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的军队没有统帅?原来是这样
公元1894年,日本军队发动了战争,清朝方面被迫迎战。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这次战争以清朝的大败亏输而告终。其实在战争期间,清朝军队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各路将领互不服气,没有合适的统帅。曾经有人建议让刘铭传出山,但是由于和李鸿章有矛盾,刘铭传一直拒绝出山。那么,当时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在公元1894年,清朝的藩属国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朝派兵帮助镇压,就这样,清朝派出了几千军队。与此同时,日本以保护侨民的名义,也派出了军队,而是数量比清朝多得多。随后,日本军队在海陆战场都发动了攻势。袭击了清朝的运兵船高升号,同时进攻清朝的陆军。在战争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清朝方面决定派兵增援。由于当时有4路军队增援,所以被称为四大军增援。这些部队增援之后,与日本军队相比,清朝军队的兵力已经十分可观。
从兵力、武器各方面来说,清朝军队都可以与日本军队决战。请注意,当时看待日本的态度不同。清朝看待日本就是一个弹丸小国,与西方列强不是一个档次。虽然清朝方面兵力不是,但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将无帅,清朝方面的将领有叶志超、左宝贵、卫汝贵等等。但是没有合格的统帅,最后只能选择将领中级别更高的叶志超。这让其他将领很不服气,清朝军队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
其实当时有人建议可以请老将军刘铭传出山,这样一来,各路将领都不敢不服气。刘铭传确实资历很深,当年指挥过基隆保卫战,先后击退了法国军队多次进攻。但是刘铭传与李鸿章有过节,因此,刘铭传不愿意出山。从另一方面来说,刘铭传也已经重病缠身。据说在得知甲午战败以后,刘铭传曾十分后悔。由于没有合适的统帅,清朝军队的指挥层出现了矛盾,面对日本军队的进攻,叶志超主张撤退,而左宝贵主张坚守。
在左宝贵去世之后,叶志超选择撤退。但是由于事情不够机密,在撤退的途中,遭遇了日本军队的伏击。结果有顺序的撤退变成了大溃退,清朝军队的损失超过一半,至于辎重物资更是堆积如山。本来有可能长期对峙的战争,硬是打成了惨败。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没有合适的统帅是很大的问题。到了最后,清朝方面启用了老将宋庆,不过也是没有能力挽回败局。
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内部一直在相互掣肘。很多官员希望李鸿章的家底拼光,因此称这次战争是李鸿章与日本的战争。比如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就是这方面的原因,当时日本军队包围了威海卫,但北洋水师一直死守。清朝山东地区的部队坐视北洋水师被日本军队一点点吃掉,根本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就这样,日本军队攻下了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