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有东西南北王,却为何没有分封中王呢?
太平天国在封王一事上比较另类,不但封王数量达到了历史之最(前后多达两千七百多人),其分封制度也更有违政治传统。但实际上,太平天国后期分封的两千多个王(列王)已毫无含金量,并不足为道。对太平天国政治权力架构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分封诸王事件,还是永安建制时的那一次分封。
1851年秋,太平军攻取广西永安州,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而这一次分封也只有五个王,即: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算上洪秀全(1851年3月称王)自己,一共六个王。而自西汉初年,刘邦剪除异姓王,并与大臣们杀白马而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此后,列朝列代在正常情况下都不再封异姓为王。
而太平天国之所以在创国初期,就分封异姓为王,是跟其权力基础有关。洪秀全与冯云山都是广东花县人,而太平天国起义的地方却在广西。洪秀全与冯云山在广西并没有根基,所以,洪秀全与冯云山要想在广西发展势力,就势必要与当地势力分享权力。而洪秀全虽是拜上帝教的发起者,却并无理政的能力,其早期传教仰赖冯云山(据《李秀成自述》: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正因为洪秀全缺乏理政能力,也使得洪秀全始终无法打造洪氏一元化核心。洪秀全甚至连自己的后宫都管理不好,还要让杨秀清以“天父临凡”的名义而处理一下天王府的后宫纷争。在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不再信任异姓王,想打造洪氏一元化核心,曾表示:以后不再封王。但终因欠缺理政能力,而无法将之执行下去。
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都系广西本土派势力,在冯云山被官府抓捕之后,拜上帝教面临崩解之际,杨秀清与萧朝贵这两人以“跳大神”的方式(分别以天父、天兄附体的形式)稳定住了局面,此二人在教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渐渐跃居冯云山之上了。然而,杨秀清与萧朝贵虽有能力,却都出身贫贱。
而要想壮大势力,也必须要有当地士绅力量的加入。韦昌辉与石达开都是家境丰饶,在地方上有很强的实力,而有一定的号召力,并且也为起义筹划毁家纾难。因而,韦昌辉与石达开也都在拜上帝教中占据了一席之位。
故而,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其领导核心就呈多元化,而更像是一种合伙制企业。洪秀全与冯云山好比是以技术入股(带来了教义),杨秀清与萧朝贵好比是以职业经理人入股(实际领导者),而韦昌辉与石达开好比是以资金入股。
洪秀全与杨、萧、冯、韦、石等人在严格意义上,也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一种兄弟关系。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立国,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子,冯云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分别是上帝的第三、四、五、七子,萧朝贵(其妻洪宣娇(杨云娇)为上帝第六女)为帝婿。
这其中显然没有洪秀全两位亲哥(洪仁发、洪仁达)的位置,而杨、萧、冯、韦、石与洪秀全在教中(太平天国)的关系,显然逾越了血脉上的兄弟之亲。在传统的政治中,唯有宗室才可以封王,但在拜上帝教中,杨、萧、冯、韦、石等人才是洪秀全真正的兄弟。既然,杨、萧、冯、韦、石等人才是洪秀全“真正”的兄弟,当然就可以封王。
在太平天国之前,列朝列代的华夏政权通常都是以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名(地名)作为诸王的封号。尤其是先秦时期那些显赫的诸侯国,如秦、晋、齐、楚、燕、赵、魏等诸王的封号,通常只分封给嫡亲子侄。而太平天国的诸王封号,却没有采用先秦诸侯国名,而是以地理方位命名。东、西、南、北王实际上就相当于以前朝代的秦、晋、齐、楚等王。
那有人也许会好奇,既然太平天国有东、西、南、北王,却为何没有中王呢?在地理方位中,的确是有东西南北中的概念,比如五岳,在麻将里也有东西南北中等等,但“中王”却不可以分封出去。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中,非常崇尚“中”,有:天子居中以制四方(夷)的正统概念。中华、中国等概念,都是源于此。因而,“中王”实际上就是洪秀全自己。
按太平天国的封王设想,东王杨秀清负责节制东方各国,西王萧朝贵负责节制东方各国,南王冯云山负责节制南方各国,北王韦昌辉负责节制北方各国。而石达开的翼王,实际上就相当于“辅王”,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洪秀全的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