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朗之万简介 朗之万成就有哪些

世界历史3年前 (2021-10-04)300

朗之万简介

朗之万,原名保罗·朗之万,著名的法国科学家,生于1872年1月23日,卒于1946年12月19日,朗之万同时也是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学生,以朗之万动力学,朗之万方程闻名于世。

朗之万简介 朗之万成就有哪些

朗之万照片

朗之万出生于法国巴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就读于巴黎市立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学校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于1897年进入剑桥大学。朗之万在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于1902年取得物理博士学位。朗之万最重要的物理贡献,就是对次级X射线,气体中离子,磁性理论等研究,朗之万把物理研究运用到了军事上,当时潜艇的回音测位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他苦心改造潜艇的回声定位装置 ,但是朗之万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时,二战就已经结束了。

1904年朗之万成为法兰西学院的物理学教授,那年他才32岁,于1934年入选法国科学院,朗之万在1931年时还来过中国,当时是受国际联盟的指派来考察中国的教育,中国物理学会就是在朗之万的推动下于1932年成立的。中国爆发“九一八事件”时,朗之万还在国际社会上进行多方面的声援,批评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行为的纵容和不作为。

朗之万还是著名的法国 *** 员,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法国时,坚决反对纳粹主义,从而被原本在维希 *** 担任的职务,直到法国光复后,朗之万才被恢复名誉。

朗之万成就

朗之万,原名保罗·朗之万,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生于法国巴黎,生于1872年1月23日,卒于1946年12月19日,有著名的物理成就朗之万动力学,朗之万方程传世。

朗之万简介 朗之万成就有哪些

朗之万照片

朗之万的成就集中在物理的磁性理论上,他以研究顺磁性和抗磁性而闻名,对次级X射线,气体中的离子性质,分子动能等工作著称,他把皮埃尔·居里的压电效应应用到了现实,主张以现代的原子中的电子电荷解释磁性现象,这些理念在当时都是突破性的理论。在1905年发表的磁性理论研究报告中,之一次用基元磁体的概念解释了物质的顺磁性和抗磁性。1908年又提出了布朗运动的涨落理论,对物理学理论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之一次世界大战时,朗之万把他的物理研究运用到了军事上,他主张利用石英的压电振动获取水中的超声波,从而运用到潜艇上,利用超声波来定位潜艇的位置,由于战争结束,研究成果没有大规模运用。他在当时的法国社会进行了很多物理学知识的科普,并且积极引入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

朗之万还是一个著名的共产主义人士,加入过法国 *** ,在二战时期,德国占领法国期间,坚决抵抗纳粹统治,而被当时的法国 *** 革职,但在战后被恢复荣誉,朗之万还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很多现在遗留下的南京大屠杀照片,就有他实地拍摄的。

朗之万的轶事

朗之万,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 人士,和同时期的爱因斯坦是非常好的朋友,生于1872年1月23日的法国巴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读的学校有巴黎市立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剑桥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学成后曾在法兰西学院,巴黎大学任教,于1946年12月19日逝世。

朗之万简介 朗之万成就有哪些

朗之万 照片

朗之万的轶事有很多,作为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以朗之万动力学,朗之万方程闻名于世,他的顺磁理论研究,次级X射线理论,军事潜艇回声定位的实际应用,都非常有成就。而且朗之万,还是一个著名的共产主义者,他加入过法国 *** ,是一名坚强的反法西斯斗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坚决抵抗纳粹统治,而被当时的维希 *** 革职,在战争结束后,法国 *** 恢复了他的荣誉。朗之万在1931年还来过中国,他是受国际联盟的指派,来中国考察教育事业,并直接促成了中国物理学会在1932年成立。中国爆发“九一八事件”后,他还在国际社会声援过中国的抗日战争,并在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时,以记者的身份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事后作为日本侵华的罪证,朗之万是一位受到中国人民喜爱的国际友人。

朗之万的轶事少不了和居里夫人的绯闻,这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产生了轰动,因为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就是朗之万的老师,所以,即使生性浪漫的法国人民也接受不俩他们相爱的事实。

朗之万 居里夫人

朗之万,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生于1872年1月23日,卒于1946年12月19日。以朗之万动力学,朗之万方程等研究成就闻名于世,在1915年获得休斯奖,1940年获得科普利奖章。

朗之万简介 朗之万成就有哪些

朗之万 居里夫人 照片

朗之万和居里夫人的绯闻, 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引起了一阵轰动,居里夫人的丈夫是朗之万在剑桥大学时的老师,就是在居里夫人的丈夫指导下,朗之万获得了物理学的博士学位。至于两人是怎么样产生感情的,除了当事人谁也不清楚,但是有传言说,在居里夫人丈夫皮埃尔还在世时,朗之万就和居里夫人有密切来往,在1911年的法国巴黎,报纸刊登了两人的不伦恋情,社会舆论对两人也是多有指责,因为两人身份算得上是弟子与师母的关系,天性浪漫的法国人也不接受这样的恋情,朗之万当时是有妻子孩子的,这让居里夫人得到了“女科学家小三”的称号。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朗之万和居里夫人的恋情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两人就不得不选择分手,而居里夫人在得到了第二个诺贝奖后,才稍微平息了法国民众对她的指责。

朗之万和居里夫人都是物理学家,有一样的兴趣爱好,共同语言,所以年龄的差距并不能阻止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在1911年爱因斯坦写给居里夫人的信中表示“如果两人真心相爱,那谁也管不着”,对居里夫人的境遇表示安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110/402958.html

“朗之万简介 朗之万成就有哪些” 的相关文章

明朝灭亡之后 朝鲜为何提到万历和崇祯就痛哭垂泪

明朝灭亡之后 朝鲜为何提到万历和崇祯就痛哭垂泪

对朝鲜和明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昏庸至极;崇祯皇帝亡国辱身,亦无建树。为什么在邻国朝鲜却受到无比的尊重,乃至于朝鲜君臣一提到这两个人就痛哭垂泪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头说起!万历皇帝李氏朝鲜古代李氏朝鲜(现在的朝鲜和韩国),一直是...

威瑟堡行动:德国开启征服北欧之路

威瑟堡行动:德国开启征服北欧之路

德国工业非常依赖来自瑞典的铁矿,这些铁矿主要经由挪威纳尔维克港和瑞典吕勒奥运输,其中纳尔维克港冬天不会结冰,因此可全年无休供应铁矿。自1939年春,英国海军总部便将斯堪的那维亚视为将来与德国开战时的潜在战区,开始考虑使用封锁战术间接削弱德国。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条约...

道光为什么想纳英国女王为妃?道光哪里来的自信?

道光为什么想纳英国女王为妃?道光哪里来的自信?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道光为什么想纳英国女王为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后金原本是一个处于偏远一隅的少数民族,但努尔哈赤靠十三副铠甲起家,事业越做越大,他的后代一不小心就成功了,在1644年正式入主中原,这些曾被汉人视为蛮夷的民族成为中原王朝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当时很多汉家精英不把他们...

叶名琛:清朝著名疆臣,最后饿死在印度

叶名琛:清朝著名疆臣,最后饿死在印度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叶名琛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叶名琛可以说是清朝时期最出“洋相”的一个总督,他不止被外国人当猴子看,即使是现代人看了,也感觉他是一个怪物。清朝时期的一品大员,不是谁都能当的,叶名琛能够当上两广总督必然有着他的厉害之处,这里要说一下,清朝时期一共八位总督(不算清末设立的...

箕子朝鲜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吗?

箕子朝鲜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吗?

朝鲜人有“中华遗风”?箕子朝鲜的故事是真的么?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关于我们的近邻朝鲜,我们总是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这个曾经臣服天朝的藩邦今日虽然多有异心,但中朝之间文化上的血脉共同也总让我们感叹朝鲜人有“中华遗风”。如果寻根溯源来看,我们总会把一切聚焦到故事的开始,一场史诗性的迁...

不食周粟的叶名琛,为什么能被英国人敬重?

不食周粟的叶名琛,为什么能被英国人敬重?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叶名琛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英国人根本就没把叶名琛拉到伦敦去,而是把他带到了加尔各答,弄了一个小楼,把他关起来了。所以叶名琛只好在那地方带着,天天写字画画,等着别人来见他。但是别人根本就不理他,只是偶尔有几个好奇的英国人和印度人到楼上看看他。那他是以什么...

成吉思汗征服大半个世界,为什么不攻打印度?

成吉思汗征服大半个世界,为什么不攻打印度?

对成吉思汗,一直攻打到欧洲,征服大半个世界,却为何不打印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成吉思汗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统治者,他不仅是蒙古的皇帝,还是大汗。大汗,是各国对他 尊称,表示承认他是各国联盟的首领,愿意臣服于他的统治。成吉思汗一辈子都在征战杀伐中度过,多次对外发动战争...

宇喜多秀家:丰臣秀吉统治时代的五大老之一

宇喜多秀家:丰臣秀吉统治时代的五大老之一

生平履历宇喜多 秀家(うきた ひでいえ)7岁时因宇喜多家臣服于织田家而成为羽柴秀吉的养子,并被送到安土城作为宇喜多家的人质,受到信长的厚待。1581年,在他8岁的时候,生父宇喜多直家病逝。翌年,在织田信长的安排下,重回宇喜多家继承家督。元服时取羽柴秀吉的“秀”字命名为“秀家”。在本能寺之变前后,协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