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对明朝有续命之功,为何会成为夺门之变的牺牲品?
英宗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已经七年之久,七年太上皇生活,没能降低他内心中的愤怒,有朝一日复辟帝位,是他每一天最盼望的事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复辟的帝王,在历史上也为数不多,因为这样的事情成功率实在太低,但是总有一些人运气就是那么好,可以心想事成,朱祁镇就是这样的人。
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晚上,节日刚刚结束的皇宫,还有一丝喜悦挂在在宫女和太监的嘴角,对于下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怀念的夜晚,而对于朱祁镇来说,这天晚上却充满肃杀之意。
这天夜晚,当一队兵士来到南宫时,朱祁镇内心的喜悦难以抑制,他知道这些人是帮助他复辟的人,朱祁镇望向来者,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 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等人都在其列。
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复辟的力量,他们趁着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之时,“迎帝(明英宗)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随着复辟的成功,这几人成为朱祁镇的功臣,英宗给他们加官进爵,恩赏厚禄,甚至于言听计从。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他们开心了,自然就有人要倒霉,在这些倒霉的人当中,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首当其冲,不仅将他们二人下入大狱,没过几天,就急不可耐的将二人处死了。
明朝的名臣于谦,曾经对明朝有“续命”之功,为何会成为“夺门之变”的牺牲品,被草草处死?
于谦之死,笔者认为更大的原因是他具备对大明朝的忠诚。
古代的忠臣很多,像于谦这种忠于明朝社稷的人却不多,在他的眼中,评断一件事情的标准,从来都不掺杂个人利弊得失,而是从是否利于大明朝的江山出发。
于谦一生中,做出更大的一个决定,便是北京保卫战以及拥立景泰帝登基。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惨败,明英宗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大明朝遭此剧变,顿时人心不稳,京城的一些富豪、大官已经有人开始南逃。
土木堡之变,已经从精神层面开始动摇大明朝的国本,徐有贞在此时却提出南迁国都,遭到于谦的坚决反对,于谦认为,国都迁移,大事将去,必须死守!
适时,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为了避免也先挟英宗而制明廷的奸计达成,于谦力挺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稳定人心,死守京都,寸土不让。
也先恼羞成怒,率大军进攻明朝京师,遭到于谦率领的明朝军队顽强抵抗,最终在土城惨败,无奈退回塞外,大明朝转危为安。
于谦在明朝危亡之际,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从大明朝的利弊出发,全然没有想到,他如此强硬的态度,固然使大明朝得以延续,却将主张南迁都城的徐有贞等人得罪彻底,最重要的是,在于谦得势的时候,依然没有为自己未来考虑,更没有靠得势的时机铲除对他怀恨在心的徐有贞等人。
也先以英宗威胁明廷的计谋落空,索性将英宗抛给明廷,让明朝自己来消化这个烫手的“山芋”。已是太上皇的明英宗狼狈归来,被软禁在南宫之中,这样羞辱的日子一过便是7年,英宗最恨的人不是也先,而是立主决战,不顾他死活的于谦。
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在大明朝危在旦夕之际,自然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但是英宗的回归,朱祁钰对他的软禁,英宗个人情感上对于谦的恨,都为于谦日后的死埋下伏笔。
于谦不是不懂这些人际关系,只是他是一个忠于明朝社稷的人,他不顾个人得失,也不忠于哪一任帝王,他不屑于去谄媚求生,这是一种无惧死亡的大忠。
当徐有贞等人带兵入南宫迎英宗复辟的时候,于谦这位兵部尚书就真的毫不知情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任职兵部尚书多年,耳目多少暂且不提,当时朱祁钰未亡,他手中的兵马足以阻止他们复辟。
于谦为何不为自己的命运做最后的拼争?因为他不想看到景帝和英宗两方势力进行无益的消耗,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大明江山的稳固,也正是因为于谦对明王朝的忠诚,最终将自己陷入死局。
于谦从北京守卫战开始,就已经开始树敌,只不过那些个小人将对他的恨和嫉妒,深深藏在心里,等时机一到,便将于谦置于死地。
诸如徐有贞等主张南迁的大臣们,遭到于谦的斥责之后,内心对于谦已经十分不满,只是迫于形势,没有发作。
除了徐有贞以外,包括石亨在内,也都对于谦不满,只不过石亨也善于委曲求全,迎合于谦保存实力,并不将内心的怨恨体现出来。
中贵曹吉祥对于谦也常怀不满,只因于谦“气陵之”,便得罪了这位小人。诸如此类,于谦树敌甚广,朝堂之中,明里暗里不满于谦的人很多,而这些人,正是日后迎英宗,杀于谦的主要成员。
“谦性故刚,……视诸选要大臣,勋旧贵戚, 意颇轻之,愤者益众。”
于谦的为官之道,“国法昭昭不尔私” ,遇到犯国法的人,于谦一定不会放过,让于谦评判一个人,也绝对不会加入自己的私心,而是据实评断,并不偏颇。
景帝在时,深知于谦此种个性,于是每次任用人选,总会偷偷与于谦会面,问问于谦对此人的看法,于谦每次都会据实上报,使景帝了解真相。
“用一人,必密访谦。谦 具 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
景帝此举,自然是对国家的人事任免极为有利,但是此举却将于谦置于“水深火热”当中,因为每次有人没能被皇帝任用,便都知晓是于谦在背后说了不好的话,虽然是直言,更是实言,却还是难免惹来诸多人的怨恨。
明朝由朱元璋开创,这位草根皇帝对皇权极为看重,不允许有任何的潜在威胁存在,包括铲除有威胁的功臣,撤除宰相制在内的集权手段,朱元璋使用很多,将明朝打造成一个皇权至上的集权王朝。
在明朝,诸如严嵩这样的二十年的首辅,他的死也仅仅是嘉靖的一句话而已,所以,于谦这样的兵部尚书,皇帝想让他死,他也只能认命而已。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朝为官,绝对是高危职业,哪天死哪天活,都是皇帝说了算。
英宗上位,自然将7年的软禁之苦,全部都要发泄在于谦身上,于谦这位立主拥立景帝之人,英宗自然不会放过他,至于史料中英宗杀于谦后悔的记载,笔者以为实不可信,他若不想杀,徐有贞等人则杀不得,他既然杀于谦泄愤,自然不会后悔。
至于史书中的后悔,很可能是英宗为了安抚不满于谦被杀的人,因为他真的后悔,于谦被 *** 就不会等到宪宗时期了。
于谦对明朝而言,是“以定社稷功”的绝对大功臣,但是也因此“为举朝所嫉”,于谦不仅树敌太多,而且得罪了更高皇权的英宗,成为一个明王朝孤立的功臣,导致虽然有功于社稷,却只能为英宗复辟牺牲的困顿局面。
于谦之死,是英宗泄愤对象,是复辟后给世人的一个交代,是朝堂之上的小人得志,也是忠于社稷而亡于君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