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李白与王昌龄之间的情谊,李白曾写下送别诗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七绝圣手”。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龄所作的吧。
在贬谪之路上,除了辛渐,王昌龄与李白、王维、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都是挚友。他不仅为挚友写送别诗,挚友也为他写过送别诗。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李谪仙与王昌龄之间的情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当柳絮落尽、杜鹃夜啼之时,李谪仙听说王昌龄已被贬去龙标那个偏远之地。五溪现多指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要过着五溪,这一路是极其不容易的。柳絮暗喻离别,是离情别绪的载体;而布谷鸟的啼声让那夜更显凄清惆怅。
李太白寄情于景,还好有那高挂在天空的明月和拂面的清风,可以把自己的思念和关怀带给在偏远之地的王少伯,让他不那么孤独。月亮象征团圆、纯洁、光明。李白不但爱酒,也爱月,其笔下的明月也各有各的美,从“举头望明月”,“月明白鹭飞”到“人攀明月不可得”,从《关山月》到《把酒问月》,月对他来说都是圣洁的。
太白用自己更爱的月为王昌龄写下此首送别诗,足可见其对两人之间的情谊的珍惜,以及对王昌龄这位朋友的关怀和不舍。
千里共婵娟,即使两人相隔甚远,也可以在月下共饮,请月亮帮忙传递对彼此的思念。
古人的交通工具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有飞机和高铁,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去与亲朋好友相见,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古人们的出行只能骑马、坐轿子、马车、或者乘船。然而,这些交通工具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路上。古代也没有这些高科技产品,人们无法用手机或者电脑通话、视频,所以在古代,连寄一封信和等回信都需要很久的时间。
每一次的送别带来的都是未知,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见面是何年何月何时何地。
一别,可能便是一生。
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木心先生在《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可就因为这“慢”,人们对彼此之间每一次的相聚和交流都充满了期待,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也变得非常珍贵,会更珍惜所有美好的情感。
王少伯最不愿离别、送别,却一直在“送”与“被送”。多么无奈!他应该最希望和挚友长长久久,就如同那照耀黑夜的明月。
他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才会不舍一次又一次与挚友的离别,才会作下那么多首流传至今的送别诗。
在那个时代,知己好友间这样的情谊非常珍贵。
因为,这份情谊里,有清澈无染的冰心,有澄净无暇的玉壶,有完美皎洁的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