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朝能灭数十国靠的是什么?唐朝的作战部队是怎么编排的?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1-14)220

唐朝能灭数十国靠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兴盛的王朝之一,其与汉朝并列为“强汉”“盛唐”。

作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强国,唐朝的强大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在军事上,也是非常辉煌的。

在初唐和盛唐时期,唐军灭国数十,攻灭的部落更是不计其数。

在大家的潜意识中,唐军是凭借精锐骑兵才创造了此等战绩的。但事实上,唐军是合成化程度很高的军队,骑兵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兵种,其对外征战的战绩也多为兵种合成作战下创造的战果。只不过骑兵在斩首作战和扩大战果方面更为突出,以至于遮盖了步兵的作用。

本文就根据历史记载跟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一:唐初骑兵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其麾下兵力一共有三万人,后来这批军人大多成为“元从禁军”。

李渊本身也是关中军事贵族集团之一,与当时的隋炀帝杨广之间是亲戚关系。其起兵时担任的职位是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和太原留守,也就是说李渊的基干兵力是前隋正规军。

而在此前为了应对突厥的威胁,李渊曾“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这边是其最早掌握的骑兵部队。

太原起兵后,李渊又从突厥处购得了五百匹良马,同时借得了五百名突厥骑兵助战,这些骑兵又带来了两千匹战马。

唐朝能灭数十国靠的是什么?唐朝的作战部队是怎么编排的?

以此来看,太原起兵时,唐军骑兵约占全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向长安进军的过程中,唐军不断消灭和改编隋军,攻占长安后又得到了首都的武库资源,加之大量民众投军,唐军迅速扩展到了二十余万人的规模。

武德二年(619年),唐政权中掌握的马匹共计三万六千七百匹。这些马匹中有从隋朝赤岸泽得到的“良马三千”,其被放牧于陇西,为唐朝马政之始,其余大多则装备唐军部队,但从马匹与唐军总数的比例来看,骑兵只占一小部分。

但是小归小,其绝对数却已达到了一万骑以上,而且由于控制长安武库的原因,唐军骑兵及战马的披甲率很高。

唐王李世民还从骑兵中拣选精锐,编成了一支精锐的玄甲军。

史载: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历史上对玄甲军是轻骑兵还是重骑兵有所争论,从其使用来看,其既可以突击敌阵,冲击力极强,同时乘胜追击,摧枯拉朽的能力也极强,给人既像重骑兵,又像轻骑兵的感觉。

其实玄甲军是有两个状态的,即在担任突击敌阵时则是人马皆披甲的甲骑具装状态,在追歼残敌时,则往往将马铠卸下,成为人披甲但马不披甲或少披甲的轻装状态。

因此可以说此时的唐骑兵是重装骑兵,但又可以是轻装状态的重装骑兵,当然了,唐军编制中也有专门的轻骑兵。

在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关键性战役中,唐军骑兵发挥了极大作用,尤其是在虎牢关之战中,唐军骑兵更是戏剧性地一战摧毁了窦建德的指挥机关并将其生擒。因为窦建德军的主力不复存在,王世充也被迫向唐政权投降。

公元621年,李世民班师回朝。史载李世民“被金甲,陈铁骑一万、介(甲)士三万,前后鼓吹,献俘于太庙”。

这里的铁骑便是甲骑具装的重骑兵,可见唐骑兵力量的扩充是非常迅速的。

除了作战缴获之外,唐军骑兵迅速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启用了懂马的张万岁执掌马政。

在唐朝统一战争中,其为唐军输送马匹十余万,同时存栏的军马数量还有十余万匹。

唐朝能灭数十国靠的是什么?唐朝的作战部队是怎么编排的?

因此,在李世民继位后,唐朝有更充分的资源发展骑兵,只不过其即位之初各方面需要整合的事情很多,才与咄咄逼人的东突厥有了渭水之盟而已。

不过渭水之盟仅仅三年后,唐太宗即部署了反击东突厥的全面战争,这与汉初积累半个多世纪才反击匈奴有很大不同,其中关键就在于唐朝的马政所提供的战马足以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

公元629年,唐朝以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众合十馀万,皆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

在这次战争中,唐朝的精锐骑兵发挥了很大作用。

李靖先是以精骑三千突袭定襄,击败东突厥后又趁着唐俭与其谈判的时机,选出了一万名精锐骑兵再次突袭东突厥牙帐。

在这次突击作战中,唐军前锋苏定方率彀马二百为前锋,乘雾行,去贼一里许,雾霁,见牙帐,驰杀数十百人,颉利及隋公主惶窘各遁去,靖亦寻至,部众震溃,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万。

东突厥被攻灭后,在进攻吐谷浑的作战中,唐军骑兵再度显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唐朝能灭数十国靠的是什么?唐朝的作战部队是怎么编排的?

如靖将萨孤吴仁以轻骑战曼都山,斩名王,获五百级;君集、道宗登汉哭山,战乌海,获名王梁屈葱,行空荒二千里,盛夏降霜,乏水草,士糜冰,马秣雪;万均督锐骑追亡数百里,又破之等。

那么既然在唐初的统一战争和边疆作战中,骑兵都发挥出了关键作用,是不是唐军步兵就大都留守内地呢?

其实不然。

二:步骑编制

众所周知,唐朝初年施行的是府兵制度。

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

其中上府兵力一千两百人、中府兵力一千人、下府兵力八百人,理论上唐初的府兵总数约六十万人。但是府兵执行的是番上制度,因此唐初六十万府兵不可能全部动用,当然了也没这个必要。府兵中能骑而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排〈矛贊〉手、步射,可见府兵兵种是比较多的。

府兵所属的军府由在长安的十二卫和东宫六卫率遥领,左、右卫皆领六十府,诸卫领五十至四十,其余以隶东宫六率。

出战时,府兵 *** ,与临时募集的兵募组成行军,由统军大将统率出征。

请注意,唐朝的行军可以理解为是野战军,但是其编制却跟府兵体系不同。也就是说府兵体系中的府—团—队体系在行军中是被打散了的,行军编制是以五十人的队为基层单位整合配置的。

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唐朝军事家李靖的笔下感受一下。

唐朝初年,名将辈出,但是统帅级的人物却并不算很多,其中李靖便是其中之一。无论是在统一战争还是在攻灭东突厥、吐谷浑之战中,李靖都发挥了极大作用。

作为鼎鼎有名的军事家,李靖曾著有《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又称为《李卫公兵法》。该书曾流通于世,但北宋中期就散佚了。到了清代,汪宗沂根据杜佑《通典》、杜牧《孙子注》及《太平御览》、《武经总要》等书所引《李卫公兵法》逸文,辑成《李卫公兵法辑本》。

在李靖的论述中,我们能看到唐朝初年的军队编成情况、作战训练情况及不同兵种的比例。

该书中写到:

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而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中军四千人,内拣取战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为一队,计五十六队。战兵内,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马军千人,跳荡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侯各一军,每军各二千八百人,内各取战兵一千九百人,共计七十六队。战兵内,每军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厢各二军,军各有二千六百人,各取战兵一千八百五人,共计一百四十八队。战兵内,每军弩手二百五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马步通计,总当万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队当战,余六千人守辎重。

也就是说一个两万人的军中,六千人是辎重兵,一万四千人为战兵,战兵中骑兵为四千人,其所占全军的比例为20%,所占战兵的比例为28.5%,步兵中则分弩手、弓手、跳荡、奇兵,拣选精锐会组成战锋队。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唐军一军中骑兵所占的比例不高,但是为什么唐军在边疆战争中能具备超强的机动力呢?

请注意,唐朝时期骑兵和步兵的划分是兵种的划分,并非是以有马、无马为标准的。

既是列入了骑兵编制,那么骑手便熟练骑射和冲击作战,同时所配马匹亦为突击力强、耐力好之良马。

而按照唐初的军队编制,其基层的作战单位——队,是由五个火组成的,每火有十人组成,其并非一个作战单位,而是生活和管理单位。这个“十人为火,火有长”的单位要“备六驮马”。

也就是唐军的步兵,十人之中就要配置六匹驮马。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唐军的着甲率较高,且有着远征作战的需求,军队长途机动必然不可能是着甲状态的徒步行军。大量配置驮马即可平时用于驮运铠甲、军资,一方面减轻军人体力消耗,另一方面则增强行军和机动能力。

此外,为了满足远征作战的需求,请注意唐军中辎重兵的编制是很高的,达到了30%的比例。

这是唐朝初年时的军队编制体系。

而在另一部唐朝兵书《太白阴经》中,记述的可能是唐初之后的军队状态。

该书中以一军人数一万两千五百人,进行了介绍。

根据书中记述判断,其中骑兵人数为两千五百人,比例与唐朝初年是相同的,均占到了全军兵力的20%。

唐朝能灭数十国靠的是什么?唐朝的作战部队是怎么编排的?

尤其难得的是,该书中还记载了这支军队的武器装备情况。

其中甲有七千五百领,全军60%的人有甲,基本上除辎重兵外全部配甲;战袍有五千领,约40%的人有战袍;牛皮牌两千五百面,配备率20%;枪一万两千五百条,配备率百分之百;弓一万两千五百张,配备率百分之百;佩刀一万口,配备率80%;陌刀两千五百口,配备率20%;弩两千五百张,配备率20%;棓两千五百张,配备率20%。

可见,唐军中无论马步军,无论战兵还是辎重兵,均配枪一条、弓一张、佩刀或陌刀一口,此外还有人加强有弩和棓。

其中弩箭的携带量为二十五万支;弓箭的携带量为三十七万五千支;另外还携带射甲箭五万支、生鈊箭两万五千支。

那么,这样编成的军队在实战中究竟表现如何呢?

三:实战案例

唐朝时期,征战极多,军队的编成很多时候并不总会达到上面提到的两万人一军或一万两千五百人一军的理想状态。

但是与之相接近的出征军是存在的,我们不妨以其为例展开论述。

前文中提到李靖以一万精骑突袭东突厥牙帐之战时,唐军先锋两百骑的指挥官是苏定方,此人在平东突厥之战后二十余年中一直坐着冷板凳,直到唐高宗平高句丽、西突厥之战时才被重新启用。

高句丽重骑兵

公元657年,唐高宗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任雅相、药罗葛·婆闰等人为副将出征西突厥。

虽然名号不小,但是苏定方行军至曳咥河西遭遇西突厥十万骑兵时,唐军总计才一万余人,而且不都是骑兵,其构成应与《太白阴经》所在相差无多。

苏定方的部署是“令步兵据南原,攒槊外向,自将骑兵陈于北原”。

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的战术是先解决唐军的步兵,再攻唐军骑兵,但是连续三次大规模冲击唐军步兵都失败了。

通过前文论述,我们知道唐军步兵中装备有极多的弓弩,连辎重兵都配弓。

李靖所著的《李卫公兵法》中曾介绍了唐军的作战方式,而曾身为李靖军先锋将军的苏定方对这套作战方式绝不会陌生。

敌军距军阵一百五十步时,弩手放箭;距离六十步时,弓手放箭;距离再近时战锋队的精锐步兵以陌刀等迎战,弩手和弓手在二十步时弃弓弩,换刀棒与敌交战。

其中战锋队是唐军的精锐,使用陌刀对骑兵的斩杀效率很高,而弓弩手在近距离也可换兵器与敌军交战,这仅仅是唐军的战队。

唐军中另有驻队,即预备队和收容队,战事不利时驻队投入作战并收容战队,两队交替作战。

战队和驻队中均有骑兵,其可下马步战,亦可乘马冲击。就当时苏定方军的情况来看,其将骑兵集中到了北原,故而突厥骑兵冲击的主要是唐军的步兵。

结果在唐军的强弓硬弩和陌刀杀伤下,西突厥骑兵先后三次冲击失败,在被大量杀伤的同时,士气也严重受挫。

这时苏定方的骑兵开始冲击了,从当时的情况看其数千人的骑兵是配马铠的具装骑兵状态,冲击力极强,结果一天激战下来“鏖战三十里,斩俘数万人”。

西突厥都是骑兵,从这个损失数字来看,极可能在冲击唐军步兵时就被杀伤甚众,唐军具装骑兵突阵后,突厥兵不仅遭到重创,而且还可能被唐军骑兵和步兵合围,很多骑兵没能跑掉,以至于在三十里战场上就被斩俘数万人。

史载唐军的追击是第二天展开的,一个比较合理的分析是头一天的交战中,骑兵以甲骑具装形态作战,人马皆疲惫。第二天则卸掉马铠,以相对轻装的形态追击。

唐朝能灭数十国靠的是什么?唐朝的作战部队是怎么编排的?

西突厥部落军本来就较为松散,新败之后很难重新整合,唐军骑兵以马不披甲的状态也不至于有较重伤亡,而机动性则大大增强。在迫降了西突厥五弩失毕等部后,唐军追至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牙帐处,再次斩俘上万人。

阿史那贺鲁又跑到了中亚的石国,唐将萧嗣业依旧率军追至,最终石国国王将阿史那贺鲁缚送唐军,西突厥遂灭。

在随后平定西突厥都曼部叛乱时,苏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迅速将其消灭。

请注意这短短几个字的描述,精卒万、骑三千的比例构成基本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步骑比例相当,可见步兵依旧是唐军的主体,即便是在突袭行动中。

而步兵是不可能昼夜驰三百里的,可见其步兵也是有马的,或者至少说唐军步兵中的精锐是会骑马的。步兵中虽然编制的是驮马,但是西域作战的缴获往往极多,征调军马供步兵使用也非难事,更何况唐朝军马本身就很充裕。

充裕到了什么程度呢?

到了唐高宗麟德(664到665年)年间,其马匹总数达到了惊人的七十万六千匹,苏定方此战在麟德年之前,可见即便唐朝自己给出征军配置军马,也是足够使用的。

在西域的征战如此,在东方针对高句丽和百济的攻城战中,也是步骑甚至水军的合成作战,尤其陆地战中,唐军歼灭了两国机动兵团后,实际步兵发挥的作用会更大些。

四:新的变化

唐朝初期的战争是依赖平时的府兵体系和战时的行军制度来的,唐军在边境不常驻大军,如唐太宗及高宗时期,在偌大的安西都护府仅常驻数千军兵而已,整体上是内重外轻的布局,边境有战事时则从长安出兵解决。

但随着唐高宗后期到武则天时期,府兵制逐步崩溃,而边境战事又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于是开始在边境常驻较大规模的军力,一般性战事不再从关中调兵,同时逐步出现了募兵代替府兵的情况。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募兵制最终代替了府兵制,各边镇常驻大军已成为常态,而且为了更快地应付边疆作战,还普遍地设立了节度使职位。

天宝年间,唐朝在边境形成了安西、北庭、陇右、河西、河东、朔方、范阳、平卢、剑南九大节度使,外加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史称天宝十节度。

十大节度使(经略使)总计有军兵四十九万人,其中有战马八万余匹。

唐朝能灭数十国靠的是什么?唐朝的作战部队是怎么编排的?

唐朝在中央则设置了十余万人编制的彍骑,同时另有北衙禁军。理论上禁军和彍骑的战马数量不少,但实际上到了天宝后期,且不说战马能否满编,就连兵额也仅剩八万余人,论战力更是几乎可以忽略,骑兵步兵之别已无所谓。

而我们注意到,在唐的边军中多达四十九万人中,战马才八万余匹,战马与兵额的比例仅为16.3%,比之前我们所统计的20%要下降了不少,这还不考虑一骑多马的情况。

之所以如此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时期的战争形态跟太宗、高宗时期已经有所不同。

初唐时期,唐军是以野战军的形式远征作战的,战事结束则“将归于朝,兵散于府”,无论是进军还是撤军都是远距离的,骑兵比例也会略高。

盛唐时期,唐军实际上形成了方镇,每个方镇有若干城池,一般性战争以方镇军就近出兵为主。方镇军出兵的话,还会留一部分兵力守城,显然守城者主要是步兵,因此随着步兵比例的增加,骑兵比例就下降了。

如范阳军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等九军,每军各据一城,除经略军骑兵比例高之外,各城大多以步兵为主,如静塞军官兵一万六千人,但战马却只有五百匹。

另外不同区域的方镇兵种构成也不一样,天山以北的北庭军总兵力两万人,战马却有五千匹,尤其其核心的瀚海军,兵力一万两千人,却有战马四千两百匹。而主要依托燕山山脉防守的范阳军,其兵额高达九万一千四百人,但战马却只有六千五百匹。

唐朝能灭数十国靠的是什么?唐朝的作战部队是怎么编排的?

还有一个因素是,在任何一个方镇,除了唐的正规军之外,其出兵必然会有相应的仆从军,而后者大多为骑兵,因此唐军并不会觉得骑兵不够用。

我们以安西都护府为例,其兵额为两万四千人,战马为两千七百匹。这跟很多人印象中的安西军不太一样,大家普遍觉得这支精锐军团应当全是骑兵的。

其实安西军中真正的正规军骑兵就只有这两千七百匹战马,但是请注意,唐朝时军马包含了战马和驮马,战马有两千七百匹可不意味着没有驮马。

而且在安西,附近都是产马区,安西军的大多数步兵都有私马,其实际上依然是个乘马军团,但是并非骑兵军团,我们前面说过了骑兵就是骑兵、步兵就是步兵,唐朝前期不以有马无马来区别骑步兵。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天宝六年(747年)著名的高仙芝伐小勃律之战。

史载“诏仙芝以步骑一万出讨,是时步兵皆有私马自随”,正因如此,唐军出现的速度远超小勃律和吐蕃估计,结果仓惶迎战,以遭败绩。

另外,唐军征调部族军参加战争的例子也很多,如天宝十年(751年)的怛罗斯之战中,即有葛罗禄部随同作战,史载“蕃汉军三万众击大食”,葛罗禄部即为骑兵建制。

而安西军之所以步兵比例高一方面是因为可随时征调部族骑兵,另一方面是西域和中亚的筑城很多,需要步兵攻城作战,同时唐军步兵兵种完备,在陌刀与弓箭及其他近战兵器下,对手的骑兵也不容易占便宜。

另外步兵有马,也不影响唐军的机动和远征作战。

结语

不过,随着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边境军主力回师平叛,河西、陇右很快便被吐蕃所占领,西域在隔绝了近半个世纪后也被攻陷。

安史之乱后,内地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唐中央除了应付吐蕃等对手外,还要压制藩镇,疲于奔命。

随着产马区的丧失,唐军主要的马匹来源为从回纥购买,数量和质量根本满足不了战争的消耗且耗费资财巨大。

唐代宗永泰元年,朝廷已沦落到在都城中大肆搜集百官士庶用马,用民马充作军用的地步,可见其窘迫。

随着军马来源及骑兵规模的大减,唐军尽管在不少战争中依然可以获胜,但却无法像初唐、盛唐时期以近似于“全马化”的步骑混合军团横扫千里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11/347068.html

“唐朝能灭数十国靠的是什么?唐朝的作战部队是怎么编排的?” 的相关文章

相三朝,立二帝,韩琦是如何做到的?有何本事?

相三朝,立二帝,韩琦是如何做到的?有何本事?

韩琦,北宋政治家、词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历史上的宋朝因为一场惊天之变,被分为两段。现在大家的习惯是把“靖康之变”之前的那一段叫北宋,之后的那一段叫南宋,当然,史书中就一个宋朝。北宋和南宋虽然都是一套体系,但政治生态还是不一样的,南宋多权臣,...

牵弘: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个性刚毅,颇有父风

牵弘: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个性刚毅,颇有父风

牵弘(?-271年),字号不详,安平郡观津县人 。魏晋时期将领,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个性刚毅,颇有父风。曹魏景元年间,累任陇西太守,抵御蜀将姜维进攻。跟随邓艾灭亡蜀国,拜蜀郡太守,迁振威护军。西晋建立后,出任扬州刺史,击退东吴将领丁奉...

海兰察、乌尔登都是什么出身?他们最后的结局为何不同?

海兰察、乌尔登都是什么出身?他们最后的结局为何不同?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刘邦)令武士缚信(韩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不难理解,古代诸多王朝建立新政之后,那些曾经的开国功臣,都如“兔死狗烹”被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

李自成在崇祯帝死后是如何安置他的?

李自成在崇祯帝死后是如何安置他的?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到处找不到崇祯,心里不踏实。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后来终于在煤山找到了吊死的崇祯帝,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下来。崇祯在吊死之前,在衣服上写下遗诏。其中有一句:“任贼分裂朕尸,...

历史上的孙尚香是什么样的人 孙尚香在刘备死后自杀了吗

历史上的孙尚香是什么样的人 孙尚香在刘备死后自杀了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尚香为什么没和刘备生下子嗣?她真的在刘备死后投江自杀了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随着近年来关于三国的影视剧和游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孙尚香”这个人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玩过《王者荣耀》的朋友们都知道,游戏里的孙尚香是一个爆发极高的射...

钱谦益是什么人?他最后为何投降了清朝

钱谦益是什么人?他最后为何投降了清朝

钱谦益,中国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钱谦益曾经是东林党魁首,是文坛领袖。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他是一个风流才子,流连烟花柳巷,与秦淮八艳是好朋友。后来他明媒正娶秦淮了八艳之一柳如是。柳如是是然是妓女,但是她有才学,有气节。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诸葛亮临死前一句话知道刘禅是在装傻 诸葛亮到底问了什么

诸葛亮临死前一句话知道刘禅是在装傻 诸葛亮到底问了什么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诸葛亮临死前,阿斗问了一句话,诸葛亮方醒悟:原来你在装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随着刘备的去世,蜀汉的前程交给了刘备的儿子刘禅(shan)身上。从电视剧来看,后人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说他是个庸碌无能的人,那么他本人是如何想的呢?在公...

三国时期关羽巅峰时期的实力有多强?

三国时期关羽巅峰时期的实力有多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羽和张飞是汉末三国时期公认的万人敌,熊虎之将,不管是统兵打仗,还是武艺,都是实至名归。巅峰时期的关羽,武艺非常厉害,解白马之围时,风头无两,盖过曹操所有的名将。当时,勇冠三军的颜良接连斩杀吕布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