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机智保全性命
王羲之机智
王羲之的机智在《世说新语》中有说明,讲述了王羲之在危急关头想到一个很巧妙的办法保护自己免去危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要做到随机应变,用自己的智慧找到出路。
王右军诈睡
王羲之不到十岁的时候,王敦将军很看重他,经常让小王羲之和自己一起睡在帐子里,有一次将军先睡醒,留王羲之一个人在帐子里睡觉。
之后钱凤来了,两个人就开始讨论起谋反的事情,压根就把王羲之还睡在帐子里这事给忘记了。王羲之醒来后大惊失色,原来自己一直跟随的人才是危险更大的人,他知道自己要是得知了大将军想要谋反的消息,一定活不过明天,说不定一会自己就小命不报了。
机智的王羲之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用手指头弄出口水,把自己的脸和枕头弄得很脏,装成自己还在熟睡的样子,虽然做了一番准备,但王羲之还是战战兢兢的,他不知道王敦会不会痛下杀手。
王敦在事情商量到一半后才想起来,这王羲之还没起床,大惊失色怕自己天衣无缝的计划被一个孩子揭穿了,顿时起了杀意,他偷偷来到王羲之床边,看到到处都是口水,心里放了一半的心,他想到底还只是个孩子,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还能睡的如此安逸,心里不由感慨万千。
想到自己平日里对王羲之的照顾,和他的乖巧懂事,就保全了王羲之的性命。当时的人们都称赞王羲之的聪明才智。
王羲之吃墨水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后人敬仰,小的时候,王羲之的同伴在愉快的玩耍的时候,他在家中专心练字,他写坏的毛笔推在家中的后院里,都快推诚一座山了。他经常在家里的池塘洗自己的毛笔和砚台,池塘的水都被渐渐染黑了。
王羲之吃墨水
有一次王羲之在认真的练习写字,连丫头给他端来的馒头和蒜汁放在身边都没有发现,丫头嘱咐先生快快吃完,免得让自己饿着,结果王羲之还是专心致志的练习书法,丫鬟看到了就跑到王羲之夫人那边去,帮这个情况告诉夫人。
夫人听了非常担心,她怕自己的丈夫因为练书法走火入魔变得茶饭不思,随后伤了身子,就带着丫头前去劝说,谁知道王羲之正拿馒头蘸着墨水吃的津津有味。
夫人和丫头大笑,丫头说先生您有没有觉得今天的馒头和往日不同,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笔,若有所思的说,这酱汁似乎是美味了不少,原来潜心写字的王羲之竟然拿墨水当成蒜汁,而王羲之本人似乎根本没有察觉。
夫人赶忙上前夺过馒头,心疼的说,你的字已经那么好看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废寝忘食的练习,王羲之说:“我的字都是模仿别人来的,现在我要创造只属于我自己的字了。”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羲之终于让自己的书法自成一派了,他终于摆脱了模仿别人的烙印,成为被后人模仿的存在。
王羲之的字
王羲之的字摆脱了汉魏时期的书写风格,自成一家,对后世的影响比较深远。王羲之字的风格平和自然,字整体走势委婉含蓄、劲健优美、自然健秀。其代表作《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之一行书”。
王羲之
王羲之还比较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各种书法字体,精心研习紫的体态走势,心里在临摹的同时,手也跟着心在动,能取百家之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精华储藏在自己体内,冶炼成自己的东西。由于王羲之的字非常的优美健秀,所以世人常常用那位有着“一代诗宗”之称的曹植写的《洛神赋》中那段:“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表示对王羲之书法之美的赞美。
想必大家都知道曾有传说王羲之还是小孩的时候,苦练书法,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王羲之用来清洗毛笔的池塘的水都变换成墨色的了。后人还评价说他:“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当然有关王羲之字的故事还有入目三分这个典故,那是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去祭祀先人,祭祀的时候要有表示祝祷的言辞文章。皇帝就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木板上,并且让工人去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的时候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到木头三分多,不由的称赞:“王右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手札
手札是指亲手写的信,就好像是现在我们说的亲笔信一样。王羲之一生写了多少手札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流传于世的手札有二十多篇有余。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几篇给大家。
王羲之
《姨母帖》字体为行楷,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的家物。包括了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等七人共十帖。董其昌还曾称赞这个帖子“奕奕生动,而且这帖子的用意都写明白了,王氏家族的传统风尚都已经全然呈现在纸上了”。
王羲之的字体面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都有流畅熟练,用笔爽利和古雅质朴这两种,显然《姨母帖》属于后者。《初月帖》草书,这是王羲之留存于世的书帖中更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的草书作品比较,古意十足,可能是比较早期的作品。
《初月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比较有特点,笔锋以中锋为主,结字大小不一,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平正有的却有倚斜。性子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也没有密疏划一,这就导致这个帖子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面貌,这一情况,可能和当时的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
《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所写的。现在留存的是唐代勾填的摹本,这帖在宋代曾被送入绍兴内府,明代时又流入民间,现在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文中谢司马,应是王羲之的至友谢安。这帖子书法遒劲腴润,沉着流动,体现了王羲之晚年书法的高度成熟,水到渠成。
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字逸少,原来是琅琊人,后来把家迁到会稽山阴。东晋时期有名的书法家,有“书圣”的称号。曾经为官做过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来成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在书法史上,他和他儿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魏晋时期名门琅琊王氏,他天赋异禀,七岁的时候就擅长书法了。有传说晋帝当时去北郊祭祀,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派工人雕刻,刻字的人法系西安王羲之字的墨迹已经渗透进木头三分的深度,木工很是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居然如此的炉火纯青,能入木三分。
在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兰亭举行活动,在此期间大家一起喝酒作诗,把诗汇集成了诗集。王羲之当时很是高兴,在这种情况下即兴为这本诗集做了序,这就是后世流传的有名的《兰亭序》。这序可能及天时地利人和的效果,王羲之超常发挥了,据说后来王羲之再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了。宋代的书画博士米芾称《兰亭序》是“天下之一行书”。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的女婿。同他的父亲王羲之和张芝、钟繇四人并称为“书中四贤”。王献之从小就很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的是草书和隶书,还比较擅长画画。王献之小时候就负有盛名,放达不羁,虽然每天都待在家里,但是形容举止并没有显得散漫,才华和气度都超过当时的人。他有一次和他的两个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他的两个哥哥和谢安总在谈论当时社会的风俗见闻。王献之只是和谢安问候了几句就回家了。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比较优秀,谢安认为是王献之,因为他认为大凡杰出的人才都是少言寡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