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节日 仡佬族的敬雀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仡佬族传统节日:敬雀节
“敬雀节”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为仡佬族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仡佬族,老人特别保护鸟雀,不允许别人伤害它。“敬雀节”的传承极为严谨,这是使“敬雀节”能够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那么“敬雀节”到底对仡佬族有什么意义呢?
敬雀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现仅幸存于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下的尧上仡佬民族村寨。仡佬敬雀节也叫敬鹰节,古称禁脚节,活动时间是古历的二月初一。曾流行于今石阡县共18个乡镇中的11个仡佬族侗族乡的仡佬山寨,凡仡佬家庭都有在家过此节的习惯。
其中尧上仡佬村民每逢鸡年便以宗祠和露天场所,请上佛家、道家班子或戏班来祭祀娱神,开展敬雀节祭祀活动,邻乡邻寨带上自民编的表演节目来参加,参加人员涉及周边邻县和本县18乡镇的民间组织、艺术团体和亲友人群。
石阡仡佬敬雀节以十二生肖为准,每十二年(鸡年)为一大祭,其余年岁为小祭,其中小祭由各家各户举行,大祭以村寨或同姓家族为单位举行。
历史渊源
据史料载,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她先后由商周时期的“濮”人和战国时期的“僚”人发展而来。汉代时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唐初僚人中的部分发展为单一的民族,仡佬族。史料又载,早在秦嬴政的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石阡县境内。
在石阡境内的仡佬人中广泛传说,早在洪荒之年,洪水淹没西南大地,得一神鹰将漂浮于汪洋之上巨大葫芦里啼哭的男女婴儿救起,才有了仡佬族人的繁衍、生息。后因战乱,仡佬先民濒临灭绝,又幸得一妇女于古历二月初一将漂浮在石阡境内西部一河流上竹筒里的仡佬婴儿救起,才有了仡佬祖先竹王--夜郎王的诞生。
据尧上老人介绍,早在唐代,仡佬先民就于每年的古历二月初一对神鹰和祖先举行祭祀活动,以求神鹰和祖先的保佑,并表达对神鹰和祖先的纪念和崇拜。此活动世代相传,不仅在活动形式上发展为每逢鸡年举行大祭,其余年岁由各家各户祭祀。
而且在活动内容上从单一的祭祀典礼发展为将各种民间文化活动(毛龙、傩堂戏、木偶戏、薅草锣鼓等)溶为一体的盛大节日活动(以尧上邓氏家谱可上推15辈人的史料为据,尧上仡佬族人敬雀节的历史已超过300年)。同时仡佬族人把对神鹰的敬仰和崇拜演绎为对雀鸟等生灵的保护,以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进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敬雀节被列为“四旧”遭到禁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敬雀节又在部分仡佬民族村有过短暂的恢复,改革开放后,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漠,敬雀节活动逐步萎缩,现仅有坪山尧上仡佬村民小组少数老年人在活动。
节日内容
1、在小祭之年的二月初一前日,各家各户准备祭祀用的酒肉,豆腐等祭祀供品和馈赠品并邀请已嫁出的嬢嬢(姑姑)及其姑爷和女儿及女婿齐心准备。二月初一上午由家庭中的长者带领家人和亲戚面对神鹰和祖先烧香化纸以谟拜和许愿(其供品在祭祀结束后只能由长者食用)。
下午由长者带领家人到田间地头对大自然中的一切鸟神和生灵烧香化纸以谟拜和许愿,后用供品糍粑粘于树枝上供鸟神享用,以祁求鸟和生灵莫侵害庄稼,确保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2、每逢鸡年大祭,则以村寨或姓氏为单位,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即请来佛教或道教大师于上午对神鹰和祖先进行谟拜和许愿(其中尧上仡佬人在邓氏祠堂顶上神鹰和祖先牌位、摆上祭品由全寨老幼进行谟拜和许愿,其他无祠堂的仡佬村寨则在公共活动场上举行祭祀活动)。下午,由本寨男女和请来的民间艺人共同表演民间文艺和技艺。
3、节日活动结束时,主人对客人尤其是对小孩,每人赠送一粒红色鸡蛋或一个鸟类吉祥物,以示时时有神保佑、年年丰收有余。
4、平日里,仡佬人严格保护各类雀鸟,爱护生灵,对外来侵鸟者,坚决反对。
主要价值
1、是集民族意识和宗教崇拜为一体的原生态文化活动。
2、是研究古代仡佬族历史文化及其文化交流的又一例证。
3、其“依托自然、融入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4、其蕴涵的丰富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观念以及佛、道教宗教观念,是研究仡佬民间信仰和宗教心理的又一重要途径。
5、仡佬族敬雀节融独特的空间文化与民族文化于一身,不仅是独特的人类学个案,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比较研究价值。
历史传承
敬雀节活动的主办者是仡佬人,参与者不仅有仡佬族人,还有其它的汉、侗、苗、土家等民族的人们,敬雀节的传承属于自然传承谱系。师传严谨有其规定性,在家族中一辈传一辈,传承人必须履行完本届主持敬雀节所规定的权力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