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为何唐朝科举考试缘何由吏部侍郎主持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5-11)120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都会按期进行,而制科则由皇帝亲自下诏,常科又分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唐朝取士重文重智,偏重于才学,忽视于德行,因此俊秀科是最重要的考试,每年都会在京城中举行,只要通过俊秀科考试,成绩优异,一般就会前程似锦,而主持俊秀科考试的一般为吏部的考功员外郎,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副司级干部,职六品,别看这个员外郎,官不大,但是权不小,对于天下要想跃龙门的学子,掌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吏部员外郎是牛气冲天的,但是却因一件小事而最终改变了官场定制,京试俊秀科后改由吏部侍郎主持,相当于权力被高度集中起来,由人事部副部长直接管辖了,要说这个改变,源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5年时,吏部考功员外郎由一个叫做李昂的人担任,这个李昂史书上有记载,是个大诗人,唐诗上曾留诗两首,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为《戚夫人楚舞歌》,当时广为流传。李昂这个人性格偏激,按现在话说比较轴,不谙世情,做事古板。他当了员外郎以后,自我感觉良好,也想为国家真正选拔出优秀的后备干部,但是做起事和说起话来却官腔十足,很难被学子们和同僚们认可。这天,李副司长召集所有参加考试的同学们开会,并且慷慨激昂信誓旦旦的向大家表示:“自古才子锦绣文章,请大家放心,我一定量才取士,认真批阅考卷,大公无私,坚决顶住送礼说情风,谁要是这样做了,我一定会让他落榜回家抱孩子。”

李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过这也太那个了,有点太过于锋芒毕露了,不是吗?当时有一个考生叫做李权,李同学和李副司长的岳父为邻居,关系处得比较好,两家礼尚往来,在得知女婿出任考官后,岳父好心之下办了坏事,上门请求女婿给予小李同学适当照顾。李副司长一点都不给岳父面子,马上再次召集考生们开会,重申考前纪律,并且指名道姓的批评小李同学走后门,参与不公平竞争。小李同学很委屈,辩解道,我是个老实人,私下里不过跟你岳父聊了会天,并没有请他为我说情,是老人家满口打包票,到头来却让我落了个不是。李昂眼见李同学不知悔改,还揭岳父老底,气坏了,但是官场上还得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李昂再次训话,我相信大多数同学还是很好的,文章也作得不错,但是玉石也有品级之分,何况文章呢?假如大家试卷中的文章里有什么瑕疵,或者不恰当的地方,我将当面向大家指出。同学们一脸崇拜的望着铁面无私的考官李副司长,思索着副司长高深莫测的话语。

为何唐朝科举考试缘何由吏部侍郎主持

这位李权同学越想越不是滋味,怎么看都象是李副司长在针对自己,于是心中越发不安,下来以后,就对同学甲说,完了,完了,我这次肯定是没戏了,李副司长要做清正廉洁的好官,这一次肯定是要拿我开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但我也不能就这样束手就擒,傻靠等死,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李权同学开始留心眼,暗地里搜集李副司长的过错,准备反戈一击。没过几天,为了标榜清白,也为了杀鸡儆猴,李昂果然把李权同学试卷中的文章细细梳理一遍,鸡蛋里找骨头似的挑了几处过错写在榜文中,于闹市中公之于众,借此以羞辱李权,李昂这个做法就太过了,打人脸也没有这样打的,把话说明了,这是要把李权同学往臭里往死里整啊。

文章贴出来后,李权同学虽然怒火万丈,但是非常冷静,面对李副司长的恶意打击报复,李权同学不卑不亢,先恭恭敬敬的施完门生礼,然后有理有节的说,谢谢恩师的批评指正,我的文章写得不好,已经得到你的指点了,您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路人皆知,那么我可不可以和您切磋和讨论一下您的大作呢?李昂正襟危坐,眼皮子都不抬一下,非常轻蔑的说,有何不可?李权娓娓道来,你曾经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叫做“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是吧?李昂很自负的说,是的。李同学问他,我听说,洗耳一词源于古语,从前唐尧年迈,倦于政事,就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不想听他唠叨,所以才洗耳,如今当朝皇帝青春年少,并没有把皇位禅让给您的意思,你干嘛要洗耳呢?

小李同学这一席话像一针强心剂一样,立马就打得李昂鸡血盈头,也像针毡一样让李副司长 *** 马上坐不住了,面红耳赤想了半天,都不知道该怎样应对这个刁钻的问题。李权同学说完,看都懒得再看这位沽名钓誉的坐师一眼,转身离去,李昂这下傻眼了,非常恐惧小李同学的话流传于坊间,更怕这句话传到皇帝耳中,想了又想,越想越咽不下这口气,这都怪谁呢?谁让他自己当初太过于孟浪,你把人家学子一辈子的功名都毁了,也该付出点代价不是。李昂事后向上级申诉,说李权狂妄,坚决要求上级主持公道,将李权除名,结果上级偏听偏信,将李权同学抓了起来。

当然李权同学也不是吃素的,进入牢狱之后,一五一十将前因后果通过帝国一些民间小报和官办新闻渠道捅了出去,再加上李昂先前肯定得罪了不少政要,结果廷议对李昂副司长十分不利,人事部紧急磋商,并报皇帝玄宗同意,自此主持俊秀科考试的考功员外郎正式下课,改由吏部侍郎即人事部常务副部长担纲,给出的理由令人忍俊不禁,一个小小的副司级职务不高,不足以让天下读书人尊重和礼敬。当然你说这是人事部的官官相护也好,是 *** 机关家丑不可外扬也罢,反正自此以后,考功员外郎一职寿终正寝了,至少天下读书人不再受这个六品官职的颐指气使了。

李昂呢?屁点大的事让他闹得满城风雨,考官就了不起啊?你忘了当初自己是怎样寒窗苦读,又是怎样辛苦巴巴一路考上功名的,最起码你得尊重读书人不是?自此以后,李昂性情大变,先前的不徇私情和严肃认真都被雨打风吹去,后来官越做越大,别人再向他走后门,请托送礼,他是来者不拒,唯恐在官场上再得罪人,这人是怎么了?看来先前的正直和原则性,都不过是做官的一场秀而已,也或许正是因为他变得务时和圆滑了,所以这官才越做越大。唉,没劲,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5/314652.html

“为何唐朝科举考试缘何由吏部侍郎主持” 的相关文章

李建成作为太子 李建成最后为何会输给李世民

李建成作为太子 李建成最后为何会输给李世民

对李建成为什么会最终输给李世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论是史书中还是演义中,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形象总是不成器,给人一种负面的印象,但因为李世民首开皇帝影响史书的先河,所以史书记载常常令人怀疑。从魏征这样一个直臣能给李建成打工和李建成死后还有手下冯立和薛万彻主动为其...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元朝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元朝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重八,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原话并不是这么说的,也不是朱元璋所说。《明实录》里记载着朱元璋这样一句话: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

蜀汉官二代比不上曹魏集团 他们为何如此糟糕

蜀汉官二代比不上曹魏集团 他们为何如此糟糕

还不知道:蜀汉的“官二代”为什么比不了曹魏集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后期这些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名声远不如三国前期。可相比较而言,曹魏和东吴的官二代还是比较出色的。他们当中也有很多人成了三国后期举足轻重的将领。相比较而言,蜀汉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就非常糟糕了,基本上...

桓范为了房子真的谋杀下属吗 这件事情是真的吗

桓范为了房子真的谋杀下属吗 这件事情是真的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桓范为了房产,不惜要谋害下属?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桓范在三国群英聚会的局面下,其实是个不起眼的人物。诸葛亮、司马懿、曹操这些人要比他闪亮得多,不过桓范的子孙后代中,有一票非常著名的人物。桓范是谯郡龙亢桓氏第六世中的一个人物,也是士族大家。虽然族谱散落,但是根据田余...

楚汉之战项羽比刘邦胜率要高 最后为什么是刘邦获胜

楚汉之战项羽比刘邦胜率要高 最后为什么是刘邦获胜

项羽才是胜率比较高的一方,为什么刘邦获得了胜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项羽是大家公认的英雄,刘邦却是大家公认的无赖,甚至刘邦的王位都是靠自己的无赖获得的。但这样的评价并不客观,甚至还有些片面。刘邦不仅仅是一个无赖,他在政治及军事方面的管理才能是十...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无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正解。西汉大经学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发奋苦读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偷光”看起...

后世是如何评价周瑜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周瑜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周瑜(周郎,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正史上称其“性度...

刘备称帝时有三个人反对 他们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刘备称帝时有三个人反对 他们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备在成都称帝时,只有三个大臣反对,结果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建安二十五年的时候,曹丕终于按捺不住寂寞,强迫汉献帝将皇位传让给他,延续400多年的大汉朝终于灭亡。而这个时候也就给了刘备一个机会,要知道刘备是三国之中唯一一个打着匡复汉室...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