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曾国藩考试也作过弊?他是怎么连升十级的?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8-10)211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除了他父亲43岁考中秀才外,曾家五六百年之久,连个秀才也没出过,曾国藩是地地道道的“寒门子弟”。可就是这个来自小山村的农家子弟,到了京城在仕途上却一帆风顺。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升迁之快连曾国藩本人也有些意外。

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过七年就超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两年后又升授礼部右侍郎,后来又遍兼兵、工、刑、吏侍郎,人称“侍郎专家”。升迁如此之快,连一向谦逊的曾国藩也不免有些自负,他写信给他弟弟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曾国藩升迁如此之快,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个人勤奋干练,广交人脉,“在京颇著清望”。二是权臣穆彰阿的赏识提携。

著有《湘军志》的王闿运就坚持认为没有穆彰阿的扶持,无论曾国藩再怎么聪明能干,要想十年就爬上二品的高位,都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是通过电影《林则徐》知道穆彰阿这个人的,在 *** 战争中是有名的投降派。但穆彰阿算不上大奸大恶之人,只是“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他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道光宠信,权倾内外。

穆彰阿特别喜欢笼络人才,每次会试,他都争着当主考。他主持乡试三次、会试五次,并在覆试、殿试、朝考等考试中评选文章,还充任编纂国史、玉牒、实录等史料的总裁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很多知名之士都受过他的引荐,朝中党羽众多,号称穆党。

曾国藩考试也作过弊?他是怎么连升十级的?

道光十八年(1838年),穆彰阿出任会试主考官。这年,27岁的曾国藩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顺利地考中第38名进士,殿试后,曾国藩考取第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曾国藩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因为三甲进士能进有“储相”之称的翰林院希望十分渺茫,成为翰林才是天下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殿试之后,一甲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而其余的进士要再举行一次考试,叫作“朝考”,朝考的目的是选拔优秀者,被选拔的进士则称为“庶吉士”。曾国藩有点心灰意冷,同乡劳崇光点拨他:“你的坐师穆彰阿是爱才之人,于情于理你都该去拜谢一下”。一语点醒梦中人,曾国藩当晚就去拜谢了“坐师”穆彰阿。

后来朝考的主考官正是穆彰阿。穆彰阿特意调阅了曾国藩的试卷,只见曾国藩文章开头写道:

夫人君者,不能遍知天下事,则不能不委任贤大夫。大夫之贤否,又不能遍知,则不能不信诸左右。然而左右之所誉,或未必遂为荩臣,左右之所毁,或未必遂非良吏。是则耳目不可寄于人,予夺尤须操于上也。

不仅文理通畅,说出了穆彰阿的心声,而且小楷漂亮,很有功底。穆彰阿当即圈定曾国藩为翰林院庶吉士,列一等第三。道光帝审核朝考结果时,穆彰阿又在道光面前称赞曾国藩,道光又把曾国藩名次提升为一等第二。这样曾国藩由殿试的三甲四十二名,一跃成为朝考一等第二,进入了士子的更高殿堂翰林院。

放榜的那天,曾国藩又去拜谢穆彰阿。穆彰阿对曾国藩一番勉励,谆谆教导。曾国藩也是感恩戴德,表示一定要铭记恩师教诲,为国尽忠效力,来报答恩师的知遇之恩。穆彰阿又问及对“英夷”的态度,曾国藩也主张“和抚”英国,认为主战者空谈误国、不明事理、不负责任,英国人国力强盛,船坚炮利,如果与英国人开战,很可能事与愿违。穆彰阿听了这番言论,觉得他是自己门生中最有见识的人才,前途不可 *** ,很是赞赏。当即为他改名为“国藩”——国家藩篱。

道光廿三年(1843年),翰林院突然大考翰詹。所谓大考翰詹,就是朝廷组织翰林院的翰林、詹事府的詹事们进行考试,通常每6年举行一次。这一关过得好,往往官运亨通,青云直上。这一关过得孬,前程可就悬了,大凡会沦为“黑翰林”、“穷翰林”,原地踏步升官无门,一辈子穷困潦倒。这次考试曾国藩发挥失常,考得很糟糕。所幸这次大考翰詹的总考官还是穆彰阿。交卷之后,穆彰阿便暗示曾国藩说听说你最近又写了不少诗文,很想拜读一下。曾国藩心领神会,马上回住处将诗赋写好亲自送往穆府。曾国藩这种做法,在唐朝叫作“毛遂自荐”,但从宋朝开始就严令禁止。成绩揭晓后,曾国藩考了二等之一名的好成绩,升为 翰林院侍讲。

后来道光廿七年经穆彰阿的一番“运作”,曾国藩从翰林院侍讲骤升从二品,连连高升。

穆彰阿和曾国藩就是伯乐和千里马。没有穆彰阿的赏识,曾国藩进不了翰林院;没有穆彰阿的“暗箱操作”,曾国藩可能一辈子都是“穷翰林”;没有穆彰阿的提携,曾国藩也不可能十年七迁,连升十级。

道光三十年,道光驾崩,咸丰即位不久就查办了穆彰阿,撤去一切职务,永不叙用。曾国藩行事谨慎、低调、清廉、无明显巴结行为,与穆彰阿政见也不尽相同,称不上死党,所以没受到多少牵连,但他自此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靠山。

曾国藩永远感激穆彰阿的提携之恩,对穆彰阿他一直执弟子礼,言必称“鹤舫师”。穆彰阿倒台后,别人唯恐避之不及,只有曾国藩去探望了几次。穆彰阿去世12年后,已是“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专门到穆宅看望了穆彰阿的儿子穆萨廉,并为穆家修了旧宅。

穆彰阿倒台以后,在皇帝面前很少有人(肃顺算一个)替曾国藩说话,办事也是处处掣肘。咸丰六年(1856年),穆彰阿病重,曾国藩正率湘军在前线与太平军作战,病弱憔悴的穆彰托人送给曾国藩自己手书的条幅,上面赫然写道:“好汉打落牙和血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8/267158.html

“曾国藩考试也作过弊?他是怎么连升十级的?” 的相关文章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自以为功劳特大最终作茧自缚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自以为功劳特大最终作茧自缚

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关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

曹睿作为曹丕的儿子 司马懿为何不怕曹丕而害怕曹睿

曹睿作为曹丕的儿子 司马懿为何不怕曹丕而害怕曹睿

司马懿连曹丕都不怕,却为何怕他的儿子曹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丕继位后,也想着要励精图治,无奈英年早逝,司马懿帮助曹丕有功,又辅佐过曹丕,地位肯定也不低,他也自然不用惧怕曹丕会对他做什么。曹丕去世之后,皇位就到了他的长子曹睿头上,即魏明帝。相...

清朝后宫妃子走路都需要宫女扶着 她们身体有那么弱吗

清朝后宫妃子走路都需要宫女扶着 她们身体有那么弱吗

对清朝后妃走路时,为何要宫女扶着胳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经常看清宫影视剧的朋友不难发现,清朝后妃在走路时,往往需要宫女或太监搀扶。对于古代的达官贵族而言,出行以他人搀扶,主要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而对于清宫后妃而言,这个却不是主要原因,她们之所以要人搀扶,主要与所...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还不知道: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此战的结果是让刚刚崛起的刘备集团,瞬间衰落。魏、蜀、吴三方势力在夷陵之战后整体实力相差不多。在发展上蜀是不如魏、吴的,可是西蜀有着天然...

官渡之战曹操实力出于劣势 曹操是怎么打赢袁绍的

官渡之战曹操实力出于劣势 曹操是怎么打赢袁绍的

兵力并不占优的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大胜袁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地区进行决战,在战斗开始后,曹操通过袭击袁绍位于乌巢地区的粮仓把握了战场优势,并最终击溃了袁绍的主力部队...

三国时期孙权统治基础最稳 孙权为何是称帝最晚的一个

三国时期孙权统治基础最稳 孙权为何是称帝最晚的一个

还不知道:为什么统治基础最稳固的孙权,偏偏是三国中称帝最晚的那个?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已经初见雏形,从父兄手中继承家业孙权巩固了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可谓是志得意满,坐断东南。江东世族们也从抵抗、反对孙权的统治,变成了合作、支持,在淮泗将领与江东...

鳌拜权倾朝野最后却把一手好牌会被打的稀烂,是为什么?

鳌拜权倾朝野最后却把一手好牌会被打的稀烂,是为什么?

作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鳌拜曾功高盖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鳌拜是大清三朝元老级人物,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后来的顺治,鳌拜都是一路“飘红”,尤其是到了顺治时期,更是风光无限,权倾朝野。顺治皇帝认为鳌拜是一个有用之人,所以在他之后,鳌拜便作为“四大辅...

后世如何评价薛居正?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如何评价薛居正?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 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史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薛居正为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历官谏议大夫、刑部郎中、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等职...

评论列表

陆娜
陆娜
3分钟前

曾国藩的升迁之路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他的勤奋与才干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快速的晋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他与权臣穆彰阿的关系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伯乐般的提携使得曾氏能够跨越重重障碍进入翰林院并一路高升直至二品高位;但这也提醒我们权力斗争的无常与个人命运的波折起伏在所难免。,如今回望历史感叹命运无常之余更应铭记那些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是国家之栋梁也值得我们永远尊敬与学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