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怎么死的

世界历史3年前 (2021-10-27)480

胡克怎么死的

胡克的去世其实有些凄惨,因为胡克在去世前,一直处于和牛顿的争执中,最后这场争执以胡克的失败而结束,从此胡克便开始了孤寂的生活,最后胡克是在落寞中去世了,身边没有人陪伴。那么胡克怎么死的呢?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怎么死的

胡克图片

要知道胡克怎么死的,就要知道他和牛顿之间的争执。胡克的晚年时光并没有那么美好,他想要牛顿把自己的一个理论知识在牛顿出版的书中稍微提及一下,可是牛顿很快就拒绝了他的请求,以至于后来胡克和牛顿产生了分歧。胡克和牛顿的纷争给了胡克很大的压力,因为长期处于巨大的压力下,他的身体就有些承受不了。

胡克就是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身体不好,因为和牛顿争执后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他的内心更加愤怒。这些消极的情绪长期积压在内心,再加上当时的胡克已经有六十几岁了,身体也没有以前硬朗了,所以这一次和牛顿的争执给胡克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胡克在和牛顿的争执中失败后,身体便越来越差,没过多久胡克就去世了。

除此之外,胡克的一生都在研究与创造中度过,科学家与普通工作不同,他们一旦有了新的发现,很可能会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这样的长期消耗也使得晚年时期的胡克身体出现了问题。所以说胡克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他劳累多度再加上晚年饱受争议,身体和心理都饱受打击的胡克便这样与世长辞了。

胡克与细胞

要想知道胡克与细胞之间的关系,就要知道胡克在生物学上的成就。胡克在成功发明了显微镜后,便使用显微镜观察非常多的东西,而胡克与细胞之间的关系便是胡克利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怎么死的

胡克图片

胡克无意中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一块木片。胡克本来是想用显微镜观察这块木片的结构,但是在观察的过程中胡克却有了新发现。他发现在显微镜下,这块木片是由许多更小的结构组成的,这些小东西像一间间长长的小房子,胡克把这些新发现的事物称为细胞。其实当时胡克所发现的细胞只是细胞壁,并没有原生物质,而胡克就误以为这就是细胞了。

不过,虽然他的发现有所偏差,但是他所发明的细胞一词也在后来被广泛运用。有了这一发现后,胡克紧接着又对其他东西进行研究。胡克用显微镜分别观察了像蜘蛛、跳蚤这些昆虫,并将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景象做成图,并发表了一本书籍——《显微图集》,这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胡克的发现。胡克对细胞的发现促进了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胡克发表的有关细胞方面的内容,在生物学界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而一些专家也因此开始了对细胞进行研究。

胡克与细胞之间的关系便是胡克发现了细胞,而胡克的这一发现也对生物学界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说,从胡克发现细胞之后,生物学的研究便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

牛顿和胡克谁大

牛顿和胡克谁大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他们的年龄上比较。胡克出生于1635年,而牛顿出生在1643年,所以说胡克大牛顿八岁。然而这只是年龄上的比较,因为牛顿和胡克都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所以后世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会有一个比较。要想得出在研究领域牛顿和胡克谁大这个问题的结论就必须要对他们的科研成果做一个比较。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怎么死的

牛顿雕像

胡克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他在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自己得出的理论,胡克也发明了许多新产品,比如望远镜和显微镜等,这些发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帮助。当然,牛顿也不逊色于他。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对物理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牛顿在力学以及数学上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牛顿和胡克都是科学界的精英,很难分出高低。

可是在不久后,因为发表书籍的问题,牛顿和胡克之间产生了矛盾。在胡克看来,《万有引力》这本书的出版也有他的贡献,可牛顿却认为这是他个人的理论成果,不愿意在书中过多的提及胡克。因为这件事胡克和牛顿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最后牛顿将书中有关胡克的理论都删除了,直到胡克去世,他的理论都没有受到大众的认同,甚至于胡克的所有理论及成果都被销毁了,反而是牛顿当上了英国学会主席,发展也越来也好。所以说从结果来看,牛顿的成就要比胡克高。

罗伯特胡克的故事

关于罗伯特·胡克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是罗伯特·胡克与牛顿之间发生的故事。罗伯特·胡克的故事主要是围绕万有引力发生的。胡克在对天文学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一些定律,于是便写信给牛顿,告诉牛顿这一理论。牛顿并没有答复胡克,但他承认了胡克的这一发现。之后,牛顿用数学 *** 解释了胡克的发现,从而确定了万有引力。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怎么死的

罗伯特·胡克图片

于是,牛顿准备就万有引力发表一本书,胡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向牛顿表示希望牛顿在书中可以稍微提及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可是牛顿却直接驳回了胡克的请求。胡克对牛顿的行为感到十分生气。事实上,在胡克发现这一理论的时候,牛顿已经对着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只是还没有发表而已,所以牛顿不认为胡克对自己发表的这本书有贡献,因此不同意提及胡克。只能说胡克写给牛顿的信件对牛顿的理论有一定帮助而已。

于是胡克和牛顿就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胡克在大庭广众之下批判牛顿的错误不说,还大量散播不利于牛顿的言论,这一行为让牛顿十分生气。牛顿认为胡克是故意的,于是便想办法让胡克出丑。这样一来,胡克与牛顿的矛盾又加深了一层。胡克再次强调自己对该理论享有优先权,使得牛顿对他十分不满,于是把这本书上原先写有胡克的内容全都删掉了。这之后不久胡克便去世了。直到胡克去世,也没有得到世人对他的肯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110/406990.html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怎么死的” 的相关文章

唐朝文官王玄策出使印度被袭击 一怒之下带兵干掉了整个国家

还不知道:唐朝文官王玄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历来不缺少猛人,而下面说的这位猛人却猛的有点过了头,带领三十人的团队到国外转悠,结果被人打了蒙棍,而后凭能力,不找后台老大要人马,凭一己之力灭了这个国家。唐朝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朝代,文人墨客出门都佩戴宝剑,比如李白,...

不食周粟的叶名琛,为什么能被英国人敬重?

不食周粟的叶名琛,为什么能被英国人敬重?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叶名琛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英国人根本就没把叶名琛拉到伦敦去,而是把他带到了加尔各答,弄了一个小楼,把他关起来了。所以叶名琛只好在那地方带着,天天写字画画,等着别人来见他。但是别人根本就不理他,只是偶尔有几个好奇的英国人和印度人到楼上看看他。那他是以什么...

速不台到底有多厉害?地表最强战将, 70岁仍能征服欧洲大陆

还不知道地表最强战将, 率3万骑兵横扫十几个国家, 70岁仍能征服欧洲大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成吉思汗能建立庞大的蒙古帝国,一方面因为他指挥有方,另一方面因为他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的名将,其中最著名的是三个人——一位是全权负责对金作战的统帅,一位是神箭手哲别,第三...

竹中重门:丰臣秀吉身边名军师

竹中重门:丰臣秀吉身边名军师

竹中重门(1573-1631) 竹中重门,幼名半助,是丰臣秀吉身边名军师竹中半兵卫重治的三男,母亲是安藤守就的女儿,正室是加藤光泰之女。由于父亲半兵卫在随军出征播磨三木城时因病溘然长逝,改由年仅七岁的重门继承家督之位,也因为重门年仅七岁,所以采取折衷作法让重门的叔父,也就是时为织田信长马回的竹中重矩...

关于织田信孝的评价如何?织田信孝是怎么死的

关于织田信孝的评价如何?织田信孝是怎么死的

这个时候,什么战术、谋略,都已经不重要了,而是变成了一场关于勇气和意志的较量,双方就是拿着刀枪,红着眼互相乱砍乱刺,谁退让谁就输了,谁能撑住谁就会赢! 丰臣秀吉一方,勇将倍出,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糟屋武则、片桐且元、加藤嘉明、平野长泰、胁坂安治七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人称“贱岳七本枪”! 这七个人身...

马休佩里生平都做过什么事情 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简介

马休佩里生平都做过什么事情 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简介

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年4月10日-1858年3月4日),或称为培里,美国海军将领,因和祖·阿博特率领黑船打开锁国时期的日本国门而闻名于世。日本称呼其为“伯理”或“彼理”,由于幕府方面的翻译是荷兰人的关系(由日语译为荷兰语,再由黑船上懂荷兰语...

同为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女性掌权者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慈禧太后相比如何?

同为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女性掌权者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慈禧太后相比如何?

现在的英国女王健康长寿,导致上一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位时间64年的纪录作古。作为英国上一位著名的“超长待机”女王,有一个在当时名震欧洲的称号——欧洲老祖母。这位“欧洲老祖母”非常的牛。维多利亚女王生于1819年,于1837年6月继承大英帝国王位。维多利亚父亲早逝,从小跟着舅舅生活。她的舅舅同样非常有...

俄罗斯帝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简介 叶卡捷琳娜一世生平经历了哪些事情

俄罗斯帝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简介 叶卡捷琳娜一世生平经历了哪些事情

叶卡特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语: Екатерина I Алексеевна ;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史称叶卡捷琳娜一世(英语:Catherine I),港澳台地区译为凯瑟琳一世,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725年2月8日—1727年5月17日在位)。她是立陶宛农民塞缪尔·...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