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哪个朝代的人?揭秘岳飞惊人的身世之谜
岳飞是哪个朝代的人?对于岳飞这个人物,总是会让人联想到千古罪人秦桧。说,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但是历史证据是什么?我们就真的以为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吗?层层迷雾被时间覆盖,我们很难分清楚事实。而岳飞是南宋的将领,这个是事实的。
然后诬陷岳飞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监狱里。当时另一个元帅韩世忠曾经去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据说秦桧回答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也就是也许有,可能有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什么证据。韩世忠听了以后当然不服,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的确,仅凭这三个字就将一员大将,包括他的养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并杀害,不免让人起疑。于是,关于岳飞的死因就众说纷纭起来。
最荒诞的是前世冤仇说。清代康熙、雍正年间,钱彩、金丰在各种岳传的基础上加工增订成八十回的小说《说岳全传》,说岳飞前世为佛顶大鹏,秦桧为虬龙,秦桧妻王氏为女土蝠,万俟卨为团鱼精。因大鹏啄死了女土蝠和团鱼精,啄瞎了虬龙左眼,遂结下前世冤仇。
大鹏转世投胎岳家,亂龙要报一啄之仇,发黄河大水淹没河南汤阴县岳家庄,幸得陈抟老祖相救,岳飞和母亲在花缸内没有淹死。虬龙发水违反天条被斩,转世为秦桧。秦桧被金兀术收买,成为内奸,杀岳飞父子于风波亭内。
最石破天惊的是岳飞身世说
有人提出,岳飞不是别人,而是宋徽宗的儿子、宋高宗的哥哥!说岳飞的母亲姚氏是宋徽宗时的宫女,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怀上了皇帝的孩子。宋徽宗 *** 之后给姚氏留下了一块写着精忠报国的玉佩。正好那年年底要放一批宫女出宫。为了躲避妃子的迫害,姚氏用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买通了太监,混在那些宫女里面,出了皇城。姚氏把岳飞带大,给他取名叫飞。
飞者,非也,就是说他本来不姓岳。岳飞背上那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是姚氏把那块玉佩烧红了烙下的,为的是以后能让皇帝认出他的儿子来。岳飞既然是龙种,那么就有与赵构争夺帝位的可能性,赵构知道真相后自然非杀了他不可。
最接近事实的是赵构主谋说。
问题还是从莫须有三字起。秦桧要置岳飞于死地,为什么不编造点理由出来呢?秦桧状元出身,满肚子学问,替岳飞弄几条罪在不赦的理由想来不是难事,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什么偏偏要说出个莫须有的千古笑话来?莫须有三个字连韩世忠这样的武夫都骗不过去,怎么能取信于天下?由此可以推想,杀岳飞恐怕不是秦桧的主意,他说莫须有,就是我也不清楚,言下之意就是不是我要杀他。
那么,不是秦桧,又是谁要杀岳飞呢?很显然,非宋高宗赵构莫属。从事理上来说也是如此:秦桧再怎么样,毕竟是大宋朝的臣子,哪有想杀谁就杀谁的道理?何况他要杀的人非同小可,没有皇帝的授意如何行得通?
赵构要杀岳飞,原因有三:
一是岳飞提出的口号让赵构不快。岳飞的口号非常响亮,叫直捣黄龙,迎回二圣。黄龙府是金军首府所在,岳飞要一直打到黄龙府,把那被俘的徽钦二宗迎接回来。这对百姓来说,当然是扬眉吐气的事,但对宋高宗赵构,却很有点儿尴尬了。这二圣,一个是他老爸,一个是他老哥,无论哪个回来,这皇帝之位都没有他的份了,更何况两个一起回来?
有人说,这不对啊,杀岳飞的时候是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徽宗赵佶都死了好几年了(赵佶死于1135年)。可是,宋钦宗还在,尽管赵桓一再托人给赵构捎信,说只要把我弄回去,绝不和你争天下,可这不正提醒赵构,赵桓是可以和他争天下的吗?历朝历代,为了争穿那一身龙袍,父子、兄弟兵戎相见的触目皆是,你叫赵构怎么能让岳飞迎虎归山?
二是岳飞请立太子让高宗不满。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听说金人想在汴京立钦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请立太子以安定人心。这就触犯了皇家更大的忌讳。皇权继承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导致皇家骨肉相残的比比皆是,为此形成臣僚或飞黄腾达或家破人亡的故事也史不绝书。
人们历来特别容易把这个问题和那些手握重权、重兵的文臣武将的政治野心联系起来。岳飞却在后来的一封密奏中,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件事确实是岳飞的心病。当时,金人扣住宋徽宗、宋钦宗不放,有着重要的政治原因。赵构称帝后,金人就曾考虑将宋徽宗放回去,以削弱赵构的影响。
后来一直存在着一种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宋钦宗嫡系的傀儡皇帝,这位傀儡皇帝具有赵宋帝国先天的正统地位,将使南宋政权相当难堪、被动。当时,部分地为了对抗这种可能,赵构从太祖赵匡胤一系挑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赵构的儿子因为宫女踢翻铜鼎受惊而死,他自己又因为在战争中受到惊吓而丧失了生殖能力),但没确定究竟由哪位继承皇位。岳飞的提议,从抗金的现实出发是好意,但这种好意是否能被皇帝接受,却大成疑问。
第三就是赵构一心议和,金兀术又有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的话,这样就迫使赵构下了杀害岳飞的决心。
在中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迫害忠良的事,那罪大都记在一两个奸臣头上。其实奸臣固然可恶,可没有皇帝默许和怂恿,哪个奸臣能成气候?所以来揭秘吧认为,该跪在岳坟前请罪的,是宋高宗赵构,该让我们反思的,是我们解读历史时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