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露清军入关大屠杀的真实情景

中国历史4年前 (2021-02-15)180

清军入关大屠杀

在明朝灭亡以后,京城由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所侵占。而早已经野心勃勃的满洲军就因此而攻打山海关,进击京城,最后将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逼迫至陕西一带。但是清军入关以后,开始在中原进行各种屠杀。那么,清军入关大屠杀情况到底如何呢?

揭露清军入关大屠杀的真实情景

清军入关大屠杀图片

清军入关大屠杀首先杀人中最多的一次就是清军在扬州的时候,整整杀了 *** 十日,死的人不计其数,还有清军在嘉定整整屠杀了三天三夜,这些仅仅只是清军入关大屠杀的冰山一角。不仅如此,清军还在广州、四川的很多地方也进行过大屠杀。并且在赣州、江阴、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这些地方也进行过不同规模的屠杀。清军屠杀的手段极为残忍,不仅如此,他们还欺凌妇女,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他们欺凌的手段非常残暴。

清军在中原各地都实施暴力暴行,更恐怖的是他们在大同作恶的时候,将大同的人杀的紧紧剩余五人,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更有在江阴的时候,他们杀人如麻,不仅杀害年轻人,更将老人小孩也狠狠杀戮,那里的妇女还有未婚少女更是受尽 *** ,清军将那些女人 *** 以后,还要对她们实施极刑,等她们死后,并将她们的尸体抛入海中。

清军入关以后在中原各地进行的大屠杀,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所做的各种行为,堪称是对人类历史极大的侮辱。虽然清王朝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的行为仍然给历史留下了污垢。

清军入关路线

揭露清军入关大屠杀的真实情景

清军入关路线图

其实,清军入关路线主要分为东,西两部分。由当时的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制定的清军入关路线两部分都是从北京出发的,而东路则历经河北,河南,继而又到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最后收复了沿海地区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因为在明朝末期的时候,民不聊生,百姓根本没什么吃的,而且年年打仗,百姓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且还有一些地方正在爆发瘟疫,故而清军收复那些地方,可以给百姓一个相对安定的家,让他们避免再受到战争的危害,因此,清军收复土地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

而西路则是从山西开始,途径陕西,甘肃省,继而又攻占四川,贵州省,最后一直到了云南和广西省,才整整终结了西路征战。虽然清军入关的路线兵分两路,而且路程非常远,但是清军每到一个地方,收复时间非常短。

但是同时清军在收复地方时,对那些抵抗的百姓手段非常残忍,烧杀抢夺,死伤百姓无数。最终,清军入关以后,通过制定的一系列 *** ,成功的占领了整个中原地区。

清军入关兵力

揭露清军入关大屠杀的真实情景

清军入关图片

由于满族是少数民族,真正的兵力是很少的,他们融合了很多民族,还招收了很多的汉族人民。因而,清军刚入关的兵力只有大约20多万人。满洲八旗的军队大约 10万余人,还有蒙古八旗,和辽东 *** 为主的 *** 八旗,吴三桂带领的军队10万余人,几方军队总共20多万人。因为当时不断的进行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所以,兵力的精确数字根本就不好统计。然而,入关以后的兵力更不好统计了,打仗就不说了,还有那些明朝的残余军队的编收,更有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那些失败者投降的军人。

因此,虽然没有精确的兵力人数,但是至此,清军入关的兵力越来越多。直到清军和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在山海关战争胜利以后,清军的兵力越来越多,据大概统计,应该有100万以上的兵力了。因而,由于福临皇帝正确的领导方式,满洲军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统一了祖国。

清军入关经过

揭露清军入关大屠杀的真实情景

放清军入关的吴三桂

要说清军入关经过还要从吴三桂开始,驻扎山海关的明军吴三桂,他在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攻占山海关时,摇摆不定,不知道该投在谁门下,最终,他被清军多尔衮收买。因此,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清军开始进攻中原。而吴三桂又将自己熟识的汉族的那些贵族也联合起来,归顺于清朝。至此,在1644年4月23日,吴三桂带领的清军和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最终决定在这天决一死战。

但是由于双方势均力敌,很长时间都分不出来高低,幸好多尔衮深谋远虑,早在几天前就派清军剿灭了李自成派在从后方击杀吴三桂军队的人。至此,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就有些处于下风,直到多尔衮带领清军正式偷袭时,农民军才渐渐败落。最终,还是清军在山海关大战中取得了胜利。至此,清军正式入关,开始了中原争霸之战。而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发现京城也守不住时,退居到陕西一带。之后,清军占领京城,随后大肆虐杀 *** ,在中原进行各种屠杀,整整经过三十多年,国家才得以稳定,爱新觉罗福临才真正的统治了整个中国。

清军入关之一个皇帝

揭露清军入关大屠杀的真实情景

爱新觉罗福临图片

爱新觉罗福临出生于1638年3月15日,福临皇帝是清太宗的第九个儿子,他出生在当时的沈阳,福临皇帝的母亲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爱新觉罗福临上位以后,改年号为顺治,他总共在位18年。顺治皇帝他六岁就登基,在他的叔父摄政王和多尔衮王爷共同的帮助下,主持朝政。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清军和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在山海关进行了大战,这也是清军真正统治全国的标志,继而,清军入关,入主中原。而爱新觉罗福临就成为了清军入关的之一位皇帝,他在位时,清朝正处于发展阶段,外要收复蒙古和那些偏远民族,内要平复中原各地发生的各种农民起义。可以说,在福临在位期间,清王朝的统治极其不稳定,简直就是内忧外患。然而,在经过福临皇帝十八年的统治,清王朝的统治已经稳定了下来。

但是,不幸的是,爱新觉罗福临在1661年驾崩,享年才二十四岁。福临去世之后,庙号世祖,传位于第三子玄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102/363037.html

“揭露清军入关大屠杀的真实情景” 的相关文章

裴頠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他带来了哪些影响?

裴頠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他带来了哪些影响?

裴頠(wěi)(267年—300年),字逸民,河东郡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哲学家,司空裴秀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裴頠出身魏晋士族河东裴氏,为人颇有雅量,见识高远,通古博今。初为太子中庶子、承袭父亲爵位,迁散骑常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拜侍中、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等官...

刘备称帝时有三个人反对 他们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刘备称帝时有三个人反对 他们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备在成都称帝时,只有三个大臣反对,结果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建安二十五年的时候,曹丕终于按捺不住寂寞,强迫汉献帝将皇位传让给他,延续400多年的大汉朝终于灭亡。而这个时候也就给了刘备一个机会,要知道刘备是三国之中唯一一个打着匡复汉室...

刘备三顾茅庐只为了一个诸葛亮吗 背后还有什么目的存在

刘备三顾茅庐只为了一个诸葛亮吗 背后还有什么目的存在

还不知道:刘备不惜三顾茅庐,只为得到一个诸葛亮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荆州名士集团三顾茅庐,是世人津津乐道,传颂已久的佳话,刘备礼贤下士,孔明玄德君臣知遇,但也有人从现代视角出发,将其解读为诸葛亮自我炒作的产物。其实诸葛亮的脱颖而出,自然是由于他不世出的才能...

司马冏是什么人?他最后是如何被杀的?

司马冏是什么人?他最后是如何被杀的?

司马冏,齐王司马冏,字景治,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永康二年(301年),西晋齐王司马冏首先起兵讨伐篡位的司马伦。最后司马伦兵败被杀,司马冏威望大增,成为辅政大臣。但司马冏辅政不到一年,就被长沙王司马乂诛杀。为何除掉逆臣的司马冏会迅...

胤祥是什么人?他与雍正帝之间的关系如何?

胤祥是什么人?他与雍正帝之间的关系如何?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胤祥排行十三,生母是敏妃章佳氏。清王朝一向是“子以母贵”。但胤祥的生母是经内务府宫女选拔入宫,因此身份低微。后来虽然得到康熙的临幸,生下了胤祥,但并没因育嗣有功得到册封。尽管如此,聪敏好学的胤祥不仅学识渊博,书法也是诸皇子中的佼佼者。另...

程务挺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唐朝有何贡献?

程务挺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唐朝有何贡献?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文明元年(684年),唐朝宰相裴炎因为被人诬陷谋反,遭到逮捕下狱。程务挺为了救好友裴炎,于是上书武则天,声称裴炎是遭人诬陷,绝不可能谋反。但程务挺的上书不仅未能拯救裴炎,反而自己也受到牵连,最后二人都遭武则天处死。...

王敦:东晋时期大臣,权重遭忌,后举兵反叛

王敦:东晋时期大臣,权重遭忌,后举兵反叛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敦出身琅琊王氏,善于清谈,迎娶襄城公主,授驸马都尉,历任太子舍人、给事黄门侍郎。支持晋惠帝复位,授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卿、侍中,...

唐睿宗李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睿宗李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在诸多古代帝王中,有一位独具特色的皇帝常常被人们忽视了,他就是唐睿宗李旦,一位史上看似最懦弱、窝囊,但也最精明的皇帝。翻阅唐睿宗的一生履历,我们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现象,就是这位皇帝两次登基,又两次主动退位。从履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