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秦王嬴政为了达到对韩非渴求贤才的目的,他又是怎么做的?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0-28)130

秦王嬴政自从亲政以后,更加刻苦地读书学习了。有一天,他看到了两篇文章,一篇叫做《五蠹(dù)》,另一篇叫做《孤愤》。他一下子就被这两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一连看了好几遍,看到高兴处,甚至还拍案叫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五蠹》中,作者把五种人列为国家应该严厉打击的对象:

首先是儒家学者,他们宣扬过去的仁义道德,怀疑当今的法律,动摇君主的决心;其次是四处游说的纵横家,利用谎言进行欺骗,为谋取私利而出卖国家利益;还有墨家的游侠们,携带刀剑行走天下,随意触犯国家的法律;此外还有国君身边的近臣,搜刮钱财,造谣诽谤有功的人;另外就是那些到处经商的人,他们为了挣得不义之财,囤积居奇,剥削农民。

秦王嬴政为了达到对韩非渴求贤才的目的,他又是怎么做的?

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害虫,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应该对他们严厉打击并消灭。

秦王嬴政一边看,一边感慨地说:“要是能结识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一直陪伴在秦王嬴政身边的李斯开口说道:“大王,我认识这个作者,而且还很熟悉。”

嬴政非常兴奋,急忙问:“他是谁?他现在在哪里?”

“禀告大王,他就是我的同学,名字叫韩非,是韩国的公子。”

“你再为本王详细地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好吗?”

“韩非和我同时都在荀子门下学习过。他学习很刻苦,知识也非常渊博。韩非赞同管仲、商鞅(yāng)的法治学说,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依法治理国家。理论核心是法、术、势的结合。”

知识链接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与李斯都是荀子门下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的缘故而不善于言谈,但是写的文章却很出众,著作很多,都收录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主张“性恶论”,一生中著作很多,被后人收录在《荀子》一书里。

秦王嬴政更加感兴趣了,又问李斯:“什么是法、术、势?你再仔细给我讲讲。”

李斯回答道:“‘法’就是要依法治理国家,法律必须严明。韩非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法令,或有法不依,那么就是尧舜那样的贤君也不能管理好国家。他认为在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贵族、大臣也不能有特权。只有实行法治,百姓才不敢犯上作乱。”

秦王一边听一边思索着:“依法治国,的确不错。一个国家要是没有法律,一定会大乱的。”

“那么‘术’呢?”秦王嬴政让李斯继续讲下去。

秦王嬴政为了达到对韩非渴求贤才的目的,他又是怎么做的?

“‘术’就是国君要有治国的谋略和手段。他认为国君应该头脑灵活,根据具体的情况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

秦王不住地点头,赞同地说:“这话说得也很有道理。时期不同,国君治理国家的 *** 也要不同,比如现在,本王要采取的治国方略是要努力兼并六国,做事的重点是对外,是军事作战。如果将来统一了天下,那么治理国家的重点也要有所变化。”

李斯趁机恭维秦王:“大王您的头脑确实非常灵活,制订的方针策略也十分英明,所以不久的将来您一定会一统天下的。”

“你再讲讲‘势’。”秦王没有在意李斯的恭维,他此时的头脑里、心里想的全是关于治理国家的策略。

“‘势’是指君王的权势。韩非主张君王要有权势、权威,要令出即行。君王如果没有权威,国家就会群龙无首,也会乱了套的。”

“他的这些治国主张真是太好了,与本王的想法不谋而合。李斯,现在秦国正需要这样的人才,你一定要想办法,把韩非请到秦国来!”秦王嬴政的眼中充满了渴慕和急切。

李斯俯首说:“大王这样重视人才,我一定会为大王想办法。不过,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性格孤傲,为人清高,不太容易请动。”

秦王嬴政急忙说:“只要他肯来,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我们不惜重金。”

李斯奉命来到韩国,见到了老同学韩非。

“老朋友啊,又见面了,我是来给你道喜来了。”李斯笑着对韩非说。

“我哪里有什么喜事?韩国现在国力衰弱,大王又听不进好的意见,没有人愿意听我说的话,前途渺茫啊。倒是你,在秦国一帆风顺,秦王又很尊重你的意见,你可以施展你的才华了。听说你现在已经身居高位了。”

李斯趁机说:“既然你在韩国如此不如意,不如跟随我一同去秦国吧。秦王看了你写的文章,非常赞赏,因此特地派我来请你,你有什么条件,秦王都可以答应。而且你到了秦国,秦王一定会重用你,你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和抱负了。”

“我是韩国贵族,世代受国家和君王的恩惠,我怎么能背叛他们呢?再说,秦国现在对我国虎视眈眈,总想吞并了我国,我怎么能去帮助秦国,为秦国做事呢?”

韩非拒绝了秦国的邀请,而且态度异常坚决。李斯只好回国向秦王禀报。

听了李斯的汇报,秦王嬴政有些懊恼:“好言相请他不给面子,那我可就要来硬的了。李斯,你现在给我起草命令,我要派大军兵临城下去请他,看他来不来。”

李斯没有动,他觉得用这种 *** 邀请人才不太妥当。

秦王嬴政为了达到对韩非渴求贤才的目的,他又是怎么做的?

“你怎么还不行动,难道你认为这种 *** 不妥吗?本王其实也不想这样,可是本王实在太想得到这个人才了。你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秦王望着李斯说。

李斯低头想了想,说:“臣也实在想不出别的什么办法了。韩非这个人,实在是又倔犟,又高傲。”

秦王嬴政立刻派出大军浩浩荡荡地奔向韩国。

秦国的大军还没到韩国边境,韩王就已经惊慌失措了,急忙派使臣向秦国大将求和。

秦国大将说:“讲和可以,但要答应秦王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请讲。”

“让韩非跟我们回秦国,我们大王要见韩非。”

听了使者回来的汇报,韩王立刻答应了秦国的要求。国君都已经同意,韩非想不去也不行了。他只好带着悲伤和愤怒跟随秦国军队来到秦国。

秦王嬴政渴求贤才,但是这种派大军去请贤才的做法,在历史上还真是不多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10/344027.html

“秦王嬴政为了达到对韩非渴求贤才的目的,他又是怎么做的?” 的相关文章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刘璋(生卒年不详),字季玉,江夏竟陵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益州牧刘焉幼子,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

刘秀人称外号位面之子 刘秀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刘秀人称外号位面之子 刘秀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刘秀为何被称为位面之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通常而言,我们总是在网络玄幻小说中了解到这个名词“位面之子”,最开始是08年的《魔兽世界》开始运用这个称呼,到现在网络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称呼或是类似的。那么什么是位面之子呢?简单来说就是在这一个...

那拉氏作为乾隆第二任皇后 乾隆为什么要厌恶这个皇后

那拉氏作为乾隆第二任皇后 乾隆为什么要厌恶这个皇后

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为何会遭到乾隆皇帝的厌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981年,考古学家对乾隆的妃园寝进行保护性发掘,在打开纯惠皇贵妃的陵墓时,众人都大吃一惊,在纯皇贵妃的棺椁边上竟然还有一个小棺椁。而小棺椁的主人,身份居然比纯皇贵妃还要尊贵...

马皇后是一个什么样的 她和朱元璋的感情怎么样

马皇后是一个什么样的 她和朱元璋的感情怎么样

还不知道: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如何?马皇后是个怎样的人?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甚笃,而且朱元璋颇为尊重马皇后,即使马皇后过世以后也没有再立皇后。在朱元璋打天下的岁月里,马皇后一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精心辅佐朱元璋,稳住后方。朱元璋能够发迹,马皇后功...

历史上赵禹的品性如何?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上赵禹的品性如何?最后是什么结局?

一意孤行自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某件事,是个贬义词。赵禹,西汉司法官。斄县人。早年间赵禹有些才华,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吏员,之后成为周亚夫的属官,不久之后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相继担任了御史、太中大夫等职。在那之后他与...

周泰: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多次保护孙权安危,屡立战功

周泰: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多次保护孙权安危,屡立战功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三国时期孙吴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

唐朝时期,后宫妃子的服饰有何不同?

唐朝时期,后宫妃子的服饰有何不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古代的皇帝和后妃们在宫禁中的服饰,基本上是由饱读经史的文臣们去详定和解释的。中国古来的舆服制度卷帙浩繁,有时候却又语焉不详,帝王们也时常对此大惑不解。唐高祖李渊就曾询问过令狐德棻:“丈夫冠、妇...

乾隆从张廷玉家里抄出了36。2万两白银 张廷玉为什么还能有太庙

乾隆从张廷玉家里抄出了36。2万两白银 张廷玉为什么还能有太庙

对乾隆抄了张廷玉的家,抄出36.2万两现银,为何却给他配享太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时期对于朝廷官员贪污腐败有一个基本的量刑标准:超过一千两以上者即可斩首。圈个有用,乾隆,乾隆在位前期在反贪这件事上抓的尤其严格,几个督抚就因为贪污了几千两银子就被判了斩首之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