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等人其实死有余辜,看西汉开国局势就知道刘邦为何要杀他们了
在大家眼里,秦始皇是暴君,可他统一六国后却没杀一个功臣,刘邦是仁君,可他夺得天下后,却对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挥起了屠刀,刘邦当年和项羽楚汉相争的时候,为了得到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帮助、支持,那可这是说尽了软话,下足了本钱,可一旦夺得天下以后,立刻就翻脸不认人,对以前的盟友,打天下的功臣是怎么残忍怎么来。
那么,真是刘邦天性凉薄,小人行径,无情无义吗,不是,是因为这些功臣有必死之道,有必须要杀死他们的原因,而这个原因,韩信、彭越等人根本改不过来,也不愿意去改,所以,双方就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之所以这么说并非要为刘邦洗白,而是将他杀功臣的原因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考虑,当时什么背景:
大前提是:封建社会都是一姓江山,把天下看成是自己的私产,那既然是自己家里的私产,必然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天下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的传下去,是绝对不允许外人染指的。
简单点说,你的房子、你的存折会让朋友无缘无故的拿走吗,肯定不会,如果朋友真想霸占你的财产,强占你的房子,那么,你的做法未必会比刘邦仁慈。
同样的道理,正是在将天下看成是自己私产的大前提下,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功臣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
事情的起因我们还得分三个阶段看: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六国贵族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采用徙天下富豪于关中的方式将他们供养起来,希图用柔和的方式缓和与六国贵族的矛盾,借此争得民望,以便于更好地统治原六国的土地、人民,然而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做法是错误的。
秦始皇对六国贵族的软弱并没有让他们感恩戴德,而是寻隙而动。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不久,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闻风而动,成了秦始皇更大的敌人,其时,大一统思想还未形成主流,各地百姓还是以六国遗民自居,于是呢,六国贵族就很恰当的利用这一点,在全国各地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只用了两年,秦国即被推翻,秦始皇皇位传至子孙万代的说法也只能化为泡影了。
从这一点看,秦始皇与其说是被农民起义推翻,还不如说是败在自己的仁慈,败在自己的软弱,败在了不甘心失败的六国贵族手里,这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后面的统治者不可能不予以借鉴。
二:楚汉相争时期
秦始皇被推翻以后,天下变成六国贵族与新晋贵族并存的局面,简单点说,除六国贵族外,还涌现出很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他们同样希望保持自己的特权,不接受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说,西楚霸王项羽还是非常聪明的,他以一种矛盾的分封方式,什么方式,我在《项羽分封天下时,为何不给钟离昧等人封王,原因其实相当阴险》一文中已有分析,这里不再啰嗦,也就是利用这种矛盾的分封方式,给天下制造矛盾,故意 *** 各路诸侯相互攻伐或者造反,然后呢,迷信武力的项羽当然会堂而皇之的出面,将造反或者不听命令的诸侯全部诛杀。
项羽征战,更大的特点就是屠城,你以为他屠得什么,最顽固的反对派而已,妄图以血腥的方式稳固自己的统治,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当然也是很不成功的,项羽当了霸王没多久,汉王刘邦就挑头闹事,联络其他各路诸侯,用了四年的时间,杀死项羽,夺得天下。
对六国贵族以及新晋的割据势力,项羽采用的办法是杀,然而照样失败。
三:刘邦建国以后
西汉成立以后,大一统的思想照样没有成为主流,六国贵族虽然大部已被新晋势力替代,但依旧是顽固的地方割据势力,他们非但要保持自己的特权,还打算利用建国立下的功劳,将这个特权世世代代的传下去。
西汉刘邦施行的是项羽发明的郡国制,即郡县与封国并存,但依我看,还不如叫国郡制,为什么要颠倒郡与国的先后顺序,有一张西汉初期的地形图可以看出,
西汉建国之初,由汉高祖刘邦直接控制的郡只有14个,而在他的东面和北面,大片土地上就有10个诸侯国,有10个异姓王,他们控制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民。
把他们放在东面或北面,固然能起到替朝廷抵御外敌的作用,但更大的问题是,也别说全部,就这些诸侯国中,有一两个强大的诸侯国联合起来闹事,刘邦就吃不消了,为嘛,他们势力太大了。
这些诸侯王在在自己的王国内拥有的特权是:经济独立;虽然未经朝廷允许,不得私自调动军队,但他们可以负责建设和训练军队;仿中央官职,王国内也有丞相、御史,宛然一个小朝廷,有独立的司法权,可以全权代表中央,对王国实施统治等等。
这俨然一个国中之国。
而他们对朝廷的义务是:每年缴纳一定的赋税以及每年的固定日期,去朝廷参拜皇帝。
从这个角度看,朝廷对这些诸侯王的约束,是微乎其微,甚至基本上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权力大,义务小,而且因为这样那样的种种关系,朝廷还控制不了,可一旦他们发起叛乱,对朝廷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西汉初期,刘邦就面临这样的局势,而其中,燕王臧荼的燕国,楚王韩信的楚国,淮南王英布的淮南国,梁王彭越的梁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10个诸侯王中,实力更大,威胁也更大的诸侯国。
也许臧荼、韩信、英布、彭越对刘邦还比较忠心,可能不会谋反,可耐不住诸侯王王位是可以世袭的,自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的儿子、孙子难保不被利益蒙蔽了头脑,悍然举兵造反,到时候,你让只直辖14个郡,被各路诸侯包围的大汉朝廷怎么办。
我前面也说了,封建时期是一姓江山,没有现在的民主,他将天下看成自己的私产,决不允许他人染指,这样一来, 为了避免对天下失控,刘邦就只能寻找各种过失,向韩信等功臣挥起屠刀了。
韩信等人再忠诚,他也不可能心甘情愿的交出王位,这就是他们的必死之道。
那么之后怎么样呢。
刘邦采用的 *** 是,杀死异姓王,改派刘姓宗亲为王,取代他们的位子,刘邦死后,继任的文帝、景帝等人除继续延续寻找过失剥夺封地的做法外,还以不惜挑起战争,封诸侯次子为候,继续分化诸侯国等措施削弱诸侯王,也就是地方割据派的势力,就这样坚持了一百来年,到汉武帝时期,朝廷才将直控14个郡扩充到48个,势力深入诸侯王领地,并完美的实现了对他们的分割包围。
至此,打秦始皇时期就困扰朝廷的六国贵族,也就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才算彻底消除,天下也就真正的实现大一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