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劝韩信割据一方韩信为什么没听?韩信有拥兵自重的能力吗?
蒯通劝韩信割据一方韩信为什么没听?韩信有拥兵自重的能力吗?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以带兵作战能力来说,从秦末到汉朝这段时间,应该是没有能打过韩信的,韩信堪称是军事奇才,也就项羽能跟他有一拼,但是最终项羽也成了他的手下败将。
如果韩信在适当的时机反刘邦,刘邦也许败在楚汉战争中了,但是韩信的格局在那了,没有夺取天下的志气,这是韩信和项羽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武夫想夺天下,不会耍流氓可不行。
据说秦始皇东巡的时候,项羽和刘邦都看到了秦始皇华丽的车盖,这个时候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
这就是气魄,当然项羽是有气魄,没有志气,他的志气就是想要秦始皇华丽的车盖,在打下咸阳的时候,项羽竟然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韩信没有项羽一样的气魄,更没有刘邦的格局。
韩信是平民出身,在当时混的最差,刘邦是小吏跟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而项羽是贵族,起点就比韩信高。
因此韩信经常寄人篱下,最后还有了胯下之辱这个成语,总之,在逆境中磨炼了韩信的意志,其实也磨去了棱角,这使韩信明显不能够与刘邦和项羽一样,一心要夺得天下。
韩信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选择自己带兵造反,可能是韩信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去当一个王,刚开始跟随项梁,项梁死后就跟随项羽,大概是因为出身上的差距,项羽十分看不起韩信,对于韩信的建议也并没有采纳,最后投奔了刘邦,结果在刘邦的帐下也没有受到重用,甚至在刘邦入汉中的时候还要跑,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我们都能够想到,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这一追,也许韩信以后也就是个无名之辈了。
萧何在向刘邦做背书的时候说,如果你要做汉中王,那用不上韩信,如果你要做天下的王,就需要韩信的辅佐,萧何看人很准,基本看到了韩信的定位,那就是作为刘邦的辅佐人才。
刘邦是怎么用韩信的呢?拜韩信为大将,暗度陈仓,然后将很多的军队交给韩信去带,在韩信的率领下,刘邦一路攻城略地,先后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平定整个北方,对项羽实施了包围计划。
在公元前202年是关键的一年,当时刘邦趁楚军疲惫开始对楚军发动战略攻击,并且约定韩信和彭越从北方南下合围楚军,结果是刘邦追着项羽打,韩信和彭越不为所动,结果项羽一个反杀,给刘邦好顿胖揍。
这个时候,韩信如果能够拥兵自立,至少可以占据半边天,这明显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把刘邦愁的,当时张良给刘邦献了计策划陈(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
并且将这场战役交给韩信来指挥,最后打败项羽,成就了刘邦的帝王之业。在刘邦和项羽决战的时候,韩信如果自立,三分天下,或者四分天下之一都是可能的。
但是刘邦只用了一块地就让韩信死心塌地了,说明韩信的格局不行,没有容纳天下的雄心壮志。
等到刘邦平定天下开始搞异姓王的时候,有人就劝韩信造反,韩信不听,最后被刘邦罢了兵权,其实这个时候韩信即使想要造反,大势已去,成功的概率已经很渺茫了。
这一点从刘邦和韩信的谈话也能看出来,刘邦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这就是“多多益善”这个成语的由来。
刘邦然后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从这个谈话中可以看出,韩信的确没有统御天下的本领,带兵打仗和成为帝王压根就是两码事。
韩信临死的时候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
蒯通的建议就是在刘邦和项羽决战时,让韩信按兵不动,然后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实这也是韩信更好的机会,结果韩信却说,刘邦待他恩重如山,不能忘恩负义,最后坐失良机。
从这里,我们再次能够看出,韩信是有过拥兵自立,或者打败刘邦的机会的,只不过他以妇人之仁没有这样做,最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