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李滉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历史3年前 (2021-10-04)290

李滉的思想

李滉,之所以能够成为朝鲜时期的著名人物,并且直至今时今日,韩国人们的心目中仍然肃然的敬仰着他,必然有着重要原因存在的,那边是李滉的思想。那么李滉的思想中究竟隐含着怎么样的内容,李滉的思想在那时对朝鲜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呢?接下来围绕着上述问题,去重点了解一下其中内容。

李滉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李滉的陶山书院

首先,李滉的思想是以退溪学说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思想,作为退溪学说,这个继承了朱子学说的思想,迄今为止,被古今学者研究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几乎是从21世纪开始至今便被不断的用来研究和讨论。

其次,李滉的退溪学说可以说是来自于朱子理学,但是又不同于朱子理学。在李滉的思想形成之初,他便多次熟读了朱子理学,努力弄清其中的学问和因果关系,但李滉后期的思想形成却又走向了一条不同于朱子理学的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退溪学说,可以说退溪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发扬带动了朱子理学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李滉的退溪学说讲述的核心是心与性、四端与七情之间的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来说,李滉的思想比起朱子理学,更加偏向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对于当时的朝鲜社会来说,退溪学说产生了较大范围的思想触动,更有莘莘学子纷纷表示了对该学说的兴趣,拜入李滉的门下,其中少数更是成为了李滉的得意门生。

李滉是谁

李滉是谁呢?李滉其实是朝鲜李朝的一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滉既对以徐敬德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持反对观点,又对佛教和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表示排斥。李滉认为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才是真理。

李滉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李滉画像

李滉于1501年出生在庆尚北道礼安县,两岁时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由于贫苦与丧父使得他成为被他人轻视的对象。在这样困境中,李滉的母亲对于他的教育依旧十分严格,要求他不但要品行端正,而且还得专于学问。于是那时开始李滉便对学问产生浓厚的兴趣,12岁便开始学习《论语》,20岁正式学习《易经》和宋明理学。1523年,22岁的李滉在成均馆开始学习更多知识。

1527,李滉中举,被任命担任过户曹佐郎、正言、承文院校里等职位。然而就在他官途一片坦荡的时候,由于对朝鲜中宗时期的党争感到厌倦,李滉主动提出告老还乡。1534年,李滉重返成均馆后又重新任职。据史料记载,李滉一生一共担任过140多个职位,有79次离任是因其主动辞官。

李滉坦言道,这是为了使自己品行端正。在任官期间,李滉发展并完善了朝鲜的绍修书院。年过半百时,李滉隐居在陶山书院处,并自称其号为退溪。在朝鲜明宗时期,由于明宗多次邀请,李滉于67岁时重返朝政,在这段期间李滉编纂了著名的《圣学十图》。李滉于1570年逝世,谥号文纯。

李滉的影响

朝鲜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李滉,一生做出了不少功绩,其哲学思想和优秀著作令无数学者政治家学习借鉴。在文学领域,李滉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李滉对于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很是推崇。

李滉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李滉币

他认为“天理” 与“人欲”是对着的,他主张人们放弃人欲,遵从天理。在李滉的眼中,四端、七情与天理、人欲 不尽相同。四端 可以理解为天理,但是七情却不等同于人欲。李滉认为,七情包括了人的大部分感情,有着为善为恶的两种可能性,但是人欲则一定是恶的。因此,天理和人欲便是相互对立的,两者是不可并存的。

他认为,读书、修养的主要目的就是祛除人欲。这个观念折射出了当时李朝当权者的利益及思想。李滉独特的哲学思想在朝鲜哲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理欲观使得在位者们纷纷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同时,日本朱子学也对其思想加以研究学习,因而其发展速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李滉在韩国可谓家喻户晓,李滉的影响之一便是韩国 *** 为了表达对这位出色的思想家的纪念之情,在其印制的第三版的1000元的韩元上,印上了李滉的头像。此外,在首尔特别市的钟路区的北部也有着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在跆拳道中,有一种名为退溪套路的打法也是以李滉的号来命名的。

李滉为何叫退溪

李滉,作为现韩国、古朝鲜历史上的著名学术大家,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数度出仕入仕,留下了那神奇而神秘的一生,以供后世之人的谈论。李滉,又被称为李退溪,李滉为何叫退溪,李滉叫做退溪是否有典故隐藏其内,退溪对于李滉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使得李滉又叫做李退溪。

李滉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退溪集评论

李滉出生于朝鲜时期燕山君七年,从他出生直至离世,共计度过了七十个春夏秋冬。李滉,又称为李退溪,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

其一、李滉家乡有一条小溪,李滉的童年时光中一直存在着这条小溪,小小的李滉,小小的溪水,同样孤独,互倚作伴,这条小溪有个好听的名字,就叫做退溪。

其二、李滉成年后,因为才学卓著而闻名于世,被更高君主授予官职,常伴君侧,出入仕途,而后由于政局不稳、或者政见不同等原因,李滉数度激流勇退,回到故乡,来到他幼时常伴的退溪边,终日相伴,也在此时,李滉给自己的号取名为退溪。退溪同样是一个暗喻,暗指了李滉内心的苦闷,由于无法将自己的抱负理想抒发,以改革朝廷,以改良民生,退溪便是数次激流勇退的代指了。

其三、李滉终期一生,成为了伟大的哲学家,著有许多有名的书籍,其中最为有名的书籍便是闻名于世的《退溪集》,在后世之人心中,李退溪的辨识度也慢慢的提高起来,最终李退溪几乎就代指了李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110/403017.html

“李滉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上有傻子皇帝,英国历史上也有疯子国王

中国历史上有傻子皇帝,英国历史上也有疯子国王

王侯将相并不是天生的贵种,他们也会经历生老病死。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傻子皇子,在英国历史上则出现过疯子国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一个朝代出的两个傻子皇帝一个朝代出两个傻子皇帝,看来这个朝代真是很倒霉,按照中国传统说法,朝代的开创者也似乎也是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

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交战,结果是怎么输的?

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交战,结果是怎么输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仙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鼎盛的朝代,而唐朝之所以鼎盛,与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无关系;在唐朝时期,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不仅攻灭了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百济等国,而且还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

鸦片战争后,道光得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23岁竟然想纳她为妃?

鸦片战争后,道光得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23岁竟然想纳她为妃?

道光想娶英国女王的故事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清朝之所以会走向衰败,除了社会经济跟不上西方发展的脚步外,还和清朝皇帝的傲慢有很大的关系。当西方世界在忙于工业革命时,清朝的皇帝却在实行闭关锁国那一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揭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哪怕在鸦片战争后...

宇喜多秀家:丰臣秀吉统治时代的五大老之一

宇喜多秀家:丰臣秀吉统治时代的五大老之一

生平履历宇喜多 秀家(うきた ひでいえ)7岁时因宇喜多家臣服于织田家而成为羽柴秀吉的养子,并被送到安土城作为宇喜多家的人质,受到信长的厚待。1581年,在他8岁的时候,生父宇喜多直家病逝。翌年,在织田信长的安排下,重回宇喜多家继承家督。元服时取羽柴秀吉的“秀”字命名为“秀家”。在本能寺之变前后,协助...

本愿寺显如:让织田信长头疼不已的金和尚

本愿寺显如:让织田信长头疼不已的金和尚

蒲松龄的聊斋中一个金和尚的故事,说有那么一个人,幼时被赌鬼父亲卖到了一个小寺庙做和尚,师父死后,他就卷上师父的遗产离开佛寺做了杂货贩子,他靠投机倒把,处处钻营,没几年变成了个暴发户,并买下了大片田地,后来又在周围建了几十处宅子,招了上千门徒,住的是亭台楼阁,骑的是高头大马。每当出行前呼后拥百十号人好...

织田信清是谁?日本战国武将织田信清生平简介

织田信清是谁?日本战国武将织田信清生平简介

织田信清,日本战国时代武将,通称十郎左卫门,号铁斋,别名是津田铁斋、犬山铁斋。犬山城主,官位是下野守。由于娶了织田信秀的女儿而一时与织田信长合作,但不久便敌对。后被织田信长攻下犬山城,据说后来逃亡甲斐了。织田信清的父亲织田信康是“织田伊势守家”当主织田信安的后见人,于是就属于信安配下,但是在织田信秀...

拿破仑二十六元帅之一 法国著名元帅米歇尔内伊简介

拿破仑二十六元帅之一 法国著名元帅米歇尔内伊简介

米歇尔·内伊(Michel Ney,埃尔欣根公爵,莫斯科瓦亲王,1769-1815),法国元帅,军一级优秀的指挥官,同时精通步骑炮兵,战术技巧卓越,作战勇敢,备受官兵爱戴,被誉为“勇士中的勇士”。1769年1月10日出生于法国边境的德国萨尔州城镇萨尔路易,1792年被任命为瓦尔密军的中尉。1804年...

波兰贵族后裔 法兰西帝国著名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简介

波兰贵族后裔 法兰西帝国著名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简介

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波兰语: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1763年5月7日—1813年10月19日),生于维也纳。他是有很强军事背景的一位波兰贵族的后裔。他的父亲名安德烈·波尼亚托夫斯基,是波兰亲王,同时是在奥地利军队服役的中将。他的叔叔奥古斯特为波兰国王。波尼亚托...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