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钗在自己的生日宴上为何要点《寄生草》这首曲子?
红楼梦中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妻子,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众所周知,贾母为宝钗举办生日宴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用来举杯送客的。宝钗冰雪聪明,自然也看出了贾母的意图。但是,宝钗却并不想走,所以,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借用一曲《寄生草》来为自己求情“卖惨”。
当时的宝钗显得很“入戏”,代入感颇强,甚至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比喻成“寄人篱下、无处安家”的鲁智深。借题发挥影射贾母无情——竟然忍心把一个“落难之人”拒之门外。
然而,宝玉却不懂宝钗的用意,居然还当场拍手叫绝,夸赞宝钗“博古通今,无所不知。”
宝玉对《寄生草》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不是别的,而是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更主要的是:那句话——是从一个貌若牡丹、口吐芬芳的妙龄少女嘴里说出来的。
就凭这一点,宝玉就瞬间沦陷了,满眼都是桃色小红心,血脉也随之喷张起来。至于那段台词什么来历、什么背景,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隐情,都不重要了。
1:腹黑女子心机深,强把自我比古人,指鹿为马不知耻,颠倒黑白乱乾坤
由于“赤条条”三个字,是从宝姐姐那张曾服用过“冷香丸”的嘴巴里说出来的,更加显得意味深长、回味无穷。再配合宝姐姐的“脸若银盆,眼似水杏,脖颈如雪”,由此及彼深 *** 想——画面感好强啊!
大家不要以为宝玉的思想没那么下流龌龊,他但凡能结合“全剧”来审视那段台词,也不至于亢奋成那样。
放下宝玉不提,咱们重点来剖析一下宝钗的意图,这样生硬“碰瓷鲁智深”、并把自己比喻成“无处容身”的鲁智深合适吗、贴切吗?还是先来回顾一下原文吧,看宝钗是在什么场合下给宝玉说戏的,又说了些什么话?原文如下:
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镪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妙,你何曾知道。”
宝玉见说的得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罢,拍手叫绝,连连称赞宝钗博古通今无所不知。此刻的宝玉真的如同“二百五”,什么也不了解、什么也不知道就在那里乱吹捧。
也难怪黛玉嗔他“装疯”了,这算好听的,翻译成现在话就是:“你个傻瓜,发什么神经?听到什么了就在那里疯狂点赞?”其实,也别说黛玉要恼了,就连我这个局外人看到这一段时,都忍不住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宝玉只知道作为宝钗的粉丝叫好不迭,却并不知道这段辞藻到底“好在哪里”,宝钗单单挑出这一段来给他讲又是何意。类似这样的辞藻也就只有宝钗能讲得出,换做史湘云和林黛玉,是断断羞于启齿的。无论那句“赤条条”作何解释,都是十分“辣耳朵”的。
再说了,哪有根据一段台词就盲目对一出戏下结论的?要通盘考虑这首辞藻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衍生的。只有纵观全局,才能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
宝玉首先要了解的是:这出戏讲的是《水浒传》中鲁智深的遭遇。鲁智深见义勇为,反而成了被官府通缉的“杀人犯”,四处躲藏无处安身。后来,被救者建议他落发出家,躲到寺庙里去,这样就可以暂时逃避法网了。
然而,鲁智深生来豪爽、秉性难移,在五台山文殊院剃度出家后,依然不知收敛锋芒。曾两度喝酒破戒、醉打山门甚至还打伤禅客。本来就有前科案底,如今又不能洗心革面痛改前非,还如此张扬惹祸,寺庙的主持怎能不恼?索性不再收留他,劝他移驾别处安身。因此,鲁智深不得不前往东京大相国寺,投奔智清禅师。
再说得具体一点,鲁智深是看到镇关西欺负金家父女,一怒之下才失手把镇关西打死的。尽管属于过失杀人又事出有因,但毕竟是杀了人,若要等着官府来定罪,至少也得判个十来年吧?鲁智深不愿坐牢或被发配,只能跑路了。
他的“出家”,纯粹是逃避罪责,与“悟性”无关,更不存在什么“禅机”,因此,宝玉硬从这段辞藻里悟出了“禅机”,还真是挺搞笑的,连鲁智深自己都没想这么多。还有,鲁智深并不是真的“出家”,也不禅悟不了,他的外号叫“花和尚”,不戒酒肉,倘若条件允许,即便娶个老婆也无所谓。
所以说,若从正面的字义上来看,我始终不明白宝钗为何要挑出这几句话来讲给宝玉听,分明啥也不是啊!而宝玉竟然还“悟了”,也不知道悟的啥?这里鲁智深的唱词不存在禅机,而是感叹世事无常、人情凉薄。
若说有助于宝玉灵魂层次的提升与净化,目前还不适用,此阶段他心里的“温香软玉一大堆”,怎么可能无牵挂呢?当前他对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理解就是“玉体横陈 *** ”,而并非“世间万物皆为空”。
当然,他硬要借着“禅机”做遮羞布来意淫宝钗,也无可厚非,因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宝玉能这样理解一点也不奇怪,我就好奇这位自诩“贤良淑德、恪守妇道”的薛宝钗是怎么想的?
她为何单独挑出这么一段“辣耳朵”的话来解释给宝玉听?还把自己比喻成遭人驱逐、无处安身的鲁智深,不觉得脸红吗?自己配跟人家鲁智深比吗?你们的出发点和现实处境一样吗?
2:行侠仗义鲁智深,自身不幸为救人,天下虽大无处去,一往无前善做根
从源头上说,鲁智深之所以落得个无处安身的下场,起因就是为了“救人”。那金家父女被郑屠夫欺负得没法活了,他总不能冷眼旁观,见死不救吧?即便他的理智允许,他那一腔正义的热血也不允许啊。
他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善良的本性和本能。尽管最终让自己成为逃亡之徒,却也无怨无悔。说白了,人家鲁智深是见义勇为的英雄。落得无家可归也是源于救别人。
而反观薛家是什么情况呢?薛蟠的行为与“镇关西”有啥区别?仗势欺人,打死冯源,霸占香菱,他是罪无可赦的“真正的杀人犯”。他们“搬家避祸”纯粹是自找的。根本算不得什么“遭遇”,而是造孽!
退一步说,即便是来京城“避祸”的,也并非除了贾家无处可去。他们明明在京城有自己的房子,还有一个舅舅家呢,安身的选项可不止一个。所以说,哪有像鲁智深那么惨啊?宝钗居然还恬不知耻的把“末路英雄”鲁智深比喻成“欺男霸女”的薛家,合适吗?
鲁智深无处安身、处境艰难,是事实现状,而薛家自喻“处境艰难,无处容身”,是无病 *** 、心怀不轨。倘若他们不是一进门就宣扬“金玉良缘”,他们的话或许还有几分可信,一进门就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图谋人家的孙子,还怨人家贾母“举杯送客”?
最可恶的是,宝钗明知道宝玉有些“难以启齿的癖好”,如:最喜欢与女孩子厮混、吃人家嘴上的胭脂、抚摸人家的大白脖子等等。她还投其所好,专门挑这种最容易引发宝玉联想,并“血脉喷张”的敏感词来 *** 他。这不是居心叵测吗?
以宝玉的年纪和自身经历,怎么可能对鲁智深的遭遇感同身受?所以说,宝钗讲这段台词的用心真是令人费解。她的目的似乎不是让宝玉如何理解这些台词,而是想让宝玉记住给他讲解这段台词的人!
事实如她所愿,没隔两天,宝玉就把她的话完美引用上了:“你们是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由此可见,到底还是这句“赤条条物牵挂”走心啊,以至于令他魂牵梦绕、念念不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