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对、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首先司马懿无疑是三国时期更大的赢家,他完美的向我们演示了什么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凭借他一步步蚕食魏国,为自己的子孙开创的晋国奠定了完美的基础。司马懿从曹操时期开始为官,作为四朝元老,三位先主对他托孤,他原本可以成为和诸葛亮一样的人,却因为他的私欲,想取代大魏的江山,让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司马懿这个人物很复杂,他年轻时期全心全意辅佐大魏,也因为他让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取得魏国一寸土地,可以说他对魏国有着汗马功劳,可是晚年的他权力欲膨胀,不惜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成为了曹魏的实际掌权人,所以三国的历史离不开司马懿。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yuà;n](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曹氏又是阉宦之后,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起初,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司马懿认为:叛贼以严苛的法令约束部下,所以被部下遗弃。应该以宽和待他们,那就会自然安乐。
曹叡又问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司马懿回答说:吴国认为我们北兵不习惯水战,所以才敢散居东关。只要攻打敌军,一定要扼住敌军的咽喉而撞击他们的心脏,而夏口、东关就是吴军的心喉。如果在陆上以军攻打皖城,因孙权的兵马东下,派水师攻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一定能大破吴军。曹叡对他的看法深以为然,再次命司马懿屯兵宛城备战。八月,大司马曹休不依计划,迳下皖城深入敌境接应诈降的吴将周鲂,在石亭被陆逊伏击,大败,曹休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