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黛玉进贾府之后,对赵姨娘的态度有何转变?
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自《红楼梦》问世百年来,关于林黛玉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有说其才貌双全才华横溢的,也有说她尖酸刻薄爱耍小性子的,这些话均有道理,但均是站在一个静止的角度来看黛玉,此为分析黛玉之更大缺陷。
何为静止观点?且看林黛玉从进入贾府,到最后病逝,在贾府内住了有十年左右光阴,她的性情是会发生变化的,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林黛玉从初入贾府的牙尖舌利,爱刻薄人,到后来的成熟懂事,精通人情世故,由此完成了她的性情进化,只有这样分析林黛玉这个角色,才能登泰山而小天下,对黛玉才能有相对客观的评价,只取其中一截,添油加醋,欲盖弥彰,明明是断章取义,却故作以小见大之态,堪称红楼分析之败类。
我们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验证林黛玉的成长,以赵姨娘为例,林黛玉初入贾府之时,对赵姨娘态度很坏,用“爱答不理”四字来形容尤其贴切,这一点在第25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进来瞧宝玉。李宫裁、宝钗、宝玉等都让她两个,独凤姐儿只和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她。——第二十五回
曹公此处故作狡猾之笔,赵姨娘、周姨娘一同前来,众人纷纷让座,唯独王熙凤和林黛玉站在一旁无动于衷,对两位姨娘视若无睹。曹公似乎将重点放在王熙凤身上,写“独凤姐儿只和黛玉说笑”,似乎问题出在王熙凤身上,与黛玉无关。其实乃是隐晦之笔,点出林黛玉与王熙凤乃同类人,爱憎分明,对赵姨娘之辈根本喜欢不起来,既然不喜欢,那我就不理你,小小一事,就将林黛玉初入贾府之时的锋芒毕露显现在读者面前。
可到了第52回,我们明显发现林黛玉对待赵姨娘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些了?”黛玉便知她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座:“难为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又忙命倒茶,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第五十二回
两回相对比,就能看出期间的区别,前期林黛玉见了赵姨娘根本不搭理,可是后期年龄稍长,虽然心中对赵姨娘这类人仍然不喜欢,但却不会表现出来,而是以礼相待,此时的林黛玉已经懂得了“人情世故”四个字的含义。
细读文本,就会发现,《红楼梦》中林黛玉性情进化的情节着实不少,她前期尖酸刻薄,见谁怼谁,连王夫人的得意下人周瑞家的、贾宝玉的奶娘李嬷嬷也被她怼过,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情的成熟,林黛玉逐渐变成一个不再那么“尖锐”的人,她学会了跟这个世界相处,而导致林黛玉性情有如此变化的关键人物,就是薛宝钗!
林黛玉虽然身处贾府,但是却很少受到长辈的“关爱”此处的关爱并非指物质层面,而是心理上的关心教育。纵然黛玉深得贾母喜欢,衣食住行,样样精心,但林黛玉的内心一直是孤独的,试想她六岁(估数,红楼中的年龄各个版本均不一致)就从姑苏出发来到金陵生活,这让她缺乏父母式的教育,说的通俗易懂些——从来没有长辈教诲过林黛玉,这让黛玉的心灵缺了一角。
这一角,即便是对林黛玉近乎溺爱的贾母也从未给予过。这一点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曾向薛宝钗抱怨过:
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得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第四十五回
林黛玉何来此叹?各位看官请细品。
薛宝钗的出现完美弥补了林黛玉内心的这一份缺失,刘姥姥来大观园的宴会上众人玩牙牌令,林黛玉误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乃是《牡丹亭》之句,而这些书在当时属于“不正经”,众人都没有察觉,唯独宝钗注意到了。宴会结束之后,薛宝钗就开玩笑式地要“审问”林黛玉,引出两人之间的亲密交谈。
在这场谈话中,宝钗苦口婆心劝说黛玉“少看杂书,容易移性情”、“男人读书不明理,还不如不读书的好”,这些话深深触动了林黛玉。毫无疑问,薛宝钗对林黛玉的规劝具有“父母教育孩子”式的意味,这种欲得又不可得的感受,林黛玉恐怕向往已久了,因此她听完宝钗的话,并没有觉得厌烦,反而心中大大地感激宝钗。
笔者初读红楼之后,看到此处,总以为以林黛玉的小性子,必定跟宝钗翻脸,甚至会像贾宝玉那样,不愿意听宝钗之规劝,怎料林黛玉却是个外表尖酸刻薄,内里宽宏大量,听得进他人意见之奇女子,了解到这一层,方知此前对林黛玉的误会太深了。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关系开始缓和,最后“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成为铁打的闺蜜,两人去怡红院甚至同饮一杯茶也丝毫不忌讳,可见两人关系之好。林黛玉敬爱薛宝钗,认同其价值观;宝钗也欣赏黛玉,尤其是对黛玉“春秋笔法”的幽默大加赞赏,一旦双方能互相欣赏,这份友情就会变得异常坚固。
此处说个题外话,以此观之,薛宝钗和史湘云的友谊则不及黛钗之友谊,这是因为宝钗对史湘云仅仅是姐姐式的关爱,史湘云对薛宝钗也是妹妹式的崇拜,虽然也是情意,但相比黛钗两人知己式的友谊,显然后者更加深厚一些。
但看今天,多少阴谋论认为宝钗谋宝二奶奶的文章,坑害林黛玉,甚至在林黛玉的燕窝中下毒,每每看到此类文章,总忍不住发笑,曹公若听到这些推论,不知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