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长平之战秦国大胜,本可提前一统六国,却因一错误决定回到解放前!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8-20)160

韩国不愿降秦,于是,打算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孝成王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后期,因赵王决策上的失误,最终,导致胜利的天平倒向了秦国。当时,赵王因为廉颇的对敌策略与自己不符,加上,秦国的反间计,随即弃用老将廉颇,让赵括顶替帅位,进攻秦军,以报被秦国戏耍之仇。

可是,指挥兵将作战,并没有纸上谈兵那般简单,君主的冲动和新帅的无能,让赵国近五十万兵勇饮恨沙场。经长平一役,秦赵两国均损失惨重,不仅粮草消耗殆尽,兵将也折损近半,当时,两国都有偃旗息鼓,修养生息的需求。

后来,经过谈判,秦王听从大臣范雎的建议,以赵国割六城为条件,与赵国达成和解。

但是,后来因赵王未能履约,秦王勃然大怒,遂派兵直攻赵国都城邯郸。而这次的邯郸之战,秦军最终大败而逃,铩羽而归。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虽然都有损失,但是,赵国的损失明显更重,对于接下来的邯郸之战,秦国无论是实力还是士气,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那么,为何最终却是秦军大败这样的结果呢?

长平之战秦国大胜,本可提前一统六国,却因一错误决定回到解放前!

仔细分析过后,笔者发现秦国失败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当时在邯郸城下,对抗秦国的不止赵国一国的军队,还有魏国和楚国的军队。

原来,在答应秦国提出的割让六城的条件后,赵孝成王接受了这个条件。但是,当赵王准备履约之时,却遭到了大臣虞卿的反对,虞卿认为:此时割地给秦国,只会壮大秦国的势力,秦国的势力越强大,赵国的处境也将越危险。

并且,虞卿向赵王提出建议,以六城许与齐国,联合齐国共同抗击秦国,才能解赵国之危。赵孝成王认为虞卿的计谋可行,并且,鉴于当时秦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便派虞卿出使齐国,与齐国共讨合纵抗秦大计。

恰巧此时,魏国的使者也在齐国,周旋之下,虞卿说服魏国使者共同抗秦。而当时赵国也在极力的交好楚国。所以,当秦国的大军兵临邯郸城下,遇到了魏、楚、赵的联合夹击,故:败秦者,非赵一国之军。

长平之战秦国大胜,本可提前一统六国,却因一错误决定回到解放前!

其二:当时秦昭王并未任用白起,而是派五大夫王陵作为大军主帅。

一军统帅,乃是一只军队的灵魂,统帅的个人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支军队的战斗能力。秦昭王当时未任用白起作为主帅,这不禁让人有些疑惑。

按说以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亮眼表现,任命白起为主帅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为何秦昭王不用白起,而选用王陵呢?这其中有当时的秦相范雎的原因。

白起与范雎积怨已久,在长平之战的时候,白起率秦军大胜赵军,歼灭坑杀赵军近五十万之数,随后一路势如破竹,攻到了邯郸城下。但是,此时范雎功利心作祟,他担心白起功勋过高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并且,因为赵国反间计的缘故,向秦王进言,说:如果白起攻下邯郸,必将声势大振,会威胁到秦王的王权。范雎能一路做到秦相,自然是心思玲珑之人,他深知帝王对臣下的担忧,以此之道,让白起班师回朝。

白起也不是糊涂人,哪能不知道范雎心中的小九九,但是,王命难违,只好无奈撤兵,错失了一举拿下赵国都城的良机,当时白起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而第二次秦国举兵攻打邯郸的时候,秦王没有任命白起为主帅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白起抱病,不能随军出征。

二是、白起对长平之战中范雎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斗气不去。

三是、在当时的情形下,秦国攻陷邯郸的可能性较大,范雎自然不会将这个机会给白起,范雎暗中作祟,使秦王没有选白起作为此次攻打邯郸的主帅。

可以说,邯郸之战,秦军的主帅若是白起的话,不能说是必胜的结局,但是,最起码能增加一些胜算。

长平之战秦国大胜,本可提前一统六国,却因一错误决定回到解放前!

其三:赵国在邯郸之战中上下团结,齐心对敌。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危在旦夕,激起了赵国人的战斗意志。邯郸之战中,赵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整体士气高昂,这是军队团结一致的表现,也展现出了赵军在国家危亡之际所爆发出的战斗意志。

可以说,邯郸之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之一次大胜,导致秦国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历史上总是有各种意外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仔细剖析这些“意外”,了解这些事情的具体脉络,则会发现:这些“意外”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必然因素。

这可能就是历史的迷人之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8/268933.html

“长平之战秦国大胜,本可提前一统六国,却因一错误决定回到解放前! ” 的相关文章

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崔浩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崔浩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时常自比张良。他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

辛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辛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辛毗(?~235年),字佐治,颍川郡阳翟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陇西辛氏,早年投靠冀州牧袁绍,拒绝司空曹操征召。官渡之战后,跟随青州刺史袁谭。曹操攻下邺城后,历任议郎、相府长史、魏国侍中,支持曹丕成为世子。曹丕即位后,授侍中、广...

历史上朱允炆为何会着急削藩?

历史上朱允炆为何会着急削藩?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1398)年登基,次年改号为“建文”。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允炆削藩失败,最后造成自己丢了皇位。之所以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削藩操过急。一年之内就一连削掉了五个藩王。而且削藩所用的理由,都不充分。同时,对所削藩王的处理,...

刘备在要攻打东吴的时候 诸葛亮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刘备在要攻打东吴的时候 诸葛亮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到底是什么态度?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是刘备人生最后一战,也是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一场战役。此战过后,魏蜀吴三国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对峙时期。历来人们对于刘备伐吴,多是批评的,认为刘备不该以怒兴师,招致惨败,把蜀汉精锐丧失殆尽...

刘备如果能统一三国之,一定会除掉哪些人?

刘备如果能统一三国之,一定会除掉哪些人?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兔死狗烹”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熟悉了。它的意思是指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在三国之前,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霸业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

从接手父兄基业到坐上皇位 孙权是怎么一步步坐上那个位置的

从接手父兄基业到坐上皇位 孙权是怎么一步步坐上那个位置的

还不知道:从大汉吴侯到大魏吴王,再到最终称帝,孙权是如何一步步晋升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策去世后,他打下来的江东基业就都交到了孙权的手上。在孙权的多年打拼下,孙策留下的江东六郡,最终就变成了占据扬州、荆州、交州的孙吴政权,而孙权也在公元229年登基称帝,成为...

田千秋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田千秋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上天决定的,也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而是你自己。田千秋,西汉人,出生年月不详,《汉书》中称他为“车千秋”。他的祖上是战国时期的齐国王族,之后田氏一脉徙居长陵。尽管祖上身份极为显赫,但到了田千秋这一带也没有太大的成就,早就荣光不再。征和三年之前,他都一直是高寝郎,在皇陵里守护着先帝...

刘惔:东晋大臣、清谈家,是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

刘惔:东晋大臣、清谈家,是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

刘惔(生卒年不详),一作刘恢,字真长,沛国相县人,东晋大臣、清谈家,晋陵太守刘耽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世族家庭,清明远达,风度才气。得到丞相王导所识,时人比为荀粲。迎娶庐陵公主司马南弟,成为永和名士的风流之宗,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历任司徒左长史、侍中、丹阳尹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