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文字的载体是什么 为什么至今不被发现
中国传世的史书中,一般以三皇五帝做为上古历史的起点,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因五帝时代下承中国历史上的之一个朝代夏朝,时间约在距今4000年到5000年之间,中华文明所号称的上下五千年就是从黄帝时代算起的。
世界上的文字多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
但目前尴尬的是,中国在夏朝之前的历史一般不太被外国所认同,如美国、日本的历史教科书,虽然提及中国的夏朝,但并不如像商朝、周朝之后的朝代更被认可,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商朝之前的历史并没有“自证”的文字材料出土。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洛阳“二里头遗址”,虽然二里头遗址与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夏王朝王畿地区异乎寻常的一致,但因为仅仅出土了零星的陶文,并没有像殷墟那样出土有系统的、可辨认的且记载当代历史的甲骨文,所以一直无法被盖棺定论为夏朝的都城遗址,然而,夏朝真的不存在系统的文字吗?
美国佐治亚州的《世界历史》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商朝不仅仅是有甲骨文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出现在5000多年前的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古埃及和苏美尔人用芦管或骨棒削尖为笔写在“纸草”和泥板上。相比来说,中国的甲骨文出现的就比较晚了,出现在距今3300年前后的商朝中晚期。商王朝在盘庚迁殷之后,迎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才诞生了甲骨文。但如果你认为商朝的文字载体仅仅是甲骨那就大错特错了,甲骨文仅仅是商王朝拿来祭祀或占卜用的,并不是用来记史的,根据《尚书》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意思是:当时的殷朝(商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书册了,记载了成汤灭夏的事。说明了早在商初就有了记事的简册,也就是说有了书。然而相关涉及商朝遗址的考古并没有发现除甲骨文、金文之外任何其他有文字的载体,于是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是不是丢掉了商朝之前的文字载体?
文字载体的变迁
我们是不是丢掉了夏朝的文字载体
甲骨文能被我们看到很偶然,如果不是商朝人有祭祀和占卜的好习惯,我们恐怕就没那么幸运能看到了它了,是因为它是刻在不易腐烂的牛肩胛骨或者龟壳,才能保存3000多年后依然能能被我们看到,这点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石板书和泥板书一样,都是不易腐烂的。
从现存甲骨文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从事物由由无到有的发展规律来看,甲骨文肯定不是突然出现的,在甲骨文之前必定有一种未被我们发现的文字。
世界各地古文字特点
二里头遗址被视为夏文化探索最重要的遗址,就是因为没有发现可以自证的文字而无法捅破“夏都”那一层窗户纸。但从考古中的种种细节来看,夏朝的文字或许是存在的,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已发现的一些陶器符号,具有明显的文字特征,龙山时代正处于夏朝之前,随后的二里头遗址也发现有零星的陶文,这些情况表明,夏朝有文字使用,或许不是空谈。大胆猜测,夏朝人不习惯于在陶器或者青铜器上镌刻文字,他们的文字载体或许是诸如木头、树叶或者丝帛物,因年代久远腐烂而无法被发现,正如商朝人,虽然有成熟的文字,但也不习惯于刻在更易保存的青铜器上。
这点在二里头发现的文物中也能发现端倪:二里头遗址曾经出土过绿松石龙形器,这些绿松石片原本是粘在某种有机物上, 因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 仅在局部发现白色灰痕,所以这些绿松石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松散地嵌在泥土中了,原有的有机物已经不见踪影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件文物或许暗示:夏朝的文字会不会是习惯于刻在木头等有机质上,几千年的变迁,他们已经随着文字载体的消失而不见了,这或许是我们至今没找到夏朝文字的原因之一吧。
绿松石原先粘在有机质上,出土时已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