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僚体系是如何发展的?不同朝代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的官僚体系是如何发展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上班族每天按部就班的做着本职工作,公司也有着一套专门的制度和体系。
那么在古代,每个朝代是怎么实行管理的呢?这些体系又是如何发展的?
奴隶制国家官僚体系的发展:夏商周
“六卿”始建于夏朝,是和国君亲近的官员,也被称作“六吏”。
公元前2070年,我国之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建立,自此以后就有了一套官僚体系的产生。
《夏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拥有更高权力的统治者,册封地位较高的官员为“六卿”,又名“六世之人”,负责民事、军队等事务,在六卿自己下,还有相应的僚属和下级官吏,分管职责所在的部门。
商朝时期,经过一定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更为具体的一面:
百官之首称为“尹”。尹是治理的意思,在王左右,辅佐王治理国家。
商朝的官僚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所谓的内廷官殷正百辟和外廷官殷边侯甸,这些官员都是中央官员。商朝施行分封制度,地方由诸侯统治,诸侯内部的官吏设置等(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还没有这方面的记录。)
与后世不同的是,商朝保留了前代母系社会的一些特点,女性也可以被封为诸侯并统帅军队。比如前面我们写过的妇好。
甲骨文记录:“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
商朝官僚制度示意图
到了周朝时期,官僚体系达到了奴隶制的巅峰,在沿袭商朝的基础上更加贴合本国国情,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实周朝与商朝的中央官制大同小异,只在名称上有些许变动。
更大的区别是,周朝初期,为巩固政权,武王和成王都陆续分封诸国,而分封国也有定期朝贡、出兵援助等固定义务。
由此可见周朝初期是建立中央官制与地方政权紧密结合的体系,这样的好处在于不仅加强并巩固了自身统治,还能缓解中央与地方存在的矛盾,极大促进了两方的发展。
《周礼》执政大官分为六官,亦称“六卿”。后世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周礼》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春秋末,宋国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周稍异。
这一套基本的中央官僚体系也是我们现在官僚体系雏形。
封建制国家官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秦国的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之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
其中的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朝官僚制度特征:更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更高官职,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后来的汉朝官制也延续了这一特点。可惜的是,到了西汉中期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从而引发了战争。
到东汉时中央削减了“三公”的权力,让尚书台成为了真正的决策机构,对文武百官实行了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此时的三公九卿已经被架空成“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尚书总序》:“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隋朝:官僚体系的重大改革,三省六部制
隋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隋朝初期便废除了北周官制,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如此一来相权被一分为三,保证了皇权高度集中的同时又极大避免了篡位的几率。
隋炀帝时,改州为郡,节省了朝廷的开支也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皇权。(郡的官品低于州)
唐朝:加强了监察机构——“御史台”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同时,加强了各个行政区域的检查力度,根据全国地形划分成10道,经常派官员去各地检查和监督。
宋朝时期:削弱相权并制约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宋朝为避免五代十国割据地方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限制宰相行政权,设置枢密使限制宰相军权、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财证权;在地方上,比如刺史下面设置通判相互制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明清时代:官僚化
在这里得先提一下元朝,都知道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之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统一国家,在多元化的碰撞中元朝最终选择了仿照前朝汉法。
元朝
区别在于:首创“宣政院”管理地区行政和军队;四个相互独立互不统属的机构建立,用“行中书省”管理地方政务,在此之下还划分了路、府、州、4级。
行省制度的确立对后世地方行政划分具有重要意义:明初,因中书省权力过大而被废除,相权直接分给六部,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自此,秦朝沿袭至此的丞相制度瓦解。
而后仿照是宋朝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也就是辅佐皇帝批阅奏章的顾问,后来内阁大学士和个别尚书还有“票拟权”,到明英宗登基后,内阁的票拟成为一种制度。
《明史·郑以伟传》:“文章奥博,而票拟非其所长。”
到了清初,沿袭明朝的体系,内阁成为清朝更高的行政机构。又因民族特性和国情需要,内阁权力先后被南书房和军机处分割,同时满清特设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了真正的权力机构(后来被军机处取代)。
军机处起初是为了应对西北军务设置的奉旨办事机构,它权力发展也标志着君主专制的加强。
清朝官员
总结
纵观历史上官僚体系的发展,导致官僚制度改变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对皇权至高无上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
历朝历代的改革本质上是将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的权力分散开来,为的就是削弱能与皇权对抗的力量,有效防止权臣的谋逆之心。而每个朝代体系的完善也是封建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