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为何世称南华真人 庄子后人在哪里
庄子世称
世称指的是后世对某个人的尊称,且世代流传。世称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获得的,此人须取得过瞩目成就,是名留青史的人。庄子在道家学说、文学创作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影响意义深远,他被后世称为南华真人。
庄子剧照
庄子的世称与他隐居的地点有着紧密联系,他当时就隐居在南华山中。庄子是个“大仙儿”级的人物,他的思想与当时纷乱的局势形成鲜明对比。他不理会世事纷扰,只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心所欲。他满腹才学,但是不刚愎自用,知道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适合走仕途,也不适合与权力打交道。他唯一想要做的就是传播“天人合一”的无为境界。
庄子隐世,一是逃离纷扰的世事,二是寻找一个适合清修的世外桃源。选择在南华山,庄子是费了一点小心思的。南华山离都城不是太远,能够及时获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信息。君王非常了解庄子的才能,但是又担心庄子入朝后凝聚人心威胁到自己的绝对话语权,对待庄子的态度是外热内冷。但是君王很赞同庄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他与庄子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选择南华山,路程不远,君王有问题想与他探讨时,来回也方便一些。
庄子集道家之所成,在老子的基础上对道家大义进行总结升华。他个人的生活态度与他的精神追求一致,选择隐居南华山,就是选择了道家的归隐。
庄子后人
庄子一生看破功名利禄,追求忘我的精神世界。他在漆园为吏时看到当地有人仗着家里财大气粗到处惹是生非,官府畏惧权势不敢管。庄子当时就在想在生命的延续与传承中应该把道德和境界传给后代,而不是尘世纷扰。
庄子雕像
庄子辞官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各国游历,而是一门心思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觉得教育应该遵循小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年龄,让他们遵从本性来学习。一天,他带着孩子们出门拜访宋国宰相。宰相知道庄子登门拜访后,亲自跑到大门口去接,拱手作揖迎接庄子跟他的孩子们进门,热情款待。第二天,庄子让孩子们自己去拜访宰相,但是不准报他的名号。孩子们满心欢喜的前去,可是回来的时候一个个却垂头丧气。
原来,他们不仅没能见到宰相,还被门童当做熊孩子给轰了出来。庄子笑笑,告诉孩子们这样一个道理。宰相迎接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的名气,他的名气能带给他们名利,但不是尊重。一个人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必须要修德行重品德,一切靠自己。
庄子归隐后,他的孩子们在市井当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从不招摇过市。庄子死后,他们也没有打着他的名号去谋求荣华富贵,依旧是沿着各自的生活轨迹生活。
如今,名人之后铺天盖地的映入大众视野,唯独不见庄子之后出来认祖归宗。他们世代遵从庄子教诲,平平静静的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
庄子字什么
庄子字什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叫做“子休”的,也有一种是叫做“子沐”的。其实说实话,历史上人物那么多,字是这两个的人也很多。
庄子画像
“子”这个字呢,有很多的意思。像是植物的果实啊种子啊,像鱼这样的动物的卵啊,小的那些个东西啊等等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对人的称呼和尊称,也是有叫“子”的。孔子,老子之类的,后面表示一个尊敬嘛。对于庄子而言,就是古代时候,人名取字要两个数,如果要凑就特别喜欢凑一个“子”,就好像子美是谁,子瞻是谁,不用解释了吧。
“休””这个字呢,有歇息的意思,有停下的意思,有不要的意思等等等等。休养生息嘛,也是挺适合庄子的主张的,用来做庄子的字也挺贴切的。
关于“沐”这个字呢,就更有意思了。有一种隐喻是辛苦奔波,风里来雨里去,似乎和庄子的一生也挺配的。润泽百姓,休假修养,整治之类……如果说把“子沐”叫做庄子的名字么,似乎也是行得通的。
那么庄子的字是什么呢?表示历史年代距今太大已经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了。那个时候又没有什么复读机,能给你把名字读音声调全部标出来。哦,那个时候连拼音和声调都没有发明呢。有没有发现,其实“休”这个字呢,和“沐”也是真的像。那些保存的不太好的竹简之类,一不小心有了一道划痕,大家就猜不出来了。
庄子缮性
养生话题越来越火,可论起养生界的鼻祖,当属庄子。庄子生活在公元前的战国时代,那个年代生活物资匮乏,蔬菜水果种类有限,加上战火连连,随便哪个诸侯国一开火,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当时的医疗水平也十分有限,感冒发烧都能要了人命,所以人们的平均寿命都不高。可是庄子却活了八十多岁,奇迹的背后是他的养生之道。
庄子画像
《缮性》是庄子所著名篇,正式开启了养生论道的理论篇章。庄子认为生命之道在于精神气,气是人的根本,切忌动气。换句话说就是要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与脾性,不随便乱发脾气,不自己跟自己怄气。
他还提出要归隐山林,在万物的包围之中寻找本真。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硝烟弥漫,空气质量不是很好,人处于混沌之气之中呼吸不顺畅,乱了呼吸就容易迷失自我。山林里空气清新,生灵遵照自然法则各自生活,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能够放松心情放空自我,随心所欲追求内心最纯净的想法,与天地平等对话,达到和谐共生。
庄子的《缮性》传递出的意义十分深远,即使对于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具有教育启发意义。当代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非常大,精神世界没有依靠,处于随时崩塌的边缘状态。它引导人们如何去放松如何去释放压力,帮助人们在纷乱世事当中找寻到最纯净的自己。
庄子天道
《天道》是庄子的著作之一,主要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事物本身是具有运动状态的,自然法则是它们唯一需要遵从的规律。
庄子碑林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的平静与社会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楚国君主非常认同庄子的思想,打算请他去出任楚国宰相,特意派人来请庄子。庄子不愿意出仕,他认为自己一旦介入朝堂,道不成道法不成法,自己会变为一个四不像的人。另外,君主都认为自己的权力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自己崇尚的人人平等自是与君主的思想矛盾。当时楚国的宰相是庄子的朋友,他也害怕楚王重用庄子,从而自己下岗失业。
庄子听闻后,借游历的机会来到楚国,跟自己的宰相朋友促膝长谈。他给朋友讲解自然之道,自然万物都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如果刻意改变就会破坏原有的气场和规律。庄子表示自己一生追求真理自由,不会把精力放在权力中心。宰相很是惭愧,觉得自己的小人之心在庄子的君子之德面前真是抬不起头。他拜见楚王,将庄子的真实想法告诉楚王,劝诫楚王不要用武力来使庄子屈服。楚王仔细读了庄子的《天道》,发现不能以常人的思维来衡量庄子。
庄子的文学造诣很高,与他的道家思想相得益彰。借助文笔,他能够把他的思想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表达出他对自然的崇尚和尊重,让世人通过有形的文学作品来解读道家的无形。
庄子是哪国人
庄子生于乱世,是战国时期宋国人。庄子出生于宋国的蒙城,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庄子本姓周,这个姓是西周时期的国姓,他是王室后裔。
庄子的名言
提到战国时期,那真不是一般的乱,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后天我和你一起打他。各个诸侯国之间一天到晚光混战了,要不怎么叫战国时期呢。诸侯国混战属于奴隶社会遗留的历史问题。春秋时期之前属于奴隶社会,天下土地都属于大王一个人的,他赏赐给这个点儿赏赐给那个点儿,得了封赏的人就到自己封地去了,人口土地都归这人管了。历史洪流不可阻挡,从战国时代起正式进入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闹着要起义要种自己的地。土地分封制玩儿不转了,但是封地诸侯仍风采依然。
诸侯国混战割据,庄子生活的宋国在春秋时期还算得上五霸之一,可到了战国时期就衰了,连个七雄的边儿都没够着。宋国曾经帮助齐国复国,以为关系杠杠的,不曾想齐国强大后反过来就联合楚国把宋国灭了,上演了一出战国版的“农夫与蛇”。
庄子身上流着皇族血脉,内心深处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傲娇的。他曾在漆园为吏时公正廉洁,他想把自己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宋国朝野。但是他纵观局势,认为宋国处于七雄争霸的中心位置,而且国匮兵乏,势必会被其他国家吞掉,索性辞了官找个安静地方研究哲学问题去了。
惠子谓庄子
庄子文中出现的几则寓言故事,叙述了惠子与庄子两人的对话。惠子也是宋国人,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观点不同,常常争辩。
庄子雕像
惠子对庄子说,人是不是没有感情?庄子回答是,惠子又问,人没有感情怎么能称为人呢?庄子说善恶铸就了容貌形态,天地铸就了人的身躯四肢,又怎么不是人呢?惠子又问,既然是人怎么没有感情呢?庄子解释到,是因为你说的无情不是我指的无情的含义。我所指的无情,是不因喜怒而伤到内在的身心,常常顺着事情发展而不刻意去增加什么。
惠子说,不去改变什么如何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呢?庄子说,善恶赋予人外表,天地赋予人形体,千万不能因为外在的纷争而损害自己的本性。现在你本性暴露在外,扶着树木吟诗,靠着卓案闭目养神,天地给与了你的形体,却用顽固,纠缠到底的辩论来自我感觉良好。
惠子对庄子说,庄子的理论丝毫没有意义。
庄子说,你能理解没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看清有意义的部分了。天地广阔,但人只看到自己脚下的一小块土地,这一块脚下土地就是有用的,其余的地方无论多大都没有意义,如果把立足之外的土一直深挖,挖到底部直到地下泉水,你的周围变成了空荡荡的深渊,你教下的一小块地还能用吗?惠子答,不能。庄子总结说,很显然,没用变成有用的道理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