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鸿章是如何回答保守派反对建造战舰的
1872年(同治十一年)1月23日,内阁大学士宋晋上奏:将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业务全部停了,理由是耗费库银太多。宋晋还进一步分析:反正打不过洋人的海军,还不如不造;而且朝廷已和西方列强议和,如果造船还会引起列强疑心,这样下去“实同虚耗”。
对此建议,清 *** 好像动摇了,就将宋晋的奏章下发,要求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首先反对的是曾国藩,接着左宗棠和沈葆桢都明确主张战舰不能停造。不过,这三位都是从大局和洋务运动的需要出发,似乎说不动朝廷。于是,洋务派请出了李鸿章。李鸿章果然出手不凡,他上的折子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
水线之上铁甲厚十寸,内衬木板厚十八寸,船帮均系夹层,中可 *** ,即轰破外层而里铁未穿,外水不能灌入。机器过路及两层巨炮,均在厚铁甲中……船内炮位用电气线燃放,各炮一时同响……此等 *** ,实堪奇诧……今欲我数年创始之船,遽敌彼百数十年精益求精之船,不待智者而知其不逮;然就已成者而益求精,未必其终不逮也。
此外,李鸿章认为:正因“船坚炮利”,西方列强“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且正处于明治维新阶段的日本也看不起曾经的亚洲老师,对此“中国可不自为计乎?”可见,匆忙停止造船业十分不明智。
实际上,宋晋等保守派已被己方后发劣势给蒙蔽了,才会有这种意见。
而李鸿章也承认后发劣势,但他认为尽管后发还是可有积极作为的,为此,他在奏折里写道:现在想用我们几年来修造的船来对比敌国百十年来精益求精的船,就算是不聪明的人也知道比不上。然而我们能在已经造成的船的基础上,不断地精益求精,未必将来就比不上啊!
尽管后来北洋水师在甲午败绩,李鸿章本人也因代表清 *** 签卖国条约而被称为卖国贼,不过,在1872年,他提出的这些建议还是比较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