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战国名将小早川隆景生平征战事迹

世界历史3年前 (2021-10-27)310

小早川隆景生平

小早川隆景于1533年出生于日本安艺国郡山城,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毛利元就的第三个儿子。在日本的战国时期,大家族直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除了通过联姻的 *** 找到盟友,还会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他人。由于竹原小早川家没有后代,毛利元就便将自己10岁的儿子过继给小早川家。

战国名将小早川隆景生平征战事迹

小早川隆景画像

小早川隆景有勇有谋,是日本著名的智将。小早川隆景生平参加的之一场战役——严岛之战,是以胜利告终的。此后隆景不断出兵,并且依靠自己的智慧在各场战役中屡建奇功,得到了父亲毛利元就的充分肯定。

小早川隆景生平最值得后人敬佩的,是他所维系的“毛利两川”制度。毛利元就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没有后代的竹原小早川家,之后隆景迎娶了沼田小早川氏家主的妹妹为妻,不费一兵一马,就建立了毛利两川制度。俗话说的好,创业容易守业难,之后毛利两川政策的贯彻执行离不开小早川隆景的努力。在他的统领下,毛利家在战国时期雄霸一方。

小早川隆景后来得到了丰臣秀吉的赏识,并成了丰臣秀吉麾下的五大元老之一。1597年,小早川隆景在他65岁的时候去世了。他一生无子,最后为了保全家族的利益,将家主的位子传让给丰臣秀吉的养子。小早川隆景生平事迹为后人所敬仰。在他统领的几十年里,毛利家所领的九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战争,他是日本历史上少有的智将。

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真的不和吗

吉川元春出生于1530年,是日本著名的智将毛利元就的次子。小早川隆景出生于1533年,是毛利元就的三子。作为名将之后,两人皆有勇有谋,都为毛利家族的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国名将小早川隆景生平征战事迹

川元春和画像

事实上,元春和隆景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毛利元就为了毛利家族能够经久不衰的称霸一方,将次子过继给吉川家,将三子入嗣小早川家,兵不血刃,迅速建立起了“毛利两川”制度。所以元春和隆景虽然是亲兄弟,却有着不同的姓氏。那么,既然是亲兄弟,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真的不和吗?

要解决“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真的不和吗”,首先要从他们的父亲对他们的态度上来入手。两人虽然都是毛利元就正室的儿子,但是隆景和父亲的性情很相像,两个人都是日本战国时期的智将,因此一直以来隆景都更加得到父亲的宠爱。而元春虽然是日本罕见的猛将,一生之中参加过的战役无一失败,但和弟弟相比之下,还是少了一些政治远见。

另外,两人个性不同,导致政治立场也不同。元春一直以来都不以丰臣秀吉为意,始终不愿意臣服于丰臣秀吉,最后在秀吉掌权后选择退隐。而弟弟隆景却懂得进退、懂得分寸,他协助丰臣秀吉一步一步夺取天下,后来为了家族的利益,将自己的权势留给了丰臣秀吉的养子,为毛利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真的不和吗?若从政治角度而言,确实可能因为立场不同造成两人之间的不愉快。从家庭角度而言,父亲的宠爱也会导致两人之间出现隔阂。但是,兄弟两人始终在为家族的利益不懈努力,从这个角度而言,两个人是在同一战线上的。

小早川隆景最后有多少封地

小早川隆景是安土桃山时代的一名传奇大臣,在追随丰臣秀吉后战功显著,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早川隆景在丰臣秀吉上位后,尽心尽力地辅佐丰臣秀吉,同时也获得了丰臣秀吉诸多的赏赐,其中也包括封地。那么,小早川隆景最后有多少封地呢?

战国名将小早川隆景生平征战事迹

小早川隆景画像

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在党内纷争中胜出,成为新的一位大名。丰臣秀吉在位期间,对周边的领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攻占与掠夺。而小早川隆景对于丰臣秀吉的一系列攻城行动有着积极的响应和参与。在丰臣秀吉进行的九州攻略中,小早川隆景首当其冲,积极备战,立下赫赫战功,受到了丰臣秀吉极大的赏赐,给了他许多封地。那么,小早川隆景最后有多少封地呢?

小早川隆景的领地是很多的,有越前国,筑后国等,这两国的领土范围极其广阔。在这之后,丰臣秀吉又赏赐了小早川隆景一些封地,可见丰臣秀吉爱才之心,小早川隆景也没有辜负丰臣秀吉,他在数次战役中都立下赫赫战功。小早川隆景最后有多少封地呢?在封赏了这两国的封地之后,丰臣秀吉又封赏了小早川隆景另外两个郡,分别是筑后和肥前。那么加上之前的封地,小早川隆景最后拥有的封地是三十万七千三百石,这是非常广大的领土面积了。然而,在小早川隆景死后,他的儿子小早川秀秋没能守住这家业,封地最后还是被收回去了。

小早川隆景的评价

战国名将小早川隆景生平征战事迹

小早川隆景漫画像

青年时期的小早川隆景参加大友义镇战争、攻打门司城,虽然年纪轻轻,但是战果累累,得到很多大臣甚至国主的赞扬。特别是元就和元春,对小早川隆景的评价是这样的——“小早川先生虽然年轻,但是打起战来一点都不怯懦,英勇神武,这样年轻有为的战士,我非常喜欢,日后必定有更大作为。”而在后来的日子确实也证实了元春对小早川隆景的评价,小早川隆景在他晚年时期的碧蹄馆之战中获得了重大的成功,丰臣秀吉对小早川隆景表示出强烈的赞赏。

历史上对小早川隆景的评价中,最出名的是佛洛伊斯在他写的《日本史》中的一段话。他说,小早川隆景先生在日本国是非常出名、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不仅具有了不得的能力和才华,而且还是超乎普通人、超乎一般精英的才华,一直以来都被世世代代的人尊敬。通过小早川隆景杰出的才华,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毛利家族领导的地方,国民安居乐业、经济富裕有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战争、没有叛乱,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罕见的。如果这么一个具有聪明才智的人还能多活几年,那么日本的历史肯定会因为他而有更多更惊人的变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110/406994.html

“战国名将小早川隆景生平征战事迹” 的相关文章

道光为什么想纳英国女王为妃?道光哪里来的自信?

道光为什么想纳英国女王为妃?道光哪里来的自信?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道光为什么想纳英国女王为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后金原本是一个处于偏远一隅的少数民族,但努尔哈赤靠十三副铠甲起家,事业越做越大,他的后代一不小心就成功了,在1644年正式入主中原,这些曾被汉人视为蛮夷的民族成为中原王朝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当时很多汉家精英不把他们...

拔都:成吉思汗的孙子,还曾率军横扫欧洲

拔都:成吉思汗的孙子,还曾率军横扫欧洲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拔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欧洲人认为,上帝之鞭是指天主用鞭子来教训人,以洗刷他们犯过的错。而13世纪的蒙古西征,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中亚到俄罗斯,再到欧洲,阿拉伯半岛,成吉思汗所打造的蒙古铁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击败加利西亚,伏尔加保加利亚,摩尔达威亚等诸多国家...

清朝一无名小官麟桂,法国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条马路

清朝一无名小官麟桂,法国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条马路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麟桂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麟桂这个名字,熟悉的人不多。他是清朝晚期的一个小官,曾经担任道台一职。道台在清朝算是正四品,这个官位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手里是有些实权的。史书上对麟桂没有过多的记载,因为他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利国利民,足以令他千古流芳的大好事。但对于法...

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军队不多为何能打到欧洲呢

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军队不多为何能打到欧洲呢

成吉思汗军队不多为什么能打到欧洲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成吉思汗可谓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甚至还有诗句是夸赞成吉思汗的英雄事迹,看来他的伟大事迹已经千古留名。能让成吉思汗名垂千史的还当数他的卓越功绩,可谓是草原上的一代枭雄,其实成吉思汗手下的战士...

箕子朝鲜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吗?

箕子朝鲜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吗?

朝鲜人有“中华遗风”?箕子朝鲜的故事是真的么?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关于我们的近邻朝鲜,我们总是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这个曾经臣服天朝的藩邦今日虽然多有异心,但中朝之间文化上的血脉共同也总让我们感叹朝鲜人有“中华遗风”。如果寻根溯源来看,我们总会把一切聚焦到故事的开始,一场史诗性的迁...

两位汉朝使臣,一路艰辛到欧洲,最后死在伦敦

两位汉朝使臣,一路艰辛到欧洲,最后死在伦敦

历经二十余载奋斗,整个西域,终于在班超的守护下,一派和平、繁华景象,但班超心中,仍有一个心病。图:哈密天山班超像原来,班超听说在汉朝所知最远的安息、条支二国以西,渡过茫茫大海,还有一个与大汉文明相当的大秦国(即罗马帝国),那儿的人最喜欢中国丝绸,愿花大价钱购买,据说最高能与黄金等价,可惜此前中国商人...

宇喜多秀家:丰臣秀吉统治时代的五大老之一

宇喜多秀家:丰臣秀吉统治时代的五大老之一

生平履历宇喜多 秀家(うきた ひでいえ)7岁时因宇喜多家臣服于织田家而成为羽柴秀吉的养子,并被送到安土城作为宇喜多家的人质,受到信长的厚待。1581年,在他8岁的时候,生父宇喜多直家病逝。翌年,在织田信长的安排下,重回宇喜多家继承家督。元服时取羽柴秀吉的“秀”字命名为“秀家”。在本能寺之变前后,协助...

织田信澄:被杀父仇人所抚养

织田信澄:被杀父仇人所抚养

永禄七年(1564)元服时改津田姓,初名信重,后名津田信澄,津田是织田的一个旁系姓氏(就好象今川是足利的旁系一样)。其后在元龟二年成为浅井家降将矶野员昌的养子。织田信澄在成人后受到伯父织田信长起用,担任信长的侧近及部将活跃各式场合之中,不但于天正二年二月出席信长茶会并担当御通役之职,更是同年三月织田...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