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是谁 清末年著名将领董福祥生平简介
董福祥,字星五,清末著名的将领。董福祥生平可以用几次字来概括:率众反清、新疆平乱、护驾出逃、退隐西北。年轻时便有一身侠肝义胆,喜欢好练武不喜功名,结交绿林好汉。后来董福祥组织民众起义,而后投降清廷,最后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甚至付出了性命,那么,知道董福祥是谁吗?一起来看清朝末年著名的将领董福祥生平简介。
董福祥是谁?
董福祥(1840年1月8日-1908年2月9日),字星五,甘肃环县(当时属宁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将领,官至太子少保、甘肃提督、随扈大臣,赐号阿尔杭阿巴图鲁。1864年,组织汉民民团反清,后在陕北被左宗棠部刘松山击败,投降清军,所部改编为董字三营,先后从刘松山、刘锦棠剿灭陕西、甘肃、西宁(今属青海)等处 *** 起义,升为提督。1875年,又随刘锦棠进兵新疆。
以收复乌鲁木齐等地及平定南疆阿古柏骚乱有功,得左宗棠赏识。1890年,擢喀什噶尔提督。1895年,率部至甘肃消灭 *** 起义。后调甘肃提督。1897年,奉调防卫京师,所部编为荣禄所辖武卫后军。1900年,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清廷采取招抚策略。董福祥部士兵纷纷加入义和团,杀死日本驻华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并参与围攻东交民巷使馆。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董福祥率军护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逃。清 *** 与八国联军议和过程中,外国侵略者要求处死董福祥,清廷不允,旋被解职,禁锢家中。1908年病死于甘肃金积堡。
清末著名将领董福祥生平简介
董福祥出身于西北黄土高原穷乡僻壤的固原毛居井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董世猷是当地哥老会会首,福祥从小没有很好读书,而常出没于帮会、赌场,并谈兵习武,广交江湖侠义之士。
董福祥组织起义军反抗请廷
同治初,西北 *** 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清斗争以后,董福祥利用父亲的社会关系,乘机自立山堂,发展哥弟,收集逃亡,组织汉民民团,以保卫桑梓为已任,对抗官军,支援 *** 军的斗争。同治三年(1864年)5月以后,陇东地区各股民团推举董福祥为团总,李双良、杜乃子为副,拥众数万人马,以安化(今甘肃庆阳)一带作为根据地。
他提出反清抗暴,保卫家乡,有饭同吃,有难同受,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口号,与 *** 军达成协议,互相配合,共同与清军作战,成为陕甘交界地区一支势力强大的汉族反清武装集团。五年(1866年)10月,当张宗禹率领西捻军打进陕西以后,董军又与捻军联合作战,把大本营迁至靖边县镇靖堡,反清烈火燃遍陕北,队伍扩大到20万之众。
董福祥投降清廷 讨伐 *** 起义军
后来,董福祥部降清,不仅为湘军扫清了进攻宁灵的通道,而且使马化龙领导的 *** 抗清军失去了一支强有力的盟军,更为严重的是,骁勇善战,熟习地情的董字三营,反过来却成了对付 *** 军的强劲敌手。8月,刘松山以董字三营为向导和先锋部队,开始征讨宁夏的战役。
先在灵州外围与陕西回军的战斗中,董部打仗十分卖力,并在进攻吴忠堡的战斗中,他与张俊都带伤坚持不下火线。这时,董军并未引起左宗棠的重视。而刘松山通过实际考察,已看到了董福祥的忠勇可靠,所以在后来攻打吴忠堡一带的战斗中,往往一改让董部担任策应、跟应为担当正面主攻的任务。
九年(1870年)2月14日,刘松山不听董的劝告,亲自前往招抚训话时,被暗枪击中要害,在弥留之际,他招董入帐说:悔不听尔之言,致贼中要害。吾死矣,三湘子弟随吾深入不毛,犹子锦棠于军事,尚有经验,可辅则辅之,不然,尔自为之。董也流泪说:不敢有二心。刘松山死后,侄儿刘锦棠接统湘军,他尊老帅之言,更是遇事必向董福祥问计,甚至在私相见时,必以父执之礼尊之。
董福祥也誓为知已而死,成为陕甘回军的一大克星和死敌。12月,马化龙领导的金积堡 *** 反清斗争最终失败了,董福祥由五品军功超授都司、赏戴花翎、加副将衔。张、李都有升赏,董字三营成为清军的主力部队。
八国联军侵华 董福祥领命反抗
光绪二年(1875),为了斩断英、俄帝国主义势力和阿古柏侵略者伸向新疆的魔爪,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指挥大军西征。刘锦棠统领老湘军马步二十四营为西征大军主力,董字三营充当老湘军的先锋部队。此时董福祥和张俊、李双良都已被提升为副将,他们各率所部,行进在西征大军的最前列。新疆北路光复后,董福祥赏记名总兵,并授阿尔杭阿巴图鲁名号。副统领张俊,亦赏记名总兵和正二品封典。因左宗棠奏请,又加董福祥提督衔,并赏穿黄马褂。
二十年(1894),清廷为慈禧太后大办六旬庆典,光绪皇帝颁谕旨,钦点各省文武大员41人进京,作为全国军地的代表参加贺寿大典活动,董福祥赫然荣列其中。在京时,董被赏加尚书衔,命他回甘肃省招幕旧部马步十八大营,移驻通州(今北京通县),担任京津防务。
就在这期间,甘肃爆发了河湟事变,西北 *** 大有再燃反清烈火之势。由于中日甲午战争大局尚未全部了结,大量东调陕甘兵仍留驻内地,甘肃防务十分空虚,陕甘总督杨昌浚电奏朝廷:请饬董福祥率全部星夜回甘。清廷任命董以喀什噶尔提督身份督办甘肃军务。
为了稳定陕甘局势,清廷改任董福祥为甘肃提督,由张俊接任新疆喀什噶尔提督。第二年3月,董福祥又用两月时间,再次平定了青海,震撼西北的河湟事变,全部告平。因此,清廷加封他太子少保衔,并赏赐骑都尉世职。董福祥终于爬进了清朝统集团更高核心圈子的边缘,逐渐成为两宫信赖而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和柱石。
董福祥成为镇压戊戌变法的帮凶
二十四年(1898),清廷再次调董福祥甘军移防近畿,成为镇压戊戌维新运动的帮凶之一。戊戌政变之后,西太后复出训政,由太后心腹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领导组建武卫新军,用以支掌清王朝将倾的大厦。
公元1900,在中国处于被列国瓜分、民族危亡的关头,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革命运动。这位不懂政治的一介武夫,只知看老佛爷的眼色办法,曾与义和团相配合,在廊房共同阻击西摩尔带领的八国联军,此战为庚子之役之一恶战。
但是,最后,八国联军终于打败了中国的军队,于8月13日攻至北京城下。在这种非常时刻,京城内外神机、虎神和各地勤王之师约六七万人,皆已散灭无踪,唯董福祥率甘军和部分义和团舍命与外国侵略军顽强血战。在北京失陷前的一分钟,董福祥的甘军还在东直门、朝阳门一带与联军肉搏,直到京城完全失守后,甘军才从彰义门撤出北京。
接着董福祥充当随扈大臣,率领甘军并节制满、汉各军,保护光绪皇帝和兹禧太后西狩直至西安。两宫于10月26日抵达西安,此时陪都防守和行宫的禁卫任务完全由董福祥的甘军负责。与此同时,庆亲王奕匡和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同为全权大臣,正在北京和侵略军进行议和谈判,而董福祥则成为中外争论的交点人物和谈判中最棘手的问题:德国带头照会各国,主张先惩凶,后议和。洋人们认为董福祥最为首要,并被视为祸首,必须严加惩办。清廷没有办法,将董革职。二十九年(1903),董福祥归养于灵州金积堡董府。
张俊先他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病逝,谥壮勤。光绪三十四正月初九,董福祥病逝于金积堡府邸,享年七十岁。清廷对这位威震中外的一品大员,并未将其事迹宣付国史馆,也未按清律规格厚葬这位勋臣。9月,归葬于固原州南乡十里墩官山。
同年,乡人为其建立董少保故里碑,立于南乡官道供路人景仰。李双良闲散安度晚年,直至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终老于家中,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