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地点在哪里

中国历史4年前 (2021-02-09)80

三英战吕布地点

三英战吕布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从此之后不管是刘备、张飞和关羽三人,还是英勇善战的吕布都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他们的名声也开始传扬遍布天下。尽管这是《三国演义》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可是依旧让许多人无法忘怀。或许是因为战斗太过于激烈,也或许是因为作战双方太过于夺目,以至于一些人忽略了三英战吕布地点,那么三英战吕布地点是在哪里呢?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地点在哪里

虎牢关图片

其实关于三英战吕布地点在故事的开端就有所介绍了,当时董卓手中拥有二十万的兵力,并且将这些兵力分成了两股力量分别进军,其中五万负责守住汜水关,而他本人则带领十五万将士和吕布等人一起守住虎牢关。而三英战吕布的地点则正是虎牢关。这个地方距离洛阳也就五十里左右,到达虎牢关之后,董卓让吕布带领三万将士去安营扎寨。而这是各诸侯开始和曹操联合起来,于是吕布等人才到虎牢关抗击敌人,这才发生了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作为三英战吕布地点的虎牢关是洛阳地区八关中的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塞通道,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荥阳市西北地区。这个虎牢关的名称由来是因为曾经周穆王在这里牢虎,而这个地区南面就是嵩山,而北面则是和黄河非常的接近,各个山岭纵横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天险,于是也成为战争时期兵家必争的地区。

三英战吕布图片

三英战吕布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这则故事本来出自《三国演义》,当时刘备、关羽以及张飞三人一直抱有非常大的理想,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实现,而这个故事则是他们显露本事的一次机会。虽然这个故事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是却引起了人们无数的遐想。下面这幅图片就是三英战吕布图片,关于这次战斗的过程在图片中也可以看出一二。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地点在哪里

三英战吕布图片

在这幅三英战吕布图片中可以看出在两军对战的时候,吕布身上穿着红色的百花锦袍,而披着的正是兽面连环的铠甲,在他的手中拿着的是他的武器方天画戟,在他的身下还有那匹非常著名的赤兔马儿,可以看出吕布非常的英勇威风。而对方的张飞则手中拿着丈八蛇矛,双眼瞪得非常大,另外关羽也是怒目圆睁,就连卧蚕眉都似乎立了起来,手中拿着青龙偃月刀上前和人一起夹击吕布。

在这个过程中刀的挥动仿佛和闪电一样,而矛看上去更像是流星,双方战的是如火如荼,一时间只能看到战场上兵刃撞击在一起,然而经过了几十个回合后吕布依然没有流露出溃败的痕迹。在这幅三英战吕布图片中可以看到三英的身影是将吕布包围的,而刘备则是最后一个上场的,尽管最后是吕布先撤退的,可是他却并不算是失败,在三人的围攻下他依旧保持着本色,让人们敬佩不已。而三英从这场战争后开始扬名于天下,为刘备之后的谋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英战吕布结果

三英战吕布这个故事是很多人都曾经听说过的,而熟悉《三国演义》的人更是对此记忆深刻,当时刘备等人正谋划着施展自己的抱负,张飞和关羽等人也一直追随着他,可是却因为没有机会而一筹莫展,而吕布则是万里挑一的高手,双方大战异常的激烈。然而对于三英战吕布结果是什么,人们有着不一样的说法,那么三英战吕布结果是怎样的呢?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地点在哪里

三英战吕布图片

三英战吕布的结果还要从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候说起,其实吕布在此之前已经打败了对方很多的将领了,而三英的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吕布一人混战其中仍旧坚持了几十个回合,一时间战场上只能听到兵刃撞击的声音,可见战斗进行的是非常激烈的,虽然吕布英勇无人能敌,可是对方却是三个武功高超之人,面对这种情况吕布也无法一个人支撑下去,战斗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显露出无力招架的形式。

就在这时他突然攻击刘备,刘备急忙躲闪到一旁,可是再回头看过去的时候,吕布已经骑马杀出了包围圈,反身到了虎牢关之上,三英急忙追赶了上去。

也就是说这次的战斗是吕布先撤退的,于是有人认为是三英战吕布的结果是吕布失败了,然而在此之前吕布已经杀了一些人,并且是以一个人的力量抵抗三个人,所以说表面上是他输了,可是实际上吕布依旧是赢家。然而吕布的英勇早已传遍了天下,一直都是没有人可以抗衡的,突然遭遇到三英这个强劲的对手而显露失败的迹象,这个现象让曹操联军非常兴奋。

三英战吕布主要内容

吕布在当时名气很旺,他武力高强,身穿铠甲,手持长矛,给人一种很霸气的感觉。在加上他的坐骑,让人感觉真是无人能敌了。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地点在哪里

吕布像

他借着自己的威风,谁都不在眼里,还扬言到“谁来和我单挑,都是来白白送死的”。然后即便他能力再强,也会有人不服气,公松瓒便出来与他比试了一番。结果公松瓒没打几个回合,就被打的落花流水然后落荒而逃了,自然吕布不会放过他,骑上快马前去追赶公松瓒。

在途中吕布听到了其他人的呼喊声,在向吕布下战书,此人便是张飞也就是张翼德。吕布听到这种话语,自然会很生气,于是他放弃去追赶公松瓒,来迎战张翼德。这两人的武力都很强,大战了几十个回合都没有结果。一旁的关云长看了之后就着急了,拿起武器前去助力张翼德,来一同打败吕布。然而即使是二打一,吕布一人还是没有被打败。

在三人打的不相上下的时候,刘玄德也出来迎战吕布,这样三位英雄一起来对抗吕布,想一举拿下吕布。此次的三人合一大战吕布,吕布恐怕难以逃脱三人的手中。在刘备出战之前,他已经与多人进行打斗,体力自然会不够用,果然,刘备一出来助力,他的体力明显更不够用了,他发现没有能力取胜了,一趁机从他们手中逃脱了出来,从此张翼德,关云长,刘备三人英雄的称号扬名天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102/362076.html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地点在哪里” 的相关文章

垓下之战项羽被困时还有十万部队 项羽为何丢下大军就跑

垓下之战项羽被困时还有十万部队 项羽为何丢下大军就跑

对项羽手握十万精兵强将,面对围困时,他为何要选择抛弃大军跑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楚汉争雄中,项羽在鸿门宴上没能杀掉刘邦,让刘邦潜逃回大本营,开启新一轮的天下皇位争夺。双方的拉锯战越拖越久,项羽逐渐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最终围困在垓下。此时的汉军和其同盟的势力就已经...

朱亮祖身为功臣又手握免死金牌 朱元璋为何还要处死他

朱亮祖身为功臣又手握免死金牌 朱元璋为何还要处死他

对开国功臣朱亮祖无谋反之心,手握免死铁券,为何还被朱元璋处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开国功臣朱亮祖犯下死罪,亮出免死金牌脱罪,朱元璋却说立斩不赦,那这些免死金牌有什么用?朱亮祖到底犯了多大的罪,即使手握免死铁券还被杀无赦?那跟随朱元璋建国的其他功臣都怎么样了?他们的...

微子:周朝宋国开国始祖,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微子:周朝宋国开国始祖,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殷微子。今河南商丘人。是宋国开国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子启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子启是长兄,中衍(宋微仲)居中,受德(商纣王)最小。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侯还是妾的身份,...

李季兰是谁?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李季兰是谁?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李季兰是中唐时期重要的一位女诗人,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李季兰名冶,浙江湖州人,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幼年时期的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这表明李季兰不但是一个典型的多才多艺美少女,深受才子名士的赏识,还是一个出身名门,知书达理的贤淑...

滕皇后:吴末帝孙皓的皇后,不得宠幸,晚景凄凉

滕皇后:吴末帝孙皓的皇后,不得宠幸,晚景凄凉

滕芳兰,生卒年不详,北海剧县人,太常滕胤的族女,滕牧的女儿,吴末帝孙皓的皇后。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永安元年(258年),孙皓为乌程侯时被聘为妃。元兴元年(264年),孙皓登基后被立为皇后。孙吴灭亡后,随孙皓迁居洛阳。人物生平立为皇后滕芳兰是太常滕胤的族女,滕牧...

赵云都没有斩杀过一流大将 赵云排名为何那么高

赵云都没有斩杀过一流大将 赵云排名为何那么高

为什么赵云没有斩首过一流大将,却有着“一吕二赵”的说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赵云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属于蜀汉的五虎将之一。关于他的故事非常多,尤其是赵云的武力值,可以说是很强的。三国时期也有关于这些武将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云、典韦),...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178年-244年),字仲嗣。徐州彭城县人。三国时孙吴大臣,辅吴将军张昭长子,其妻为诸葛瑾之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承年少时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交好。历任骠骑将军西曹掾、长沙西部都尉等职,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故又称张奋威。赤乌...

历史上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有何故事?

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四大美女之一。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稗官野史都喜欢报道名人的绯闻轶事,一如今日之“狗仔队”。在大唐天宝盛世,最有名的女人非杨贵妃莫属,最有名的男人之一,当属节制三镇、拥兵15万的安禄山了。于是,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绯闻也就不胫而走。连《资治通鉴》这样严肃的史书也说,安禄山经常...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