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与曹洪有君臣之义、骨肉之亲,为何登基后却要杀他?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丕要杀功臣曹洪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丕是曹魏政权的之一个皇帝,他通过艰苦的继承人斗争,才成为曹操的世子。在曹 *** 后,他通过禅让的方式篡夺了汉室江山,开创了曹魏朝代,做了他父亲所不敢做的事情。而曹洪则是曹操的堂弟,他是曹操起兵时的之一批部下,对曹操有救命之恩。按理说,曹丕和曹洪应该有君臣之义,骨肉之亲。但是,曹丕登基后,却要诛杀曹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曹丕要诛杀曹洪的经过。
曹洪是跟随曹操起兵的之一批部下,他是曹操的堂弟。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洪的描写不多,可是都突出写出了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对曹操忠心耿耿。而且曹洪的武力也不低,能够有超水平的发挥,算得上是曹营的一员勇将。
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战役中,曹洪就曾经救过曹操的性命。当时联军已经兵临洛阳,董卓也撤往长安。曹操极力劝说联军追击董卓,可是大家都心怀鬼胎,不愿意出兵。曹操一气之下,独自率军追击,结果在荥阳被董卓的部下徐荣击败。当时曹操的战马跑失,自己被追兵追得很急迫。曹洪见状,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当曹操推辞的时候,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当时一定要有曹操。
在潼关之战中,曹操和马超屡战屡败。最危险的一次是在曹操和马超作战失败后,被马超追得割须弃袍,狼狈不堪。在被马超追入绝境的时候,是曹洪奋不顾身,拦住马超,救下了曹操。在这一战中,为了尽可能的拖延时间让曹操脱险,曹洪超水平发挥,硬是和马超拼战了四五十合。
在现实中,虽然没有曹洪在潼关之战中的记载,但是荥阳之战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从这些方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曹洪作为曹操的亲族大将,对曹魏政权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史书中记载,他在曹操时期就已经成为都护将军,拜国明亭侯。等到了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后,曹洪更是成为骠骑将军,拜野王侯,封邑达到二千一百户。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曹魏的显赫功臣,险些陷入一场杀身之祸。
要杀曹洪的人正是当时的皇帝曹丕。当时曹洪的门客犯了法,曹丕便将曹洪抓了起来,要处死他。当时的大臣多方求情,曹丕也不答应赦免他。于是当朝的卞太后威胁曹丕最宠爱的女人郭后说,如果曹洪今天被处死,我明天就命令曹丕废了你。郭后闻言害怕,向曹丕求情,才免去了曹洪的死罪,但是依然削夺了曹洪的官职和爵位,仅仅没有抄曹洪的家。
二、曹丕要诛杀曹洪的原因。
按理来说,曹洪的门客犯法,曹洪最多也就是承担一个连带责任。但是,从曹丕对曹洪的处罚架势来看,他要对曹洪进行了惩罚是十分严厉的。他不但要处死曹洪,而且还要抄没曹洪的家产。当时曹洪免死后,曹丕还要抄没曹洪的家产,是在太后的劝说下才没有执行。曹洪以为自己已经死定了,因为得到活命,他还十分感激地上表谢罪。
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些迹象看出,曹丕对曹洪的处罚颇有小题大做的嫌疑。如果仅仅是一个门客犯法连坐,不应该对曹洪如此严厉。在历史上,对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解释的。说是曹洪这个人很会敛财,而且为人吝啬。在曹丕担任世子的时候,因为手头不宽裕,便向曹洪借一百匹绢周转。
但是曹洪却拒绝了曹丕的请求。曹丕因为这件事,对曹洪一直怀恨在心。这一回正好趁着曹洪的门客犯法,就将曹洪关进监狱,想要杀了曹洪来报复他。那么,曹丕作为开国的皇帝,应该有着他的肚量,为何为了仅仅百匹绢帛就对曹洪动了杀心呢?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能够找到这背后的原因。
我们看曹丕向曹洪借绢帛的时候,是他当魏王世子的时候。我们知道,曹丕的人生道路十分坎坷。这全是因为曹操对他的能力并不满意。可是因为曹昂、曹冲早逝,才使得曹丕有了竞争世子的资格。但是,他的面前还有一位有力的竞争对手,那就是他的兄弟曹植。
在曹丕和曹植竞争世子之位的过程中,险象环生。双方都使尽了一切解数,在一段时间里,曹丕的命运岌岌可危。幸亏曹植自己由于性格和才能问题,犯下了一连串的错误,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成全了曹丕。可是这一段经历,也在曹丕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等到曹丕担任王世子的时候,曹丕的地位已经基本稳定了。在这个时候,按照常理来说,即便是曹操提倡节俭,曹丕的手头也不会太过贫乏。而且要借钱,一般想要向与自己友善的人借,而且那些人也会借的。但是,曹洪直接拒绝了曹丕的要求,说明曹洪与曹丕之间的关系耐人寻味。
我们从曹丕向曹洪借钱这件事,能够清楚地看出他的目的,那就是为了试探曹洪对自己的态度。在当时,曹丕担任王世子,离最后继承魏王王位只有一步之遥。在这个情况下,曹丕要收拢曹操手下那些臣子之心,为下一步继位做准备。最重要的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收服失败的竞争者曹植的支持者为己所用,从根本上消除竞争隐患。
从曹丕向曹洪借钱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出,曹洪其实不是曹丕的支持者,倒是更可能是曹植的支持者。因此曹丕向曹洪借钱,就是让曹洪表明自己的立场,是否站到自己的阵营里来。区区一百匹绢帛对于曹洪来说是九牛一毛,不存在借不起的问题。
但是,曹洪明确的拒绝了曹丕的要求,并没有站到曹丕的阵营里来,这才是曹丕仇恨曹洪的原因。在曹丕担任皇帝后,开始在朝野对那些敌对自己的势力进行清算。像曹洪这样明确抵触自己的人,自然首当其冲。曹洪心中也自然知道曹丕要处死自己的原因,这才会坐在监牢里等死,在免除死罪后大喜过望。因此,曹丕要杀曹洪,不仅仅是因为借百匹绢帛那么简单。
三、曹丕对亲族政策造成的历史影响。
其实,曹丕对曹洪的处罚背后,也显露出曹丕建国后对亲族的政策。曹丕在他的继承人之争中,吃尽了兄弟相争的苦头。这种残酷的竞争,让曹丕心有余悸。因此,在他当上皇帝后,就开始大规模地镇压过去的对手,并将一切可能危害他皇帝地位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当年的曹洪胆敢公开的拒绝曹丕的要求,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他是曹操的亲族,位高权重。二是他自认为能够与曹丕的权威对抗,藐视皇权。在曹丕处罚曹洪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大批的人员去向曹丕说情,要求赦免曹洪。我们可想而知,如果曹洪这样的权臣过多,失去了制约,会给曹魏政权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因此,曹丕采取了一种近乎严苛的办法,来制约这种力量。他把曹洪这样的老臣投入监狱进行处罚,杀一儆百。而将曹彰、曹植这样的竞争对手剥夺权力,软禁起来。因此,在曹魏时代,就出现了一种特色,那就是皇帝除了最信任的亲族大臣外,其他的亲族都被软禁在封邑之中,形同囚徒。
这也影响了曹魏的命运。在没有亲族支持的朝廷里,充斥着权臣成长的因素。如果皇帝比较能干,这个朝廷还可以维持。如果失去了英明的皇帝领导,就很可能大权旁落。最终,曹魏的政权落入了司马懿的手中。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懿轻易地就控制了洛阳,迫使曹爽等人交出了权力。这个时候整个朝廷上下都袖手旁观,而那些皇族则无力过问,曹魏就此灭亡。
但是,曹丕的这个亲族政策的后遗症并没有因此结束。到了晋朝,这个后遗症还在继续发酵。晋朝的皇帝在统一天下后,感到曹魏的对亲族的政策过于严苛,使得皇帝在朝堂之上没有外援。一旦朝廷之中出现权臣,就没有匡扶的力量。于是,晋朝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分封诸王的政策。
这个政策就是把皇族分封到全国各地,让他们都拥有封地和军队。这样,当朝廷有难的时候,就可以出兵勤王。但是适得其反,这种政策却造成了八王之乱的灾难。拥有兵马的各方势力为了皇权进行混战厮杀,使得晋朝成为短命的王朝,天下进入了南北朝阶段。这都是曹丕当年的亲族政策带来的后遗症。
结语:
曹丕杀曹洪的借口是因为他的门客犯法,需要有连带责任。可是因为这种罪名,就要对一位位高权重的功臣处死抄家,未免有些过分。史书上解释说是当年曹丕当王世子的时候,向曹洪借百匹绢帛遭到拒绝,因而怀恨在心的报复。
其实,曹丕当时向曹洪借钱,是因为曹洪不是自己阵营的人。他企图通过借钱这个方式,让曹洪进行表态。可是曹洪依仗自己亲族的身份,已经功绩、地位,拒绝了曹丕的要求。在曹丕已经担任王世子的情况下,这种拒绝是对曹丕的反对,自然让曹丕怀恨在心。
因此,在曹丕当了皇帝之后,就对曹洪进行报复,并以此杀一儆百,震慑那些潜在的反对者。曹丕还为此制订了严苛的亲族制度,把那些亲族软禁在封地,不给他们分毫的权力。这使得司马懿政变的时候,皇帝孤立无援,大权轻易落到司马懿手中,曹魏也因此灭亡。晋朝建立后,对这个政策修改为分封制,结果引起了八王之乱,让百姓遭受了更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