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雍正皇帝陵墓里的八大未解谜团:雍正尸身安放之谜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7-02)140

清代皇陵既是古文化宝库,也是历史迷宫。它的下面在埋葬着无数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深深地埋藏着墓主人生前的传奇和死后的神秘,而其建筑则是代表同一时期我国古建筑艺术的更高水平。

泰陵的建筑既取法于清东陵的顺治帝孝陵,又承沿康熙帝的景陵制度。尤其是其圆式宝顶、大碑楼的石碑与康熙帝景陵如出一辙。建造好的泰陵,不仅建筑规模宏伟辉煌,而且还有一些创新,因此建筑功能上则存在着一些不解之谜。

(一)三座石牌坊之谜

北京昌平区的明十三陵和河北遵化市的清东陵,大红门外均设石牌坊一座,每座高12.5米,面阔31.85米,五门六柱十一楼,完全用巨大的石料采用木结构雕刻和构造 *** 而成。唯有清西陵,在大红门外建了三座形制一样的石牌坊,正面一座,左右两侧各有一座,而且还在大红门外设了两个石麒麟,因此十分宏伟壮观。并且乾隆朝绘制的雍正帝泰陵全图上则都有三座石牌坊等建筑了。为什么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门外还有两个石麒麟呢?

目前主要有五种说法。

1。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年代。雍正帝在当皇子时,曾长期居住在雍和宫。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牌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喜欢独特创新的雍正帝认为自己能够当上皇帝,与自己居住宅院的风水有重要关系。于是将自己居住的阳间宅院的样式搬到了自己死后居住的阴宅,在清西陵大红门处修建了三座石构造牌楼门和两个石麒麟。

2。有人说,雍正帝营建自己的陵墓,蒙古王公为了表自己忠心,孝敬地捐献了营建三座牌楼门的费用,而三座石牌坊与大红门之间形成了一个形式上的封闭空间,但大红门建筑形式与石牌坊明显不同,为了区别主次,特意在大红门处安放了两个石麒麟以示区别。还有说安放石麒麟,是因为雍正帝当皇帝不是正大光明,为了防止恶鬼骚扰,特意设置了两个石麒麟,希望不仅能给自己带来祥和,还能帮助自己看守住阴宅大门。

3。还有人说,清西陵大红门建有三座石牌坊这是乾隆帝给建造的,既是出于乾隆帝的孝心,也是乾隆帝为了表明清西陵地位的重要性:清西陵风水范围虽然比东陵小,但其重要性也许更高。至于麒麟,则是表明这里是祥瑞之地。对这种说法,笔者质疑,三座石牌坊的规模不算小,而在乾隆元年,清西陵的石牌坊就已经存在。

4。镇压水怪。此地原为一个大水池,居住着已经修炼成正果的老乌龟,而当人们为了施工填埋大水坑的时候,为了镇住越来越多的水,当地州官把大印投入水里才镇压住,为了长治久安地镇压水怪,特意多修建了两座石牌坊。

5。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弥补风水上的不足。因为大红门外空间开阔,左右两侧是水流,大红门两侧九龙山和九凤山相隔紧密,如果只建一座石牌坊的话,大红门似乎显得比较单薄,无法聚集“天、地、人”三者旺气,而大红门内则因属规制,建筑物排列与之外相比较则拥挤,三气则又太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所以在两侧增设了两座石牌坊与大红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四合空间。在布局上则属于一个独立的大思维虚拟建筑物,属于古代风水理论中的借用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西陵三座石牌坊中的坊心是空白无任何花纹和雕饰,更无文字,不知为何?以上仅是笔者猜测,其实无论是出于风水景观的需要还是因为政治需要而存在,这都需要重要史料的发现。

(二)石像生之谜

七孔桥北面,有一组石像生,设有五对石雕像。其实在乾隆元年九月泰陵完工时,并没有建造石像生。其依据是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十六日,恒亲王弘晊及其他承修大臣给乾隆帝的一份奏折中没有提及石像生:

恭照泰陵地宫、宝城、方城、明楼、二柱门、陵寝门、隆恩殿、配殿隆恩门、朝房、神厨库、碑亭、龙凤门、望柱、大红门、石牌坊、桥座、泊岸、风水墙,臣等遵照规制,俱已敬谨修造完竣。再守护陵寝之贝勒、公、大臣、侍卫并官员、执事人等房屋以及礼、工二部衙署、八旗官弁营房一切工程亦俱各修造完工,事关大工告竣,臣等谨具题以闻。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一日,一个叫玛起元的御史给乾隆帝的一份奏折,更证实了泰陵未建石像生:

伏思大行皇帝(指雍正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经设立,不忍增加,此诚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但石像生虽非风水所关,实系典制所载,万年缔造,有此更可以永肃观瞻。且景陵旁附孝陵,同一大红门,并未分两处围墙,是以圣祖仁皇帝不肯设立石像生者,亦出于孝思之深心。后世子孙欲竭追慕之诚,凡于典礼所载无不曲尽,方觉毫无遗憾。今奴才愚见,请于景陵前应照典制敬为添设。而现今万年吉地(泰陵)亦另为敬谨建立,以备从前所未备,如此始于典制无缺。

玛起元的意思是说,雍正帝的泰陵不建石像生,是因为康熙帝的景陵没有石像生。建石像生是属于古代规制,必不可少,康熙帝的景陵不建石像生,因为离孝陵很近,可以不建,但为了典制,两个陵都应该补建石像生。

乾隆帝也不知道泰陵为什么不建石像生,一打听,原来的风水官员回答说泰陵所处位置风水不适合建石像生:

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盘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供,而甬路旋转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是泰陵之未议设石像生者,实由风水攸关,非典礼所未备。

这才真正揭开了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既不是雍正帝所说的“需用石工浩繁,颇劳人力”,也不是拍马屁御史玛起元所说的仿照康熙景陵而不建。泰陵石像生补建时间,应该在乾隆十三年左右。

(三)泰陵大碑楼天花板之谜

泰陵大碑楼正式名称叫圣德神功碑亭。清代陵寝的大碑楼、神道碑亭、大殿、明楼的顶棚都是木制的格井天花。由天花支条和天花板构成,上面披麻挂灰,彩画。天花板为正方形木板,上面的彩画图案大多数为莲花水草。令人不解的是,泰陵大碑楼的每块天花板在圆形内的水草部位都有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圆孔。每块天花板上的圆孔都在同一部位,大小也一致,总体看上去,成排成行,非常有规律,这种现象只有泰陵大碑楼有,孝陵、景陵、裕陵、昌陵的大碑楼都没有这样现象。看其情形,绝不是为了通风而特意留下的,到底是怎么回事,目前还不得而知。

(四)地宫之谜

泰陵是属于清朝前期的陵寝,而地宫则属于整座陵寝中最核心、最神秘的地方,对于陵寝研究来说,地宫研究则属于重中之重,因泰陵地宫没有开启,因此,泰陵地宫存在着很多神秘色彩。

泰陵之前的皇帝陵地宫还没有打开的实例,而且关于泰陵地宫的档案资料少,而距泰陵建造时间最接近的则是乾隆帝的裕陵,按照清陵大多数是按照旧制来营建的制度推理,雍正帝的泰陵有可能也是九券四门。据清宫档案记载,泰陵地宫地面共用二尺金砖473块。但是否也像乾隆陵那样,在地宫中布满佛文雕像,现在不得而知,因为雍正帝当时只是进入过景陵地宫,并且很可能是遵循景陵的典制而建造的,而景陵地宫规制究竟如何,现在也不得而知。

(五)藏宝之谜

中华民族是最能为死者操劳的民族。生者为了表达对死者无限的哀思,则通过对死者的厚葬的方式把死者生前享用的各种物品都统统陪葬在地下,甚至包括奴仆,以慰亡灵,供他们在阴间享用。封建帝王更是如此。因此死者在地下如何生活或者说存在的方式,是人们议论和研究最多的问题。虽然雍正朝实行了有效的档案管理,在雍正朝开始,相关的清代档案明显多了起来,但是关于雍正帝陵寝和雍正帝身后的档案却很少,只是知道雍正帝在安排自己身后的事情时,特意将当年孝庄太皇太后赐给他的数珠一盘、其皇父赐给他的数珠一盘、怡亲王允祥留给他的玻璃鼻烟壶一件及一部《日课经忏》安放在他的梓宫内,其他的则不知道。按照雍正帝的这一思路来思考,他一定会留有喜爱的物品放进地宫里陪伴自己的,而且他的儿子乾隆帝也一定会额外地陪葬很多珍贵物品给雍正帝的。但这一切都只是猜测,相关的档案一直没有发现。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大多数人关心的只是地宫藏宝,而真正值得历史学家所关注的则是里面所葬主人的秘密。

(六)金头之谜

在泰陵地宫里面,其实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是雍正帝遗体是否有头,是真头还是金头。据野史记载,雍正帝是武林高手,在一次祭祀活动中,曾亲手杀死了偷袭自己的刺客,并指令手下捕杀了对自己有威胁的一个大和尚,但和尚临死前留下遗言“我虽死,但雍正也难免一死”。雍正帝虽然加强了防范,但最终还是被侠女吕四娘深夜所杀死,因此埋葬在地宫里面的雍正帝,是否有头,这是关系到雍正帝是否正常死亡的最有力证据,也是验证民间传说正确与否的更好实物,是解决历史之谜的最有效途径。现在所有的一切,在没有打开地宫之前都是猜测,都是一种推理而已。

(七)尸身安放之谜

据说,清朝帝后陵地宫中的帝后是按易学的方位安排葬入尸身朝向的。

皇家所依据的葬法是易学文化方位。易学文化方位包括河图方位和洛书方位,洛书方位又称九宫方位。“太乙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洛书之数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按洛书的说法,数字与人体间的关系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横竖斜皆合于十五。从方位上看三为东方,九居南方,七居西方,一居北方,五居中央;二、四、六、八分别居于西南,东南,西北,东北四处。由于易学文化方位以“东方为左,西方为右,南方为前,北方为后”。从而帝后在入葬方位上既是躺下为头北脚南,坐起是面南背北,处于君临天下的态势。

帝后陵的整体建筑方位与地宫方位均相同。

雍正帝的泰陵是没有被盗过的清代帝陵,并且还是清初期丧葬文化向中原汉文化过渡的重要时期,雍正帝尸身的具体摆放位置是什么样,有待进一步考证。

(八)建筑方向之谜

据考证,泰陵的前后建筑不在同一条轴线上。从泰陵石牌坊以南的五孔桥到石像生北是一条轴线,龙凤门到泰陵宝顶则是另一条轴线,两轴线交汇点大约在泰陵的案山蜘蛛山处,两轴线夹角为15°~ 17°。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无论此建筑物数量多少,主要建筑排列均要在同一条轴线上,以求对称美。而泰陵明显违背这一建筑理论,很可能是出于风水的考虑,因为清东陵的孝陵宝顶与陵寝中轴线也不在一条同轴线上。实际情况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7/323680.html

“雍正皇帝陵墓里的八大未解谜团:雍正尸身安放之谜” 的相关文章

姚崇也参与了政变,为何武则天退位时他灰痛哭?

姚崇也参与了政变,为何武则天退位时他灰痛哭?

提起“神龙政变”,就不得不说武则天这个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虽为妩媚入宫闱,却因智谋赎尼身。孤凤展翅腾龙位,弱女挥手伏众臣。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从春秋时代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武则天绝对是一位极其独特并...

三国曹操五子良将的结局如何?有哪些人得以善终

三国曹操五子良将的结局如何?有哪些人得以善终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曹魏五子良将是曹操手下最得力的五位战将,每一位统兵打仗都是响当当的,都能独当一面,在演义中,五子中除了于禁兵败羞愤而死,剩下四位都是中箭而死,分别是张辽、乐进、张郃、徐晃,而在正史中,只有张郃中箭而死,剩下的几位...

徐晃在五子良将中是什么排名?他的实力怎么样?

徐晃在五子良将中是什么排名?他的实力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向来都是喜欢三国的读者所津津乐道的。《三国志》中两篇传记,是“五虎上将”、“五子良将”的最直接来源。《蜀书·关张马黄赵》、《魏书·张乐于张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排名最后徐晃是如何击...

夏侯渊最后被黄忠所杀,是什么原因?

夏侯渊最后被黄忠所杀,是什么原因?

黄忠斩杀夏侯渊之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汉中之战的走向,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最终以刘备的全胜而结束。在定军山一战中,黄忠力斩夏侯渊,给曹操致命一击。那么,作为曹魏名将,作为曹操西部战线的军事统帅,夏侯渊为何会被黄忠所杀?夏侯渊之死,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能避免吗?其...

关羽在兵败被困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没有及时派人支援

关羽在兵败被困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没有及时派人支援

对关羽兵败被困时,刘备为何不派人支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曹魏势力最大,吴国经济最繁荣,而蜀国综合国力最弱。其实刘备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期,只是关羽丢掉了荆州,后来张飞又死了,接着刘备又在夷陵大败,蜀国这才损失惨重,蜀整体实力才严重下滑了。换句话说,关...

汉献帝最恨的人是曹操吗?非也,是李傕

汉献帝最恨的人是曹操吗?非也,是李傕

要说历史上过的最惨的皇帝,汉献帝必须有姓名,可以说,刘协在帝王之家没有过过一天的舒适的生活,他的一生都被掌握在权臣的手中,那么汉献帝最恨的人是谁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最初就是董卓被引进宫中来平叛宫中的叛乱,但由于董卓的势力过于强大,所以汉献帝就被架空了。后来在逃亡回到洛阳,曹操又一...

白狼山之战张辽与许褚二人,谁的表现更好?

白狼山之战张辽与许褚二人,谁的表现更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张辽自从归顺曹操之后,就一直受到曹操重用,也深得曹操的信任,大放异彩,除了经典的逍遥津之战,打的孙权落花流水,还有白狼山一战,张辽力斩单于蹋顿,大显身手,风头一度超过了许褚,夺得头功。那么,张辽凭什么力压许褚,夺了头功呢?在正史中,...

洪承畴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大清?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洪承畴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大清?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洪承畴与祖大寿都是明朝将领,在对清军的作战中可谓尽心尽力。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为了警示后人永远忠于大清,防止他们在危急时刻倒戈,特令人修了一本《贰臣传》。这本书统计了120多个“弃明投清”的明朝大臣。除了收录一些主动倒戈,在投降后毫无建树的官员外,甚至连洪承畴这类费尽心思收复,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