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祭灶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诗词文献3年前 (2021-09-21)260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祭灶的风俗在周代就已形成。祭灶起初叫“纪灶”,是纪念更先吃熟食的“先灶者”,后慢慢演变为祭灶神。传说灶神腊月二十四上天禀报人间一年的善恶,所以二十三日人们都拿出好吃的来供奉灶神,让他禀报时多说说好话。

《祭灶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祭灶本来是要拿出好吃的来的,像范成大《祭灶诗》诗里写的:“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吕蒙正为什么只拿出“一碗清汤诗一篇”呢?因为他穷。吕蒙正(944-1011),北宋初年宰相,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在吕蒙正很小的时候,母亲被休,母亲带着他住在一个破窑中。后来吕蒙正发愤攻读,三十三岁考中状元,三次拜相,成为一代名相。这首诗就是吕蒙正在潦倒落魄之时所写。

也许是灶神读了吕蒙正的话,在天上说了真话,玉皇大帝就降旨凡间尊崇文化,从此吕蒙正的诗文才值钱了?这当然是一个伪问题,但无独有偶,鲁迅也曾经向灶神哭穷,后来也因文而名。我们看看鲁迅的《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长物即多余的东西。古人传说杀黄羊祭灶会交好运。鲁迅这首诗写于1901年,年二十。此时鲁迅的家族正是衰落之时。鲁迅说,我有一只鸡,有一盒胶牙糖,有一瓣典当衣物买来的香,没有多余的东西了,更没有黄羊。但我们可以看到,相比吕蒙正还是好多了。

不过无论吕蒙正,还是鲁迅,他们的祭灶诗都在向灶神发牢骚。从中我们是否也看到了他们的抗争?他们的不屈?正是有了这样的抗争与不屈,他们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当然,相比较而言,吕蒙正的《祭灶诗》比鲁迅的《庚子送灶即事》写得有广度,有深度。鲁迅的诗虽然也有较强的现实性,但基本上是就事论事,遗响不足。而吕蒙正的诗却因事生发,写出了人世的一种普遍现象:“乱世文章不值钱。”乱世之下,常常使文化蒙羞和文明遭殃。特别是战乱之时,文明更是常常被毁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109/400703.html

“《祭灶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的相关文章

张士逊:北宋宰相、诗人,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

张士逊:北宋宰相、诗人,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

张士逊(964—1049年),字顺之,襄州阴城人,北宋政治人物、诗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举进士第,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迁射洪(今属四川)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康定元年(10...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高启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高启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隐居于吴淞青丘,故自号青丘子。元末明初时期著名诗人,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但他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嗜好诗歌。...

明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高启的代表作是什么?

明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高启的代表作是什么?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但他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嗜好诗歌。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

《关山月》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译文及注释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

《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箫声咽》译文及注释《忆秦娥·;箫声咽》译文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