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呢?
结发”原是古人成人礼的一部分,就是束发。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举行冠礼,就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女子则在十五岁举行笄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就规定女子在订婚后出嫁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时也要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黑布将发髻包住,再以簪插定发髻。古代无论男女,只要举行了成人礼,就意味着到了成年,代表着一个人到了可以结婚成家的年纪了。
到了汉代,“结发”成了新婚夫妻成婚的仪式之一。汉代苏武有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中记载:“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在洞房花烛夜,饮交杯酒之前,新郎新娘就床而坐,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生死相依。古人还有诗总结:“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发“结”在一起,有牢固、结合、结伴之意,也寓意着新婚夫妇恩爱缠绵、白头偕老。因而“结发”自然就有了成婚的意思,人们也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了。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就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