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杀头为什么都要选在午时三刻动手?
古代杀头为什么都要选在午时三刻动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起来“午时三刻”要从我们古代的计时法谈起,一天二十四小时,在古代被分成了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十二生肖的动物做代表,这样的更容易记忆。这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而对应的生肖属性为:子(鼠)时,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两点为正点;寅(虎)时,四点为正点;卯(兔)时,六点为正点;辰(龙)时,八点为正点;巳(蛇)时,十点为正点;午(马)时,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两点为正点;申(猴)时,四点为正点;酉(鸡)时,六点为正点;戌(狗)时,八点为正点;亥(猪)时,十点为正点。
古代常用的计时器主要以漏壶为主,通过漏刻的计时方式将一个昼夜分为100刻,每一刻14.4分钟,这种计时方式要比“日晷”计时准确的多,因为它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漏刻在中国古代计时中,始终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西方钟表传入了中国,漏刻才渐渐的淡出了走出了人们的视野。
上面我们讲述到了,中国古代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间11-凌晨1点,所以“午时”应该在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而“三刻”应该是44分钟,“午时三刻”则是11时44分附近。
“午时三刻”接近正午12点,此时太阳当空,也是一天当中阳面最多的时候,空气、大地、等被阳光普照,进而使得周围环境温度大幅上升,古代人眼中,此时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而古代人认为杀人会产生“阴气”,被杀之人无论是否有冤情,他们都会阴魂不散的缠绕着有关人员,比如判决的官吏,执法的刽子手,监斩的刑官等,所以一定要在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来行刑,这样的便可以压制“鬼魂”不出来作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此时“阳气”最盛,所以在影视剧和小说中才统一“午时三刻”行刑。
而且每个月还有“禁杀日”,一月当中,每逢初一、初八、14、15、18、廿三、廿四、廿八、廿九、30都不能执行死刑,另外,还有雨未晴的情况也不能执行死刑,按照规定算下来,一天只有执行死刑的时间很少,以唐朝为例,一年的时间只有80天才能执行死刑。
实际上“午时三刻”行刑还有另外一层的含义,在“午时三刻”的人最为“缺乏生机”,这个时候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尤其是夏季的时候,所以此时斩杀罪犯,罪犯在砍下头颅的一瞬间,可能痛苦会比其他时间要少一点点。这也充分的体现了古代的人文主义,选择“午时三刻”来斩首犯人,也是对犯人的一种恩赐和体谅,更能反应古代严酷刑罚下的人道精神。
小编认为,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并不浓郁,但是鬼魂等传说却在民间和官家盛行,“午时三刻”的行刑时辰便是一个例证,之所以定下“午时三刻”便是鬼魂因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