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但为何却对夷陵之战一言不发?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8-06)151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在关系重大的夷陵之战前,为何不出言劝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曹丕篡汉建立魏朝之后,为了名正言顺的匡扶汉室,重建汉室江山,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在登基之后,刘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不顾臣下的反对,发起了对东吴的讨伐。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后,在此后关键性的夷陵之战中,刘备遭到了惨败。他被东吴的陆逊以火攻打败,使得手下的军队和携带的军事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也因此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将蜀汉政权托付给了诸葛亮。

我们对诸葛亮的智慧都十分佩服,可是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让我们很诧异。至于说诸葛亮对这场战役的态度,从他在事后的一句话里就可以看出来。史书记载诸葛亮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刘备发动伐吴的反对态度。作为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的。可是他却对这次行动一言不发,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诸葛亮所处的环境让他有口难言。

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作为刘备手下的文臣之首,自然说话做事更为谨慎小心。他对整个蜀汉政权的事务了如指掌,这中间自然也包括刘备的思想动态。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在采取重大的决策前,都要和诸葛亮进行探讨。这一次伐吴,刘备也不会例外。我们在史料中找不到诸葛亮在公开场合发表对伐吴的意见,那只能说明,刘备和诸葛亮的沟通是在私下里进行的,而且诸葛亮的意见是否定的。

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但为何却对夷陵之战一言不发?

作为一朝的丞相,诸葛亮的意见十分重要,而且在朝廷里,会起着风向标的作用。那么,诸葛亮对于这一次伐吴抱有反对意见,与刘备的意见不统一,他也不能在公开场合表露出来。否则会引起朝廷的动荡,扰乱刚刚建立的蜀汉的民心。因此,做事谨慎的诸葛亮,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意见保留起来,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规劝刘备。

而且,由于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任职,深受孙权的信任重用,这使得诸葛亮的处境十分尴尬。如果公开发表对伐吴一事的意见,无论是否同意伐吴,诸葛亮都是有口难言。再加上诸葛亮的本意是反对伐吴的,这样就会给他人以口实,拿他的哥哥做文章。因此,诸葛亮干脆不公开发表意见。

最后的原因是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中,荆州派的领袖,他更是无法发表意见。蜀汉政权是刘备率领荆州的兵力征服益州后建立的。在蜀汉政权中,荆州派的人士占了主导地位。这其中诸葛亮就是荆州派人士的领袖,在他使用的人员中,也是重用荆州派的人士。可是,由于东吴的背信弃义,撕毁盟约,袭占了荆州,这些荆州人士都失去了家乡。

出于对东吴的仇恨,这些荆州派的人们,大部分都是支持刘备讨伐东吴的。而作为他们信赖的领袖,诸葛亮不能表达出和他们意见不同的态度。这也是诸葛亮无法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自己意见的原因。

刘备很清楚诸葛亮的态度,也明白诸葛亮所处的环境。他明白诸葛亮在公开的场合,不愿意违心地发表对伐吴的赞成意见,也不能发表对伐吴的反对意见,因此,诸葛亮采取沉默的态度。刘备对此十分明了,所以也不在公开的场合让诸葛亮表态。诸葛亮就这样,以无言的姿态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二、诸葛亮派赵云、黄权、秦宓等人劝谏了刘备。

诸葛亮虽然由于处境尴尬,没办法在公开场合来劝阻刘备,但是他还是想尽了办法来阻止刘备。那就是在他的默许下,让一些刘备信任的人来劝谏刘备。这些人中,就包括刘备信任的赵云、黄权和秦宓等人。

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但为何却对夷陵之战一言不发?

当时赵云就公开地对刘备发表意见,说是国贼是曹丕,不是孙权,如果打败了曹丕,孙权自然会降服。应该现在趁着曹操刚死,曹丕篡位的有利时机,出兵北伐秦川,不应该先去伐吴。如果和东吴交战,会陷入不利的持久战的境地。

黄权也向刘备进谏,说东吴的将士彪悍善战,而且蜀汉位于长江上游,水军顺流而下作战,易进难退,如果作战失利就很难退回。因此,黄权要求如果刘备执意要伐吴的话,自己愿意担任前锋作战,刘备作为后援谨慎出战。

秦宓是益州的学士,他当时担任从事祭酒的职务。他也向刘备进谏,说是天时不利,如果出兵伐吴不会成功。这惹怒了刘备,将他下狱监禁起来。

我们看以上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很尊崇诸葛亮。赵云在荆州时就与诸葛亮交好,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后来两人一起发动了对曹魏的之一次北伐,赵云领军分兵作战,成为诸葛亮少有的独立作战的将领。而黄权和诸葛亮意气相投,在投降曹魏后,司马懿给诸葛亮写的信件中还提到黄权对诸葛亮的崇拜。只有秦宓在战后,诸葛亮一上台就委以重用,他和诸葛亮的关系更是可见一斑。

赵云是刘备的故旧,黄权的刘备信任的谋士,秦宓的益州的学士,他们从天下大势,到作战方略,乃至天时地利等方面,都向刘备进行了劝谏。这样就造成了从各个派别、阶层和形势上,对刘备伐吴反对的气氛。刘备心里知道这些都和诸葛亮有关,但是他已经定下了伐吴的决策,不再采纳这些反对意见。直到将秦宓关押,才将这个反对的浪潮压制下去。

三、诸葛亮对刘备伐吴有信心。

我们看诸葛亮对法正的那句评价,说法正要是还活着,就能够不让刘备伐吴。就算是伐吴,也不会打得大败。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的反对态度,主要是从战略方面着眼的,对于战役方面,诸葛亮并不是很担心。这也是诸葛亮保留意见,不出面极力反对的原因。

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但为何却对夷陵之战一言不发?

因为在三国时期,曹魏的实力最强,蜀汉和东吴两家联合抗魏,才是两国战略上唯一的出路。因此,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就明确地指出,对于东吴只能作为外援,而不能作为敌人。可是如果刘备伐吴的话,就完全破坏了这个战略。蜀汉和东吴自相残杀,曹魏在旁坐山观虎斗。武力蜀汉和东吴谁获得胜利,都是两败俱伤,实力遭到损害。这样,蜀汉、东吴和曹魏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最后只能被曹魏消灭。

诸葛亮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极力反对刘备伐吴。但是,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反倒不担心。在赵云和黄权的谏言中,他们一个是说讨伐对象的选择,一个是出于对刘备安全的关心。他们都对伐吴的胜利没有多大的怀疑。即便是战后,诸葛亮还依然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刘备身边没有法正那样的足智多谋的人出谋划策,否则也不会打这样的大败仗。

诸葛亮对刘备伐吴保有信心,主要是因为从战场形势、将领、军队等方面进行对比,刘备都占有上风。从战场形势上,蜀汉伐吴地处长江上游,水军可以利用长江顺流而下。蜀汉的陆军主要是由山地步兵组成,在崇山峻岭之间作战如鱼得水。在将领方面,东吴的大将吕蒙已死,剩下的这些将领,刘备对他们都十分了解,在能力方面和刘备相差甚远。因此,如果刘备发动伐吴之战,取胜的把握很大。

事实也是如此,在开战初期,吴军根本就不是蜀军的对手。蜀军将吴军打得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可是刘备却漏算了陆逊这个对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稳定了战线,和刘备长期对峙后,采取火攻打败了刘备。这个结果是完全出乎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的意料之外的。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会感慨法正的英年早逝,如果法正不死,陆逊不死那么容易打败刘备的。刘备在战败后,也不服气地说,我败给陆逊,是因为上天的安排。

正是因为对刘备伐吴有信心,诸葛亮才没有极力去劝阻刘备。他放心地在成都坐镇,为下一步刘备胜利后做准备。他相信,随着局势的发展,刘备会转回到正确的战略上来。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等来的是夷陵之战惨败的消息。

结语:

在刘备决定伐吴的时候,诸葛亮对此决策执反对意见。他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蜀汉和东吴两个弱国相争,让唯一的强国曹魏坐收渔利,是完全不正确的。可是由于他身为蜀汉政权的丞相,再加上哥哥在东吴为官,又是群情激愤的荆州派人士的领袖,他无法公开明确的发表反对意见,只能采取沉默的态度。

不过,诸葛亮还是为了阻止刘备做出了努力。他让赵云、黄权、秦宓等人出面劝阻,但都遭到了刘备的拒绝,秦宓还因此被关押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伐吴的决策就无法挽回了。不过,诸葛亮等人对伐吴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蜀军在刘备的率领下,能够取得胜利。因此,诸葛亮采取沉默的态度,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内。

可是,由于没有法正那样的智能之士帮助,刘备败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蜀汉也因为这场惨败,陷入了风雨飘摇的状态。估计此时的诸葛亮,也会为当初自己采取的沉默态度心生悔意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8/329786.html

“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但为何却对夷陵之战一言不发?” 的相关文章

和峤:曹魏至西晋时期官员,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

和峤:曹魏至西晋时期官员,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

和峤(?—公元292年),字长舆,汝南西平人。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曹魏太常和洽之孙,吏部尚书和逌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峤少有风格,常仰慕舅舅夏侯玄的为人,珍重自爱,有盛名于世,袭父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颍川太守,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太傅从事...

乾隆因为年岁大犯糊涂才闭关锁国的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乾隆因为年岁大犯糊涂才闭关锁国的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乾隆皇帝为何要实行“闭关锁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晚清时期列强侵略中国使百姓受尽苦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国力衰微,才让列强有了可乘之机。曾几何时中国是多么强大,乃至于多个国家派使者来中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何到了清朝却如...

奇氏是什么人?她逼迫元顺帝禅位的原因是什么?

奇氏是什么人?她逼迫元顺帝禅位的原因是什么?

奇皇后,一个注定成为皇帝的女人,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我们知道,古代每个嫔妃都让皇帝在位上。因为只有皇帝在位上,她们才有好日子过,生活才有保障。但是古代有个嫔妃,非常奇怪,她竟然数次试图逼迫皇帝退位。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嫔妃叫奇氏,出身于高丽贵族。她的父亲奇...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 曹操为什么对孙权如此佩服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 曹操为什么对孙权如此佩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为何那么佩服孙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12年,曹操为报赤壁战败之仇,亲率大军40万与孙权对峙于安徽省濡须口。可是曹操看到孙权兵船上刀枪耀眼,防守森严,士气旺盛,找不出一点儿破绽,于是发出了他那句著名的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的感慨...

向宠: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具有谦和公允的性格品行

向宠: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具有谦和公允的性格品行

向宠(?~240年),左将军向朗之侄,蜀汉重要将领。具有谦和公允的性格品行,对军事通晓畅达,被汉昭烈帝刘备称赞。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时,历任牙门将(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诸葛亮北伐时,以向宠为中领军,封都亭侯。诸葛亮北行汉中前,特意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向宠。...

王濛:东晋外戚大臣、名士,深得司马昱的倚重

王濛:东晋外戚大臣、名士,深得司马昱的倚重

王濛(309年~347年),字仲祖,小字阿奴,太原郡晋阳县人,东晋名士、外戚大臣,新淦县令王讷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门荫入仕,起家司徒掾,外放长山县令,迁司徒左西属。迁中书郎,深得辅政大臣、会稽王司马昱倚重,累迁司徒左长史。永和三年(347年),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你真的了解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曹魏却是年轻人才层出不穷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估计都对三国前中期的故事耳熟能详,而到了三国后期,大家都有一种落差的感觉,因为作者是站在蜀汉为主线来开创的故事线,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名臣良将的后代很少有出彩的人物,反观曹魏...

乾隆不是很爱令妃吗 乾隆为何没有封她为后

乾隆不是很爱令妃吗 乾隆为何没有封她为后

还不知道:历史上乾隆真的很爱令妃?为何不封她为后?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766年,40岁高龄的令妃生下儿子永璘,月子还没坐完,乾隆就迫不及待让她侍寝。10年间,令妃怀孕7次,生下4子2女,可谓是享受了10年的专房之宠。但乾隆真的这么爱令妃吗?153年后,孙殿英挖...

评论列表

马勇
马勇
4天前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在刘备决定伐吴时面临了极大的困境,他虽有异议却难以公开发表意见的原因众多:身为相国的责任、家族在东方的牵连以及荆州派领袖的身份都使他陷入沉默之中;然而他的智慧与眼光并未因此消失殆尽——通过默许赵云等人的劝谏间接表达反对态度并保留信心于蜀军胜利的可能结果上体现了其深思熟虑和深谋远虑的智慧品质即便最终战局不如预期也令人敬佩不已!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