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通之战揭开了清朝统一西北的序幕 清取得了对准部作战的初步胜利
准噶尔部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厄鲁特蒙古诸部之一。从清朝定鼎北京到康熙中期的近50年间,清廷先是集中全力经略中原,对付南明王朝等反清势力,后是平定三藩之乱,以及用兵黑龙江流域以阻遏沙俄入侵,在很长时间里无暇西顾,对准噶尔部在西北的活动采取了不干预的态度。随着实力的增长,噶尔丹多次兴兵攻扰青海、 *** 及漠北喀尔喀蒙古,甚至扬言“欲举兵内入”抵御住沙俄对东北边疆的入侵以后,康熙帝便开始着手处理西北的准噶尔部问题,然而一开始便遭遇了败仗。
康熙二十九年(1690)八月初一日,康熙御驾亲征的10万大军与噶尔丹准喝尔军,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部的乌兰布通发生激战。这是准噶尔和清廷关系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后世几乎一致地认为这次战役,是清廷击败准噶尔部的重要胜利。然而,当清军班师回京的时候,福全被勒令不许进城,在朝阳门外听候审查。结果,议政王大臣会议拟议:革去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简亲王雅布的王爵,革去内大臣佟国维、索额图、明珠、阿密达以及散秩大臣查努喀的职务解除都统彭春、前锋统领班达尔沙、护军统领杨岱、苗齐的任职,不给都统宗室苏努、喇克达、都统阿席坦、诺迈叙功,并将内大臣苏尔达、费扬古、都统希福、副都统塞赫罗满色罚俸一年。康熙帝为何如此严惩?乌兰布通之战到底是取胜还是战败了呢?
康熙二十八年(1689)末,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率兵2万余人东征喀尔喀。准噶尔军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中旬南下内蒙古,试图搜捕夙敌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六月二十一日,在乌尔会河大胜清军,并乘胜追击。据清军情报显示,七月初二日噶尔丹驻地在距离旧战地五日之程的厄勒冷地方,不久便进入到乌珠穆沁旗境内的齐尔萨布喇克之地,然后继续南下,经乌兰滚到了乌兰布通,距京师仅700里,局势骤然紧张,京师进入 *** 状态。
七月初二日,康熙帝命皇兄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一路大军出古北口;命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和硕简亲王雅布、多罗信郡王鄂札副之,率另一路大军出喜峰口;内大臣佟国维、索额图、明珠、阿密达等参赞军务。两路10万大军陆续出发。十四日,康熙帝也启程北上,亲征噶尔丹。由于当时噶尔丹孤军深入,即便清军初战不利,但清军人数众多,几乎倾巢出动,所以这的确是聚歼噶尔丹的更佳时机。二十四日,康熙帝生病,便从波罗河屯(今河北隆化)半路返回;但各路大军照常行进,准备围歼噶尔丹。
此时,清廷最担心噶尔丹闻风而逃,从而避开清军围歼。为了麻痹和稳住噶尔丹,乌尔会河战事一结束,康熙帝便遣使致歉:“阿尔尼不请旨而击汝,非本朝意也。”并表示喀尔喀是清廷和准噶尔的共同敌人,皇上遣重臣前来就是为了共商解决问题之办法。为进一步消除噶尔丹的疑虑,还特意说明清使臣带兵前来并不是为了打仗,“汝不闻前者,我朝出兵俄罗斯,以礼和好,不战而归乎”。
噶尔丹早已看出清廷假谈真打之用意,于是将计就计,故意遣使清廷再次申明入边之原因,特别强调并不是要与清廷对抗。康熙帝以为得计,便复函给噶尔丹,说明双方应先议定,再说执送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一事,并重申派少量军队前去和谈。七月末,当清军接近噶尔丹时,康熙帝命人给噶尔丹送去100只羊和20头牛,并致函希望共同约定地点进行和谈,彻底解决喀尔喀问题。然而,此举并没有奏效,噶尔丹接受其礼品,却不透露半点口风,弄得清军不知所措。尽管准噶尔和清廷之间使者往来频繁,相互多次表示友好,但双方已经箭在弦上。
八月初一日,准噶尔军和清军终于在乌兰布通展开决战。战后第三天清廷收到福全从前线发回的战报,战况如下:八月初一日黎明清军列队前进,至中午时分看到了零星的准噶尔军,便设鹿角枪炮列兵缓进。下午,遇到主力,用枪炮射击。交战一直持续到傍晚掌灯时分,左路军由山腰杀入敌营。右翼则因为河水和沼泽地的阻碍,返回原地。战报还说,清军本想一举围歼,但由于天昏地暗,地势险要,便收兵退回。至于噶尔丹是否死于乱兵之中,待查明后再上奏。
康熙帝收到战报后,极为兴奋。但是没过几天,康熙帝又收到另一份奏报,得知噶尔丹不仅没有死,而且率军逃脱清军围堵。康熙帝非常生气。事实上,福全的战报掩饰了清军的重创。战报显示,清军用一下午的时间,从山下正面进攻山上敌军阵地,无果,转而从两翼进攻。但右翼完全为天然屏障所阻,退回原处;而左翼虽一度冲入敌阵,却很快就退出了战斗。上述过程根本没有反映清军“大败贼众,斩杀甚多”,留下少量“余贼”,甚至噶尔丹有可能死于战乱等情况。
噶尔丹在八月初一日下午的激战中虽然获胜,但他毕竟孤军深入,不可能坚持长期作战。而清军虽遭重创,但兵力仍很雄厚,所增调之各路军队陆续挺进乌兰布通,即将对噶尔丹军形成包围之势。在这种形势下,噶尔丹迅速脱离战斗,退回漠北,才是唯一的出路,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安全撤退,噶尔丹设下一计,一方面与清军讲和,一方面全力撤退。讲和就是为了争取撤退的时间。而福全也有自己的考虑,认为只要喝尔丹“据险坚拒”,清军就难以强取。所以,制胜的办法就是欲擒故纵。另外,福全的意图还在于借和谈之名,尽力延缓噶尔丹的撤军,以便给盛京、乌喇、科尔沁诸军的到来争取宝贵的时间。
噶尔丹似乎对福全的用意有所察觉,在八月初四日谈判当天夜里,便率部迅速撤离乌兰布通,成功地甩开清军,奔向边外。福全的失误在于,过于把延缓噶尔丹撤退的希望寄托于和谈,而没有做好防范噶尔丹突围的军事部署。当噶尔丹撤离时,他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追击,没有严令各军沿途拦截准噶尔军,从而使噶尔丹得以逃脱当福全等人醒悟后,为时已晚。
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军队继续向科布多撤退,但由于染上瘟疫,导致队伍大量减员,2万余人仅剩数千。
总之,乌兰布通之战,清军损失惨重,而且让噶尔丹全身而退,消灭噶尔丹部的战略目的并未达成。只是后来由于噶尔丹自身的原因,其势力才逐步衰败。
但是乌兰布通之战揭开了清朝统一西北的序幕。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再次御驾亲征在漠北昭莫多迎击噶尔丹军,几乎全歼其有生力量。不久,噶尔丹本人亦死于青海,清廷取得了对准部作战的初步胜利。康熙末,清军的前哨阵地推进至科布多一巴里坤—哈密一吐鲁番一线。噶尔丹败亡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部台吉,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起来,数次扰乱边疆地区安宁。康熙五十五年(1716),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率兵六千进犯 *** 。两年后,清军由青海出兵入藏,但全军覆没。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朝第二次出兵才赶走准噶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