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信吟》孟郊中举前所作,表述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孟郊,字东野,唐朝时期诗人,善于诗文,他的诗大多描写世态炎凉与民间苦难,被誉为“诗囚”,与贾岛齐名,二人并称“郊寒岛瘦”。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孟郊所作的《归信吟》吧。
世人知道“推敲”一词,其中藏着一段诗坛佳话。唐朝诗人贾岛写诗非常刻苦,常常为了诗句中的一个字而苦苦吟诵不已,仍然难以确定,得以列入“苦吟诗人群”。
事实上,唐朝这个“苦吟派”诗人小团体中,另有一位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的著名诗人,他就是人称“诗囚”的孟郊。
孟郊(751年—854年),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困顿,四处漫游,流寓苏州。46岁方中进士,很受韩愈赏识,诗风也比较接近韩愈。诗歌大多感慨身世,反映穷愁生活,独具风格。
《归信吟》
【唐】孟郊
泪墨洒为书,
将寄万里亲。
书去魂亦去,
兀然空一身。
这首《归信吟》大约写成于孟郊中举之前,表述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人家境贫寒,早岁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只好到处漂泊,生活极其困难。但有诗作,内在苦楚与凄凉之意,分外深沉。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着重于写信,复杂情绪尽成沧桑。和泪成墨,落笔成书,每一笔每一划,都带着浓厚的思念之情。单薄的信纸,承载着这份沉重的感情,就要被寄往天隔一方的亲人手中。
纸短情长,所有无法被表达的,都只能沉淀在心田里,等待着某日久别重逢之时的开花结果。平淡的口吻,一个“洒”字,形象传神,所有炽烈的情感都被“泪墨”这个巧妙地比喻给传递出来。
诗人不愧是“苦吟”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诸多小诗之中,都和“泪”带“血”,比如:“泪痕犹然在,笑靥自然开”(《吧疆场》),“有笋未出土,中已含泪痕”(《闺怨》),“家在吴楚乡,泪寄东南波”(《渭上思归》)。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落墨于寄信,中间失落之情格外厚重。当书信被寄走的时候,感觉自己的魂魄也跟随而去,仿佛一同返回了故乡,来到了亲人的身边。此地,唯有空荡荡的一具躯壳,毫无精神地呆坐着。
那份执著的思乡之情,被诗人独特而又经济的笔墨给逼真地描绘出来,似乎奏响了一首“失魂曲”,永恒回荡在灵魂空间,久久不息。
没有这般附骨之蛆的思念之苦,又何以有如此失魂落魄之举?诗人在这里,根本不屑于大张旗鼓地去着重阐释自己的种种言行举止,只是一个简单的令人惊骇的形容“书去魂亦去”,就把自己所要叙述的重点给传递出来。
先有“和泪之墨”,再有“失魂之体”,其中蕴含着的波澜壮阔,是诗人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更是火热情感的真挚展现。
诗人步步递进,层层渲染,在平静无波的语言背后,使人深刻领会到这种真情实感。“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苏轼这样评价孟郊的诗歌,实在是中肯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