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史说解密:汉代接受 *** 的是哪个单位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2-03)241

汉武帝登上皇帝宝座后,着手做的之一件事就十分具有轰动效应,他广发诏令:号召天下郡国,向朝廷举荐贤良之士,凡是品行端正、有文字功底或特殊才能的读书人,只要你有好的治国方略,能够指出朝廷政策的得与失,或者有其他人不具备的特殊才能,新皇上都会重用你,“待以不次之位”。

为此,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公车署”,也称“公车处”,意思是这些人才在长安参观游览,可以免费乘坐“公车”。换成现代汉语,“公车处”就是配有专车的“特殊人才引进处”。实际上,公车处除了负责人才引进方面的工作外,还肩负着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接待百姓“ *** ”。

史说解密:汉代接受上访的是哪个单位

*** 配图

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了有关 *** 的制度或者规定,也有专门负责这个工作的官员和机构。这都是统治者为了表示亲民爱民而建立的形象工程,据《大戴记·保傅》、《淮南子·主术篇》等古籍记载,尧在位时,于庭前设“进善旌”,听取天下百姓的建议,后又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舜“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

舜时,还首置龙为纳言。进善旌、诽谤木、敢谏之鼓是中国 *** 制度的源头,纳言也可谓中国最早的 *** 官职。

以后各朝各代都有类似机构,只是在名称和具体职责分工方面有所变化,比如,西周时期,周王朝设立了路鼓和肺石制度。《周礼·夏官·大仆》中说:“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大仆)掌其政,以待达穷者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

此外,周朝还设置“肺石”,以使民有不平,得击三石鸣冤。《周礼·秋官·大司寇》记载:“以肺石远(达)穷民,凡远近恂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这里的“士”就是专职的 *** 官员。

最显着的变化就是有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和管理者。汉代的 *** 机构叫作公车署,其一把手叫作公车司马令,其副手为公车司马丞,他们的职责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书或请求面见皇帝陈言的吏民,也是兼管 *** 事务的官员。

《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不过,汉朝仍旧沿袭了“周鼓上言变事”的制度,要求官吏须提供方便,不得随意阻断刁难,若不及时向上转达,满半月以上将受惩罚。在西汉时代,又设有诣阙上书制度。

它是汉代提起诉讼的一种方式,指案件受害人或其他受到冤屈的人到京师向中央的司法机关提出诉讼,是一种典型的越诉行为。此外,汉代吏民上书 *** 的形式还有御驾前“庶行上书”、“因嬖人奏之”等,而御驾前“庶行上书”,大概是后代“邀车驾”或“告御状”这种 *** 形式之源头。

史说解密:汉代接受上访的是哪个单位

*** 配图

西汉文帝时,出了一位着名的公车司马令,此人名叫张释之,和贾谊同志是河南老乡,贾谊为洛阳人,张释之乃是南阳人。张释之为官清廉、公正,但是仕途不怎么顺,他在骑郎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十年,毫无升迁的希望。

几近绝望之时,伯乐袁盎出现了,他向文帝举荐张释之,这样他得以位列九卿,做了公车司马令。

虽然,公车司马令并不是什么显赫的职位,但是却与张释之的专业和特长相当对口。张释之是当时着名的法学家,他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如果皇帝以个人意志随意修改或废止法律,“是法不信于民也”。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当然这是后话)。

在外人看来,公车司马也就是一个传达室,可是这个传达室显然不同于一般传达室。它是皇家设在皇宫南面的一扇门,叫司马门。公车司马令就负责看守这扇门,巡视周边环境治安是否良好,有百姓来 *** 、告御状的,以及四方贡献、被征召者,都给接待一下,该上报的上报,不该上报的就给挡回去。

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公车司马的权力并不小。比如有一次,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和梁王同乘一辆马车,进宫向文帝请安。当他们路过司马门时,理应下车。可二人年轻气盛,又觉得自己身份高贵,就横冲直撞地闯进去了。

当时,正在值班的张释之不干了,他追上去就将二人拦了下来,愣是不放行。不仅如此,回到办公室当即写了一份奏章,弹劾太子刘启和梁王。

史说解密:汉代接受上访的是哪个单位

*** 配图

这件事情最后居然惊动了皇太后,最后是太后下了道特赦令,才宽恕了太子的愚蠢行为。好在文帝还算个好皇帝,并没有责怪张释之,反倒认为他尽忠职守,是个恪守规矩、刚直不阿的人,于是提拔为中大夫,后来又任命为中郎将,直至当上了汉帝国的廷尉,即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

由张释之的升迁可以看出,公车司马作为专管 *** 的机构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至少在汉初是受到足够重视的,否则它的工作人员也不可能受到中央 *** 的青睐。之后,以公车署作为中央 *** 接转机构的制度,一直沿袭到魏晋南北朝,只不过隶属关系有所变化。

如三国魏时,公车署归皇宫警卫司令(卫尉)领导,东晋和南朝宋、梁的公车署,归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门下省领导。总体上看,公车署一直是除行政、司法乃至监察系统以外,君主直接了解社情民意的管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2/297768.html

“史说解密:汉代接受 *** 的是哪个单位” 的相关文章

北宋的灭亡与宋高宗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北宋的灭亡与宋高宗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现在一般都以“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1月至3月)发生之时,当成北宋灭亡的日期,但实际上从国土的沦陷范围来说,“靖康之变”后,北宋并没有亡。从历史记载看,金军带着宋徽宗、宋钦宗从开封...

刘邦称帝后父亲要行跪拜之礼 刘邦是怎么避免这个尴尬的

刘邦称帝后父亲要行跪拜之礼 刘邦是怎么避免这个尴尬的

对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的父亲叫刘煓,育有四子一女,年轻时候的刘邦就是当中最没出息的一个。36岁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可就是这个最没出息的老三却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成为皇帝之后也十分尊敬自己的父亲,...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孙权外号是孙十万 孙权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

孙权外号是孙十万 孙权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

对三国时期的孙权为什么会被叫作孙十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十万这个外号,得自于孙权不止一次领着数万大军,诈称十万进攻魏国,最终屡次失败,于是孙权被戏称每次狂送十万人头,为三国第一经验包。其实孙权识人观人,任用将才的能力很不错,面对一些重要的战争,他可以放手让主帅...

杜夫人是什么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杜夫人是什么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自古美人配英雄。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封建社会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在家从父,嫁人从夫。那个时候属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这个特殊的标签,也成了压在女性身上的一把沉重的枷锁。所以,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很多女性会在战争当中为了洁身自好而选择以死明志,换句话说,她们成了...

孙权和刘备之间是什么关系 两人关系很要好吗

孙权和刘备之间是什么关系 两人关系很要好吗

对孙权和刘备是什么关系,刘备做了这几件事情,让孙权没有安全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权和刘备两人的关系很复杂,在合伙打曹操的时候。他们俩的关系很好,在胜利之后,也会因为瓜分地盘而闹矛盾。而且后来孙权还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他,虽然说在正史中并没有留名。只是说了孙夫人,...

白起要是没有被处死的话 秦国能够提前统一六国吗

白起要是没有被处死的话 秦国能够提前统一六国吗

对如果白起没有死,秦国有没有可能提前统一六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国统一六国靠的是整体的国力,不是某一个人。就算白起不死,秦国也绝不可能提前统一六国。两个人的通力合作——白起之死秦昭襄王五十年,白起在杜邮自刎而死,他为什么要自刎而死呢?因为秦昭襄王赐给了他一把剑...

赵匡胤死后皇后才24岁 赵光义做了什么受人诟病

赵匡胤死后皇后才24岁 赵光义做了什么受人诟病

还不知道: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对24岁的皇嫂做了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朝代更迭江山易主后,前朝皇帝的妃嫔大多都会随着主角光环的陨落,而成为刀俎之鱼肉被荼毒殆尽,即便能侥幸活下来,也是过着受人凌辱苦不堪言的生活。比如,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羊献容,因为皇帝...

评论列表

阳光
阳光
2周前 (11-03)

汉代接受上访的是哪个单位一文深入剖析了古代汉代的官僚体制和民众诉求渠道,文章指出,当时的官员通过特定的机构处理百姓的上访问题显得尤为关键且必要之举;这不仅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与倾听机制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也反映了政府对于民意反馈的重视以及国家治理理念的成熟发展之路值得肯定学习借鉴其积极正面的价值导向意义深远深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