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萨拉米湾海战双方实力:波斯军队是希腊的3倍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1-31)200

萨拉米湾海战简介中指出这次战役是波希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波斯率领强大的海军和陆军共30万军队和1200多艘战舰远征希腊,想要一举消灭希腊,占领希腊。

萨拉米湾海战双方实力:波斯军队是希腊的3倍

薛西斯画像

当时波斯拥有的军队和战舰都远远高于希腊,在人们眼里希腊必败无疑,但是希腊人坚决不投降、不撤退,坚持保卫自己家园,当时波斯把整个萨拉米湾都包围住,波斯想在此瓮中捉鳖,但是希腊人保卫家园的决心和他们的智慧决定了这次战斗的走向,希腊人利用狭窄的萨拉米湾海峡,把波斯的大型船只引进海峡内,因为波斯船只巨大在狭小的海中运转困难,而希腊的船只小巧灵活,正好利用这个特点来与笨重的波斯战船周旋,也因此产生奇效,希腊用小型战船去冲撞波斯的大船,也得到这次海战的胜利。这是萨拉米湾海战简介中突出强调的一点。

这次海战的结果是对希腊相当有利的,希腊在仅仅损失40艘战船的情况下,击沉了波斯200余艘战船,这次海战直接扭转了波希战争的战局,胜利的天平逐渐倾向本来几乎已经败了的希腊军队。萨拉米湾海战的结束也几乎标志着波希战争的结束,波斯国王薛西斯看到自己的舰队败得如此彻底,只能下令撤军,之后再也没敢对希腊动过念想。萨拉米湾海战简介在最后指出,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波希战争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

萨拉米湾海战背景

据史料记载,萨拉米湾海战背景是这样的:公元前490年,当时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曾出动海军和陆军共25000多人进攻希腊雅典,陆战中雅典在马拉松战役中以弱胜多战胜了波斯,波斯只能暂时撤退,希望在海上战胜雅典,这便是萨拉米湾海战背景。

萨拉米湾海战双方实力:波斯军队是希腊的3倍

萨拉米湾海战交战图

10年后的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已经换成了薛西斯一世,他为这次远征准备了三年的时间,自己亲自率领30万大军和一千多艘战舰再次远征希腊,在这之前薛西斯一世与海上大国迦太基结盟了,在进行了很多战略活动后,成果也是很明显,希腊有很多城邦国家向波斯帝国投降,并派兵船帮助波斯一同进发,从希腊的北部开始进攻;这是萨拉米湾海战背景之一。

波斯大军攻破温泉关后,直逼希腊中心雅典,雅典人见守不住只能弃城而逃,全国退到萨拉米斯岛上。随后波斯大军追击到了萨拉米斯岛的对面,波斯的战舰也在萨拉米斯岛附近集结。这场战斗决定了希腊的生死存亡,萨拉米斯岛与希腊只隔着一条狭窄的海峡,希腊所有的海军都在里面,薛西斯一世命部队把海峡口堵住。这时希腊人几乎没有胜利的希望,因为一切都对希腊不利,希腊只能拼命一搏,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引诱波斯舰队进入海峡。在狭窄的海峡利用自己船只小而灵活的优势把波斯打的不知所措,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萨拉米湾海战。

萨拉米湾海战双方实力

萨拉米湾海战的对战双方是波斯帝国和希腊,从萨拉米湾海战双方实力对比来看,双方实力悬殊,波斯拥有30万大军、1207艘战舰。而希腊只有11万军队,400艘的战舰。萨拉米湾海战双方实力相差的不是一丝半点,波斯军队是希腊的3倍左右。

萨拉米湾海战双方实力:波斯军队是希腊的3倍

图片来源于 ***

萨拉米湾海战前希腊不是一个海上强国,那时代腓尼基和迦太基是海上强国,但是他们支持的都是波斯;当时的希腊最强的海军也只有400艘左右的船只。反观波斯原本没有海军的,但是波斯征服了拥有庞大舰队的埃及和腓尼基,把他们的舰队稍加改编从而成为波斯海军,从此称霸海洋,当时的波斯拥有一千二百余艘战舰。从萨拉米湾海战双方实力上看希腊是无法跟波斯较量的,但结果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希腊以非常小的代价大败了波斯,波希战争也以此结束。是什么原因让实力强大的波斯败得如此凄惨呢?

希腊人的胜利是用智慧获得的,他们在智慧上的角逐战胜了波斯,希腊人用智慧把波斯舰队引入狭窄的海湾内,用自身灵活的小船去冲撞波斯无法运转的大型船只,顺利的得到这场战争的胜利。从这点上看,虽然波斯拥有比希腊强大的军力,但是在智慧上希腊人占了上风,智慧也是实力的表现,也是导致希腊赢得这场战争的绝对因素。萨拉米湾海战双方实力互有高低,从战争结果来看,是有智慧的希腊战胜空有武力的波斯。

萨拉米湾海战结果

萨拉米湾海战是波斯与希腊在萨拉米海湾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决定性的海战。萨拉米湾海战结果出是拥有强大实力的波斯被弱小很多的希腊给打的一塌糊涂。在这次海战中,希腊仅仅损失了40艘战船就击毁了200多艘战船,大败波斯海军,此次海战也成为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

萨拉米湾海战双方实力:波斯军队是希腊的3倍

亚历山大大帝雕像

萨拉米湾海战结果体现了希腊人的智慧,希腊人用地形的优势和绝顶的智慧击败了强大的波斯人。在萨拉米斯东面希腊人假装撤退让波斯船队追击,成功的把波斯船队引诱入狭窄的海峡。这次计划直接决定了萨拉米湾海战结果,因为波斯舰队船体特别大,进入海峡后难于运转,而希腊船体小灵活的优势就这样体现出来,待波斯进入海峡后,希腊人立刻掉头反打开始冲撞波斯船,运用撞击战和接舷战去突击波斯的大船。在这次战斗中,波斯被击沉了200多艘战船,还被俘获了50多艘战船,而希腊只损失了40艘战船。

萨拉米湾海战结果导致波斯帝国的衰退,希腊开创了雅典的黄金时代。从这之后雅典人在海上的实力大幅进步,商业也快速发展。雅典也从此走出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也成为西方文明开端。波斯也再也没对希腊有过想法,后来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人和希腊人踏平了衰落的波斯帝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1/297172.html

“萨拉米湾海战双方实力:波斯军队是希腊的3倍” 的相关文章

范长生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范长生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范长生,“蜀之八仙”之一,成汉丞相。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根据历史记载,姜子牙年近八十岁才出来辅佐周文王,年近一百岁时,帮助周武王灭商,这对于许多大龄不得志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励志教材。如姜子牙这样的情况虽然稀缺得紧,却并非个例,在距离姜子牙那个年代的一千三...

诸葛亮很早的时候就娶了黄月英 诸葛亮为何46岁才生下诸葛瞻

诸葛亮很早的时候就娶了黄月英 诸葛亮为何46岁才生下诸葛瞻

对一代贤相诸葛亮,为什么46岁才生下诸葛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蜀汉建立,除了一代人杰刘备的个人努力,还离不开麾下武将和谋臣的共同扶持,其中最典型的一位就是军师诸葛亮。诸葛亮出道之前,一直定居在南阳隆中,而且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

高韬:西晋时期将领,参与诛杀司马越,事败后被杀

高韬:西晋时期将领,参与诛杀司马越,事败后被杀

高韬,字子远,晋朝官员,官至右卫将军,后参与诛杀司马越,因事情泄漏而伏诛。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人物生平高韬字子远,放纵不检点。高光任廷尉时,高韬收受贿赂,有关官吏奏报此事,而高光不知道。当时的人虽然批评高光不能防备自己的儿子,但因为他平素用心,就不以这件事...

刘谌: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他为何先杀妻与子,然后自杀?

刘谌: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他为何先杀妻与子,然后自杀?

刘谌(chén)(?—263年),涿郡涿县人,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孙,蜀汉后主刘禅第五子,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景耀二年(259年),刘禅封其为北地王。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的军队攻取绵竹关,其父刘禅决定在魏军攻来前投...

曹魏五子良将中,下场是最惨的人是谁?

曹魏五子良将中,下场是最惨的人是谁?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曹操手下有五位统兵打仗很厉害的将领,被称为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在演义中,这五人当中,有四位死于箭下,只有一位在战场上活了下来。那么,这四位死于箭下的将领,都是怎么死的呢?五人中,谁死的最悲惨?先说...

彭羕:东汉末年官吏,他为何被逮捕处死?

彭羕:东汉末年官吏,他为何被逮捕处死?

彭羕(184年-220年),字永年,广汉(今四川广汉北)人。东汉末年官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彭羕起初在益州任书佐,但后来其他人向益州牧刘璋诽谤他,刘璋于是以“髡钳”(剃去头发和胡须,并戴上刑具)处罚他,并且贬奴隶。此时刘备入蜀,彭羕想投靠刘备,于是去见庞统。庞统和他会...

魏延为何没能改变街亭之战的结果?

魏延为何没能改变街亭之战的结果?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马谡为先锋,驻扎街亭,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安排,对兵法生搬硬套,被张郃切断水源,遭到惨败。危急时刻,魏延和王平赶来救援,迎战张郃,但是,为何未能改变整个街亭惨败的战局?魏延...

张德胜曾经在龙湾之战中烧了陈友谅的船,结局如何?

张德胜曾经在龙湾之战中烧了陈友谅的船,结局如何?

历史上的张德胜是明初朱元璋麾下的一个名将,死后配享太庙,他曾经在龙湾之战中烧了陈友谅的船,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元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江淮地区更是乱成了一锅粥,涌现出了很多盗贼,为了应对这种混乱的局面,张德胜和俞通海、廖永忠、廖永安等盘踞在巢湖一带,训练了一支十分强劲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