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忠曾向西夏借兵二十万 只为重归大宋
最近某相声演员与前弟子的纷争让众多看热闹的群众大呼过瘾,关注程度超越了隔壁的“某明星经纪人与其美艳娇妻的风流韵事”的热点新闻。笔者看了那篇七千字长文,发现双方的焦点主要还是利益纠葛,说白了无非名利之争。故扯上什么背叛与忠诚,在笔者看来,不过是他们需要为自己找个体面的台阶而已。
如果真正说起背叛和忠诚的问题,那么我相信没有什么人比本文主人公更有资格回答了。他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是党项族人,先后效力金朝、西夏、南宋等政权,最终以大宋的忠义之臣的身份名垂青史。他的人生经历,比小说离奇,比戏剧更精彩!
李显忠,本命李世辅(其名是后来归宋后朝廷的赐名),党项族,陕西绥德人,其家族自唐代起便世袭苏尾九族巡检。
史书记载,其母到了临盆之时,肚子一直疼了数日,却一直没能顺利生产,把他父亲李永奇给愁坏了。正在李永奇焦急万分的时候,突然下人来报,一个游方僧人(我说历史上的各位道长和大师啊,化外之人,不问红尘之事嘛!怎么一些大人物的降临都能看到你们的影子呢!如杨坚、武则天等。)求见,虽感纳闷,但是李永奇还是将僧人请进府内,上茶招待。僧人坐定之后,也不啰嗦,肃然道:“夫人所怀的男婴此后将是一名奇男子,如在她的身旁放置佩剑、弓矢等物,那么婴儿很快便会顺利降生。”
这等离奇之事,李永奇是之一回听说,不过他还是在将信将疑下,按照僧人的说法行事。果如僧人所言,注定一生不凡的李显忠小朋友或许感受到了战场对他的召唤,很快便来到了人世间,不平凡的一生自此开启。
都说将门虎子,长大之后的李显忠以胆略过人、武艺超群著称,在十七岁时便随其父李永奇投身与金军的战斗之中。适逢金军攻打鄜延(治所在延州,今延安市),鄜延经略使兼延安府知府王庶命部将李永奇招募两名勇士前往金军防区刺探军情,李永奇遍观全军后,寻得一名叫做张琦的勇士后,另一名额始终空悬。
正在他犯愁之际,儿子李显忠自动请缨,虽然觉得其勇气可嘉,但是李永奇还是以其缺乏经验为由没有批准,李显忠不气馁,继续道:“儿子虽然年纪小,但是胆子可不小,此行一定不会连累张琦,当与其通力配合以不辱使命。”
眼见他态度坚决,李永奇只得向王经略禀报情况,略一沉吟,王庶出了一道考题给李显忠,正巧他得到斥候汇报,有一小股敌人藏在延安城外的一处陶穴(古代凿地而成的土室)中,他决定派李显忠前去探查动向。
李显忠乘着夜色从陶穴的排气孔悄悄潜入,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单枪匹马斩杀十七名金军,俘获战马两匹。回来复命后,王庶赞叹不已,立即安排他和张琦前去执行任务。最终这趟任务完成的很顺利,李显忠逐渐在军中成长为一名军官(转武翼郎,充副将)。
公元1130年的“富平之战”,仓促迎战的南宋军队吃了个大败仗,陕西的众多州、府落入金人手中,延安府也位列其中。撤退不及的李永奇父子被迫投降金军。不过私下李永奇召集子侄部属盟誓道:“我们世受大宋恩德,今日投降金人乃形势所逼,此后但有机会,定要重归朝廷!”
不久,金朝扶植的傀儡政权伪齐皇帝刘豫调李显忠军驻防开封,李永奇觉得这是个机会,他对儿子道:“你如果得到机会,便率军投奔朝廷,不要以我为念,如果你能得手,那么我此生也没什么遗憾了!”
伪齐政权在战场上多次被名将岳飞击败,伤亡惨重,逐渐引起金人的不满。为了平息民怨,金朝于公元1136年将该政权取消,李显忠军又划归名将完颜宗弼(金兀术)麾下。由于他是党项人,宗弼对其比较信任,不过李显忠可不这样想,胆大心细的他一直想找机会捉了宗弼投奔南宋,可惜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承宣使、知同州(今渭南市大荔县),率军回到了陕西。
路过延安和父亲李永奇碰面后,一直心念南宋的李永奇又生一计,他对儿子道:“同州附近有金人往来的驿路,你可设下伏兵,乘机抓获金人将帅,然后联络朝廷,率军前往投奔。同时命人将消息报与我知,我好乘机拿下延安,同归朝廷。”得到父命后,李显忠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赴同州上任后,他便派使者去往蜀地联络南宋在川、陕前线的主帅吴玠,将其准备南归的消息先行告知。同时,在附近的驿路上设伏,用以捕获路过的金将。由于战事不利,金人更换了主将,大将完颜撒里曷走马上任,路过同州,一头撞进了李显忠设下的埋伏圈,做了俘虏。
李显忠不敢迟疑,立刻率亲信骑兵带着被缚的撒里曷奔赴南宋防区,当李显忠一行抵达洛河边准备渡河时,追兵已杀至身前。一连斩杀数十人后,望着不断增援的追兵,李显忠当机立断,命人向附近山岭转移,企图通过险要的地势摆脱敌人的追击。
由于追兵中有不少降人是当地人,因此他的计策并未奏效,任凭他怎么改变路线,后面的追兵不但没有被甩掉,反而越来越多。他心知带着撒里曷投奔朝廷是不可能了。他素来知道金人重视盟誓,因此对撒里曷道,只要他不杀同州人,不害李氏族人,便可放其离去。正为自己性命担忧的撒里曷自然无不准之理,于是两人折箭盟誓。
盟誓后,李显忠下令将其推向山崖,后面追兵一看主帅掉下山崖了,纷纷设法营救,李显忠一行得以脱困。
当他抵达鄜城时(今陕西洛川境内),急忙派人送信给父亲李永奇,得到消息的李永奇立刻率亲信族人前来与其汇合。可惜由于走漏了消息,李永奇等人在行至趐谷口时,被大股金军包围,李永奇等两百余人全部遇难身亡。上天似乎也为忠义的李家感到悲愤,突降大雪。延安当地的百姓闻讯后,更是落泪不已,扼腕和悼念李氏一族!
李氏一门的忠义之举让在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存亡之际降金、降蒙的众多 *** 无地自容,身为党项人,如果从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角度来考虑,那么李永奇等人投奔西夏是最正确不过的选择。从实力对比的角度来说,此时的金朝正处于全盛时期,一心一意留在金朝效力,也不失为明智的自保之举。“靖康之耻”在前、苟存临安在后的宋廷毫无疑问是李氏一门最“不明智”的选择。
可惜,在满腔的忠义面前,所有的算计和抉择都被抛之脑后,他们的选择,是对那些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奉为圭皋的降臣最为响亮的一次回击!为了实现回归大宋的心愿,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兑现了内心的承诺!可敬可佩!他们也用鲜血为李显忠铺就了一条回归南宋的荣耀之路!
金人封锁了通往南宋的所有要道,无奈之下,李显忠率二十六名随从投奔了西夏。对于他的到来,夏崇宗很是纳闷,忙问其何故。犹自沉浸在毁家灭族悲痛中的李显忠只得简述事情经过,并提出借兵二十万,找金人报此不共戴天之仇,同时攻取陕西五路献于西夏。
夏崇宗倒吸了一口气,好家伙,一开口就是借兵二十万,虽然大家都是党项族,但你也太不拿自己当外人了。考虑了一下,他对李显忠道:“如果你能为朝廷立功,朕可以考虑你的借兵请求。”
西夏国内有一个土豪酋长外号叫“青面夜叉”,他拥兵自重,为祸一方,多次打退 *** 军的围剿,让西夏朝廷头痛不已。夏崇宗将围剿“青面夜叉”的任务派给了李显忠。接了任务的李显忠首先召来熟悉“青面夜叉”方面情况的西夏士兵了解情况。经过数日的准备后,他点齐三千骑兵昼夜急行军,直扑“青面夜叉”老巢,一战将其擒获。同时,李显忠也乘势召集散落在各地的族人,获得数千部众!
大喜过望的夏崇宗还算耿直,公元1140年,二月,他立即调集国内二十万精锐骑兵,命文臣王枢、武将嘭讹为陕西招抚使,李显忠为延安招抚使,出兵攻金。
当前锋军主将李显忠率军兵临延安城下时,鄜延路总管赵惟清在城上对其大呼道:“鄜延路如今已重归大宋了,朝廷赦书在此,请将军察看!”说着他命人将赦书射入城下。李显忠拾起一看,上面说的很明白,如今鄜延路各军反正归来,朝廷既往不咎,望各将领齐心协力,共抗金军。
联想到李氏一门为了重归大宋,牺牲了性命、流尽了鲜血,李显忠不由悲从心来,两行泪水从虎目缓缓落下。眼见主将如此,一众亲随受其感染,也纷纷落泪。还是李显忠先回过神来,他擦了下眼泪,心中大定,如今南归朝廷的机会就在眼前,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只是有些辜负了夏崇宗的一片深情厚谊,着实有些过意不去。《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曾经也面临这样的场面:一边是养育他成就他的大宋,一边是与其血脉相连的大辽。他实在不忍心与大宋兵戎相见,最终在两难之下,只能以牺牲自己来阻断耶律洪基南下攻宋的野心。
成大事,不纠结,比起萧峰来,李显忠果断了很多,他下令军队进城驻防,自己驱马赶入中军大帐拜见王枢和嘭讹。见面寒暄后,他说明了来意:“延安府已被显忠拿下,大宋朝廷的赦书我已收到,如今我准备南归大宋,还请二位招讨率大军返回西夏,也替显忠感谢陛下对末将的恩德!”
两人面面相觑,身为武将的嘭讹是个火爆脾气,他大怒道:“是李将军你向我国借兵来攻取陕西,如今我主发举国大军前来相助,你竟然让我们无故退兵,是拿我们寻开心吗?”
看来是谈不拢了,李显忠也不接话,拔起佩刀砍向嘭讹,突遭袭击的嘭讹急忙后退,不过这却是李显忠的计策,他逼退了嘭讹后,立刻回转将刀架在了王枢的脖子上,将其擒获。从容的退出了西夏军的大营。脱身之后,他念及西夏的恩德,将王枢了回去。
西夏当然不肯善罢甘休,须臾嘭讹率大军来攻李显忠,眼见形势如此,李显忠也不再客气,他立即点齐本部兵马和城内守军大战西夏军,他一马当先,挥舞双刀,杀入西夏最为精锐的骑兵——铁鹞子阵中,所部人马也奋勇向前。一阵激烈交锋后,西夏军被杀退,丢下了上万具尸体、数万匹战马。
战事结束后,李显忠以大宋官军的名义张榜四处,招募兵马,仅半个月的时间,又新增一万多骁勇善战的精锐士卒,此时他的麾下已有大军四万余人。
一切准备妥当后,他和南宋川、陕战场主帅吴玠约在河池县相见,两人相见后,吴玠握着他的手称赞道:“忠义归朝,惟君之一”。说着又一一接见了李显忠的亲信随从,不断赞许他们为忠义之士。
将李显忠大军安置妥当后,吴玠又接到朝廷旨意,命李显忠等人赶赴行在临安面圣。有这样的忠义良将,宋高宗当然想要见上一见。到了临安之后,宋高宗一见李显忠身材伟岸、仪表不凡,便颇为赏识。
尤其听到他说起李氏一族为了重归朝廷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和付出的惨重代价,更是大受感动。当即为其赐名“显忠”,并下诏追赠李氏一门,以彰显其忠义!
历经十年的颠沛流离,李显忠终于重新回到朝廷的怀抱。自公元1142年,岳飞冤死后,他接过了抗金大旗,屡次率军击败金军的入侵。公元1162年,他率大军渡过长江,追击金军,一路连下数十郡县,将淮西之地全部收复,大大的推进了南宋的国境线。
一举扭转了此前对金军作战不利的严峻局面,振奋了国人的士气和斗志,让主和派势力在朝中更是没有了立足之地。李显忠此后担任淮西制置使、宁国军节度使、太尉等显赫要职,足见宋高宗、宋孝宗对他的倚重和赏识。
在宋孝宗主持的“隆兴北伐”中,起初,李显忠率大军与另一员将领邵宏渊协同作战,一路高歌猛进,收复了安徽多个军事重镇,连番告捷的消息传回临安后,宋孝宗也是兴奋不已,这位南宋颇有作为的皇帝更是亲自书写诏书嘉奖北伐将士:“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并升任李显忠为开府仪同三司、殿前都指挥使等官职。
不过,由于邵宏渊嫉妒李显忠的辉煌战功,因此在金军的重兵压迫下,他坐视李显忠陷入苦战而按兵不动,导致“隆兴北伐”的最终失败,让人叹息不已!
此后,南宋与金朝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李显忠也移镇各地,担任军事主帅,最终以六十九岁的高龄于公元1177年病逝,走完了传奇坎坷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教授杨育坤在《陕西五千年》一书中对这位传奇名将有过非常精彩的评价:“在南宋早期的陕西籍名将中,李显忠是最年轻的一个。他一生始而身陷金营,继而密谋起义,失败奔夏,借兵复仇,又自夏投宋,立功疆场,终以抗金名将载入史册,其经历之惊险曲折,当时恐无人可比。可惜他未有诗名,否则他的经历之传奇色彩当决不在‘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辛稼轩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