河朔三镇”割据的问题,最终以常态化的结局而结束。其实,以“河朔三镇”的视角来看待唐朝的历史就能发现,穆宗一朝的销兵失败之后,唐朝实际上已经没有力量在打三镇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