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解析西晋灭亡后天下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3-11)230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在历史上和东晋并称为晋朝。但是在历史上,对于西晋的描述并不是很多,西晋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呢?西晋灭亡时间是什么?

解析西晋灭亡后天下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羌人分布地区图

西晋王朝从公元266年开始,但是如果以灭东吴的时间来算的话,那么便是公元279年开始。西晋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炎,在灭吴之后,司马炎开始以洛阳为中心在全国范围里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恢复人民的生活。

而在“八王之乱”之后,西晋本就元气大伤。而由于对西北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引进,在西晋末期,几乎有一半的人口都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民族压迫下,少数人民对统治者恨之入骨。于是,各个少数民族开始拉帮结伙,对朝廷发难。其中,匈奴有着强大的野心,企图占领中原。也正是这野心,匈奴策划了灭亡西晋的运动。于是,各个少数民族开始相继发难,反晋浪潮崛起,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公元310年冬天,刘渊先后发起了三次攻打洛阳的战争。就在公元311年,匈奴大军第三次围攻洛阳的时候,南方诸州的牧丞都采取观望的态度,最终在7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公元316年,长安失守,宣告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这个曾经的大一统王朝,有过五位皇帝的西晋,在历时51年之后,于公元316年走向了灭亡。

西晋灭亡的原因

西晋是大一统王朝之一,但是与秦国不一样的是,西晋的存在非常的短暂,仅仅存在了51年。那么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析西晋灭亡后天下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

在曹魏的后期,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日益突出,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在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之际,司马懿在洛阳发动了政变,之后的曹魏政权实际上一直掌握在司马氏的手中。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了灭蜀汉之战并取得了胜利。三年之后,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自此之后,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之后,西晋先是灭了吴国,再是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国家也走上了发展之路。那么西晋怎么就在短短的51年时间里就灭亡了呢?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但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晋惠帝继位之后,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在“八王之乱”里,社会经济遭受了重大的破坏,人民的伤亡也非常严重,最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爆发。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但是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遭受着压迫,使得各少数民对西晋的统治者的痛恨深入骨髓,各地开始了反抗斗争。最终在匈奴大军的攻击下,西晋走向了灭亡。

西晋灭亡后的朝代

西晋建立于公元266年,于公元316年宣告灭亡,仅仅存在了51年的时间。西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之一,那么西晋灭亡之后的朝代是什么呢?

解析西晋灭亡后天下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西晋壁画

在西晋灭亡之后,中原几乎被匈奴整个控制,各族人民也在北方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并不是朝代。西晋灭亡之后的朝代,是东晋。

公元308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王导的建议下,南迁到了建康,并获得了吴姓氏族的拥护。在西晋灭亡之后,整个中原几乎都被匈奴所控制,各族在北方各地先后组建国家。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新构建了晋廷,称为晋元帝,史称东晋。这时候的北方还是“五胡十六国”的状态,在东晋建立之后则被称为“东晋十六国”。

东晋,是一个完全代表士族利益的朝廷。它建立的同时,北方处在分裂混战的状态之中。北方各族组建的国家之间相互争霸,国家不断的更替,有新建的,也有灭亡的。而居于江南的东晋,也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历代帝王都想着收复北方被占的领土,那些从北方迁到江南的人民,也非常想念自己的故乡,很多有志之士都会自发的组织北伐,朝廷也多次试图北伐,但是朝廷内部的不团结,就注定了北伐无法取得成功。

同时,东晋也是个内部四分五裂的朝代。在公元420年,晋安帝被宋公刘裕废除,建立了刘松,宣告了东晋的灭亡和南北朝时期的来临。

西晋灭亡后天下情况

东汉之后,分成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是在曹魏之后建立的,建立之后的西晋先灭蜀汉,后灭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得大陆重新统一。但是西晋这个大一统王朝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西晋灭亡后天下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解析西晋灭亡后天下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西晋图片

自东汉以来,由于政策问题,原本居住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便开始渐渐地向中原迁徙。到了西晋,大量的游牧民族内迁就成了一大特色。原本习惯了游牧的少数民族,在迁入中原之后便与汉族一同生活,过上了定居的农业生活。然而,由于统治者的汉族为主的思想,各族少数民族被强迫纳租调,服力役,成了那些地主、官吏的奴仆,深受压迫。在统治者残酷的民族压迫之下,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对汉族统治者充满了怨恨。

在匈奴的策动下,各少数民族发起了反晋浪潮,西晋政权岌岌可危。最终,在“八王之乱”大伤元气的西晋,面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最终在公元346年,长安失守,西晋宣告灭亡。西晋灭亡后天下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在西晋灭亡之后,灭晋的策动者——匈奴,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原,中原进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时代。之后,除了匈奴之外的各个民族陆陆续续地在北方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历史上,将其称为“五胡十六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3/304139.html

“解析西晋灭亡后天下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的相关文章

邯郸之战白起要是指挥战斗的话 白起能够打赢赵国吗

邯郸之战白起要是指挥战斗的话 白起能够打赢赵国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邯郸之战,如果白起服从命令亲自指挥,能否打赢此战灭亡赵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秦赵长平之战,武安君白起大破赵军后,便想乘胜追击,围攻邯郸,但由于赵国割六城求和,加上秦相范雎促成此事,最终秦昭襄王选择罢兵停战。不过赵国违约迟迟不肯割让城池,于次年,秦...

朱蕴章为什么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是因为偏爱吗

朱蕴章为什么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是因为偏爱吗

对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92年,大明太子朱标去世了,这对朱元璋来说,是双重打击。一方面,是亲情上的打击。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他最亲的儿子,在他心中,他和马皇后,朱标三个人,才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其他儿子们,那都是来凑数的。一方面,...

朱棣登基之后为何会封赏李景隆?原因是什么?

朱棣登基之后为何会封赏李景隆?原因是什么?

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明朝的开国功臣。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景隆可以称得上是朱允炆最信任的大将。靖难之役发生后,朱允炆用老将耿炳文担任主帅,率军攻打朱棣。但是耿炳文能力实在太差,仗打得相当糟糕。朱允炆不得不把李景隆提拔起来,让他替代耿炳文成为三军主帅。李景隆是李文...

如果没有马超,魏延能跻身五虎上将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没有马超,魏延能跻身五虎上将的概率有多大?

五虎上将是指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五位将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刘备称汉中王之后,进行封赏,封了好几位将军,特别是跟随自己四处征战,为自己取荆州和益州立下战功的几位重要将领,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为翊军将军,这就是刘...

徐辉祖是什么身份?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徐辉祖是什么身份?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徐辉祖是明朝初年勋臣、将领,中山王徐达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根据《明史·徐辉祖传》记载:辉祖,初名允恭,长八尺五寸,有才气。明朝开国功勋徐达,有四子四女。其长子徐辉祖身高八尺五寸,而且生得英俊潇洒。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徐辉祖本有父亲的英勇和忠贞,奈何最后被皇帝禁锢,直...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禅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吗?他真的是一个“乐不思蜀”的皇帝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禅真的傻吗?我们常说:扶不起的阿斗!这里的“阿斗”指的就是刘禅。其说他傻无非就两件事,一件是蜀汉面对的邓艾的孤军,居然投降了。而另外一件指的就是乐不思蜀。咱们今天就...

项羽兵败逃往乌江 项羽不选择这个地方又会怎么样

项羽兵败逃往乌江 项羽不选择这个地方又会怎么样

对项羽兵败下垓时,在四面楚歌中,如果不选择逃往乌江,结果会怎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项羽在兵败下垓时,在四面楚歌中,选择逃路就很值得商榷。首先,他选择的逃跑时机让人看不懂。当时楚军连战连败,而且又在汉军主导的四面楚歌声中,动摇了军心,但是楚军此时好歹剩下四万左右军队...

司马懿既然已经识破了诸葛亮空城计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选择撤军

司马懿既然已经识破了诸葛亮空城计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选择撤军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懿明明识破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演习》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蜀魏吴三国相争的故事,这段时期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每一个都值得细细推敲。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以前人们非常喜欢诸葛亮,觉得他料事如神。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喜...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