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将领:祖大寿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祖大寿本名天寿,五十岁时改名大寿,明末清初名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明末崇祯年间,明朝军队跟清朝(后金)军队在辽东地域反复拉锯。
其中,涉及到的最关键人物,既不是被崇祯凌迟处死的袁崇焕,也不是后来献出山海关的吴三桂,而是长期镇守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族。
祖大寿凭借他镇守的锦州,以及祖家在辽东地区的庞大影响力,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
当明朝对关外局势焦头烂额之时,他反而成为过得比较滋润的一方诸侯。
祖家自从明朝宣德时期迁移到辽东之后,至明末,已经成为辽东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任何藩臣经略辽东,都离不开包括祖家在内的辽东望族的支持。
特别是后金崛起后,辽东的稳定对于明朝来说更加重要,熟知辽东形势,且能帮助维护辽东稳定的祖家,也被各路封疆大吏所看重。
因此,祖大寿从军后,陆续被熊廷弼、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等看重和提拔。
在不到八年时间里,至袁崇焕督师蓟、辽时,祖大寿已经从初从军时担任的游击将军,升至辽东前锋总兵,并获得了锦州的防御权。
锦州在明清之间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明朝守住锦州,就保住了辽西走廊,清朝要向明朝发起进攻,就只能绕道蒙古。
只要锦州在明朝手中,清朝即使能绕道进军关内,也只能打完就走,不能长期驻扎关内,锦州可以说是清朝觊觎明朝江山,以及明朝能抗住清朝打击的关键门户。
也因为锦州的重要性,祖大寿在明、清之间,成为了双方都要拉拢和安抚的重要人士,即使他对明朝听调不听宣,对清朝有过反叛行为。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率军进京勤王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下狱问罪。
当时,跟随袁崇焕来到关内的祖大寿闻听此事后,害怕受到牵连,马上带着部队逃出关,并拒绝了崇祯要他回军的诏书。
后来,还是关在狱中的袁崇焕给他写信,他才勉强回师关内,配合孙承宗赶走入寇的后金军队。
战事结束之后,祖大寿回到锦州,开始了对明朝听调不听宣的生涯,他不但不敢单独离开军营,还多次拒绝了崇祯皇帝要他入京的宣召。
而明朝因为投鼠忌器,担心祖大寿献出锦州给清朝,不得不捏着鼻子默认,敢对袁崇焕施以凌迟之刑的崇祯,也只能不断地给祖大寿升官,防止他倒向清朝。
特别是在明知祖大寿很有可能靠不住的情况下,明朝还不得不在财政已经崩溃的情况下,继续给他提供军饷、粮草、物资等等。
至于清朝(后金)的皇太极,更是对祖大寿极尽拉拢和收买。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复大凌河城,被得知消息的皇太极派兵包围在城中,坚守三个月后,城中粮绝。
祖大寿经过跟皇太极的谈判,决定献城投降,这次祖大寿的投降,后来在历史上颇多争议。
好的方面是,他在这次投降后,利用皇太极对他的信任,又跑回锦州,继续高举明朝的大旗,坏的方面是,他在这次投降过程中,悍然杀死了坚决不肯投降的何可纲(时任宁远总兵)。
投降后的祖大寿受到了皇太极的隆重欢迎,皇太极甚至为他宣誓,《清史稿祖大寿传》中记载:
上率诸贝勒誓曰:明朝总兵官祖大寿、副将刘天禄、张存仁、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等,今以大凌河城降。凡此将吏兵民罔或诛夷,将吏兵民亦罔或诈虞。有违此盟,天必谴之!
但祖大寿以帮助皇太极诈取锦州为由,回到锦州,然后马上关闭城门,背叛了皇太极。
之后,明朝辽东巡抚弹劾祖大寿献大凌河城投降,可崇祯并不敢激怒或捉拿祖大寿,反而给他加左都督衔,让他直领锦州的防御。
在我看来,这次祖大寿先叛明,再叛后金,前者是为了保命,后者是当时的祖大寿或许还不太看好后金。
毕竟,当时的后金还是个穷小子,祖大寿即使真带着家族投降,也落不了什么好处,除了名位之外,几乎一无所得。
而回到明朝,挟锦州的战略地位,却可以源源不断的从明朝收获军饷、粮食、物资,这些东西,是皇太极暂时给不了的。
在皇太极那边,祖大寿虽然叛逃,还带回去了一堆子、侄辈到锦州,却留下了一个儿子祖泽洪,一个侄子祖泽润,一个养子祖可法,还有一堆旧部,继续为皇太极效力。
这些留在皇太极身边的祖家人及其旧部,在后来清朝正式建立后,都成为被皇太极重用的高官,《清史稿祖大寿传》中记载:
又明年,改元崇德,行封赏,授泽润三等昂邦章京,泽洪、可法一等梅勒章京,予世袭敕书。设都察院、六部,满、汉、蒙古各置承政(相当于六部尚书)。汉承政皆授诸降将:可法、张存仁都察院,泽洪吏部,韩大勋户部,姜新礼部,泽润兵部,李云刑部,裴国珍工部。
皇太极成立清朝后,首任都察院和六部的汉官主官,全是祖大寿的子侄和旧部。
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皇太极寄望继续拉拢镇守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族外,或许也有祖大寿刻意开始两面下注的可能。
这些情况,相信明朝不至于耳聋眼瞎到什么都不知道,但也只能当做没看见,没办法,扼守辽西走廊门户的锦州太重要。
祖大寿的左右逢源,到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时的松山之战后,才算告终。
当时,先是洪承畴率领的明军大败,洪承畴逃到松山城,坚守半年后城破,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清朝,锦州成为外无援兵的孤城。
祖大寿不得已,在粮绝后,再次投降清朝,这次投降后,皇太极可不会再放虎归山了,没了锦州作为筹码的祖大寿,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为清朝效力。
不过,皇太极虽然还是善待祖大寿,还给予他正黄旗总兵的职位,可并没有真让他带兵。
且善待他的用意,主要是为了招揽松山之战兵败后,退守宁远的,祖大寿名义上的外甥吴三桂(祖大寿的妹妹是吴三桂之父吴襄的正妻,但吴三桂并非祖氏所出)。《清史稿祖大寿传》中记载:
大寿隶正黄旗,命仍为总兵,上遇之厚,赐赉优渥。(张)存仁上言:大寿悔盟负约,势穷来归。即欲生之,待以不杀足矣,勿宜复任使。降将顾用极且谓其反覆,虑蹈大凌河故辙。上方欲宠大寿讽明诸边将,使大寿书招明宁远总兵吴三桂,三桂,大寿甥也,答书不从。大寿因疏请发兵取中后所,收三桂家族。
至此,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十多年的祖大寿,正式成为清朝的臣子。
祖大寿本人在清朝入关期间,没有多少建树,但他的子侄辈,却都为清朝入关立下过汗马功劳,多人官至总兵、乃至一省总督之职,在清初,也算是功勋家族了。
到乾隆皇帝做《贰臣传》时,祖大寿和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等一起,光荣的进入其中,被编入甲卷,终究还是为世人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