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中宝玉给黛玉取的表字是什么?为何叫颦颦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05-29)220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红楼梦》中,宝黛初见。宝玉问黛玉有无表字,黛玉答无。宝玉便送给黛玉一个表字“颦颦”。他为什么给黛玉取表字呢?

古代人有名字,还有字,平时称呼的时候不称名字,称呼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注云:“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红楼梦中宝玉给黛玉取的表字是什么?为何叫颦颦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成年之后,由长辈原来所起的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的“名”就不便在公共场合呼来喊去,必须要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男子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冠礼时,要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古人“名”与“字”颇有讲究。名和字,必须有关联,不能乱取字。其关联多种多样。名和字意思有相近、相同,相左、相反,或者名和字意思相互补充……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之意,“退之”则是约束使其“勿胜过”。名与字的含义相反,互相对立,各从反面作解,这就是“反意相对”。韩愈,韩退之,名与字结合的意思是中庸、平和。

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故能够“居易”。他的“名”与“字”含义由此及彼,二者意蕴递进,生发出“更进一步”的内涵,这是“相关联想”。

《红楼梦》中,“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起”。还有的文本说,薛蟠,字文龙。蟠,是蟠龙之意。无论是“文起”,还是“文龙”,都是对蟠做进一步的解释,之一个解释是蟠龙起飞,一个解读蟠是龙。

宝玉给黛玉起字的时候说,“《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因此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颦颦就是对“黛玉”做进一步的阐述。

宝玉给黛玉起的字,被认可了吗?

按理来说,一个小孩子给另一个小孩子起表字,也算是胡闹,没人会当真。但是宝玉给黛玉起的颦字却被人认可了。

贾母,探春等人都叫过黛玉颦儿。

第75回,贾母吃完饭,便说:“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

第49回,探春道:“这会子大嫂子宝姐姐心里自然没有诗兴的,况且湘云没来,颦儿刚好了,人人不合……”

黛玉自己也承认了这个颦字。她和宝钗撒娇的时候说过“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

其中叫“颦儿”最多的人是薛宝钗。

那么薛宝钗为何总叫黛玉颦儿呢?

红楼梦中宝玉给黛玉取的表字是什么?为何叫颦颦

之一、宝钗表示尊重、郑重其事的时候,叫颦儿。

平辈人不能称呼对方的名字,要称呼字表示尊重。宝钗叫黛玉字,是为了表示对黛玉的尊重。

有时候表示郑重其事,很严肃的时候,宝钗也叫黛玉颦儿。例如,宝钗听到黛玉在酒宴上说了两句禁书上的句子,就要教训黛玉一番。

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

这里的颦儿就是非常严肃地叫着。

第二、表示亲热时,叫颦儿。

薛宝钗这个人看似罕言寡语,实则八面玲珑,跟谁都自来熟。她叫黛玉颦儿是为了表示和黛玉的感情深厚,表示亲热。让贾母知道她喜欢黛玉,疼爱黛玉。

刘姥姥走后,黛玉讽刺刘姥姥是母蝗虫。宝钗就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宝钗夸奖黛玉的笑话好。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和黛玉关系好。

第三、宝钗对黛玉无可奈何时,叫颦儿。

宝钗和宝玉比通灵后,黛玉来了。黛玉说话一通含沙射影。宝钗无言以对,只好假装不懂。

吃饭的时候,黛玉挤兑李嬷嬷。宝钗认为黛玉意有所指,但是她不能和黛玉闹翻。无奈之下,宝钗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第四、宝钗嫁祸黛玉时,叫颦儿。

宝钗在滴翠亭偷听,发现无法隐藏。【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这是告诉小红我在和黛玉玩呢!我正在追赶黛玉!表示自己和黛玉的亲昵。

第五、表示自己不在乎宝玉,大度,不嫉妒黛玉,才叫颦儿。

红楼梦中宝玉给黛玉取的表字是什么?为何叫颦颦

王熙凤开宝黛的玩笑。

凤姐笑道:“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儿还玷辱了谁呢?”

黛玉抬身就走,宝钗便说:“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走了倒没意思。”说着便站起来拉住,

凤姐明知薛家惦记着金玉良缘,却还说宝玉配得上黛玉这样的话。宝钗听到耳朵里,那就是,薛家的门第和根基配不上宝玉啊!

如何换做一般人,一定是没脸待下去了。可是宝钗却非常淡定。黛玉都不好意思要走了。宝钗却拉住黛玉,并且叫了一句【颦儿】。宝钗这是在告诉大家:我宝钗心底无私天地宽!不在乎宝玉和谁结婚。我不嫉妒林黛玉!

第六、颦儿这个字不吉祥。

起名字都起吉祥的名字。颦这个字不吉祥。颦指皱着眉头,形容忧愁、忧伤。“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年年衣袖年年泪,总为今朝意。轻颦双黛螺。”

黛玉的这个“颦颦”就代表着她一生不得开心颜。最后忧郁而终,泪尽而亡。宝钗总叫黛玉为颦儿,也是给黛玉添晦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5/443965.html

“红楼梦中宝玉给黛玉取的表字是什么?为何叫颦颦” 的相关文章

房融:唐朝时期宰相,爱好佛法,参与翻译《楞严经》

房融:唐朝时期宰相,爱好佛法,参与翻译《楞严经》

房融(?~705年),字号不详,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市)人,唐朝时期大臣,宰相房琯父亲。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博识多闻,进士及第。武周时期,亲附宠臣张易之兄弟,累迁正谏大夫、同平章事。神龙初年,追究坐罪流放岭南钦州,病死于高州。平生爱好佛法,参与翻译《楞严经》...

宗楚客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宗楚客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宗楚客(?—710年...

李峤是什么人?《长宁公主东庄侍宴》是在何种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李峤是什么人?《长宁公主东庄侍宴》是在何种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这些文化宝藏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太优秀的作品,比如李峤的《长宁公主东庄侍宴》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首全诗都在溜须拍马,就像是记流水账般的作品。《长宁公主东庄侍宴》李峤别业临青甸,鸣銮降紫霄。长筵鹓鹭集,仙管...

贺知章为什么被称为唐代诗人中的狂人?他有哪些事迹?

贺知章为什么被称为唐代诗人中的狂人?他有哪些事迹?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唐代官员、诗人,他的诗文以绝句见长,他的一生顺分顺水,高官长寿,文学水平也丝毫不差。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贺知章的故事吧。唐代,一个文化鼎盛的时代,那个时代,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一时涌现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诗人,诞生了约5万首诗歌。因此...

《赠汪伦》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李白与汪伦关系如何

《赠汪伦》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李白与汪伦关系如何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赠汪伦》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意思是:李白将要乘船远行离去,忽然听到传来的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有千尺,...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张飞为何敢多次挑战?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张飞为何敢多次挑战?

要说三国谁是第一猛将,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吕布。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关羽、马超、赵云等也很厉害,若以单挑而论,书中除了吕布外,几乎没几个人能轻易的打败他们。张飞的武艺在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表现,比如他曾匹马单身独矛吓退曹军和吓死曹将...

卢照邻所作的《咏史》,表现了对当时社会不良政治风气的揭露与批评

卢照邻所作的《咏史》,表现了对当时社会不良政治风气的揭露与批评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唐朝时期诗人、官员,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工诗歌骈文,诗以歌行体为最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卢照邻一生都无法施展自己的志向,早年还被人陷害,不幸入狱。其《释疾文》中说:“先朝好吏,予方学于孔墨;今上好法,予晚受于老庄。...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及注释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