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玉最后出家是因为宝钗?真相是什么?
宝玉出家为名著《红楼梦》中的情节之一。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红楼梦》也曾名《情僧录》,也就是说,富贵公子贾宝玉最终的结局是悬崖撒手,遁入空门,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关于贾宝玉为何会出家?他出家的萌芽思想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读者则未曾明了,今日我们不妨站在贾宝玉最初被点化的源头开始说起——那就是第22回薛宝钗的一句话!
《红楼梦》第22回,正值薛宝钗将笄之年的生日,因为这个生日比较特殊(15岁生日),加上贾母想对客人表示礼数,于是就拿出几十两银子,请了一出小戏班子,给薛宝钗办了个生日party,而贾宝玉的顿悟之源,就在此回。
彼时薛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贾宝玉觉得这个戏不好,宝钗便在一旁告诉贾宝玉,这出戏词藻中有一枝《寄生草》,文词精美,写得极妙,贾宝玉本就是个喜欢文辞之人,听宝钗说的这么好,就让她背诵下这出《寄生草》的内容,于是就出现了以下场景:
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进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去,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之不已。——第22回
其他句子都还好,唯独这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可谓是击中了贾宝玉的痛点,贾宝玉顿悟之萌芽,便由此开始。
贾宝玉为何喜欢这句话,因为宝玉透过这句话发现了一个真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孤独的,赤条条生下来,最终又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贾宝玉对这句话深以为然,反复品味,是因为贾宝玉本身就具有顿悟的潜力,他重精神,轻物质,有超越大部分普通人的敏锐眼力,能透过重重物欲看穿这个世间的真相,所以一经“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的点拨,立刻心有所悟。
曹公趁热打铁,并没有让贾宝玉的顿悟停下来,继续安排了“戏子事件”,进一步点化宝玉!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宝钗生日唱戏的戏子中有一个长得像林黛玉,众人都害怕林黛玉会生气,所以不敢说出来,唯独史湘云心直口快,直接点出来,贾宝玉害怕史湘云会因此得罪林黛玉,就连忙给史湘云使了个眼色,不料好心办了坏事,同时得罪了两个人,且看原文中的记载: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第22回
贾宝玉的这个举动惹怒了两个人——史湘云和林黛玉。史湘云觉得自己在贾府连说个话都要看人眼色,心中着实恼怒;林黛玉则对“贾宝玉给史湘云使眼色”的事耿耿于怀,因为林黛玉很清楚,大家都看出来这个戏子长得像自己,但都不敢说,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个爱耍小性子的女孩,可贾宝玉作为自己的知己,居然也认为自己是个耍性子的人,否则他为何给史湘云使眼色,阻止湘云说呢?
如此这般,贾宝玉本是好心为了黛玉、湘云,可偏偏适得其反,两边都跟他生气,贾宝玉先后去找了史湘云和林黛玉,结果两人都怒怼了他一通,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的顿悟进一步升级了。
宝玉细想自己原为她二人,怕生隙病,方在其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停成功,反而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与前日看的《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等语,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第22回
贾宝玉本是重情之人,可经历这么一番事后,贾宝玉反而往“绝情”的方向开始走了,尤其是《庄子》中的这句“巧者劳而智者忧”,更是进一步点化了贾宝玉。
贾宝玉开始觉得:技术精巧的工匠,必定一生辛苦劳碌,才思聪慧的智者,必定时常忧虑。若是放在自己身上,自己太过重情,处处站在黛、湘角度考虑问题,没想到反而得罪了她们两个,以致于被两人嫌弃,自己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面不是人的局面,痛苦难当,若是能仿效《庄子》,放下情感,从此不在乎一个“情”字,或许就能怡然自乐,无人能伤害自己!
毫无疑问,贾宝玉在此处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与《庄子》思想结合起来理解,已经接近顿悟的边缘了,其后袭人见宝玉不开心,便规劝他跟姊妹们彼此之间和睦相处,结果贾宝玉的反应是这样的:
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她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袭人见此光景,不肯再说。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第22回
脂砚斋批语云:此是忘机大悟,世人所谓疯癫是也。
从此处开始,贾宝玉未来的遁入空门结局,就已然埋下了伏笔。贾宝玉细品这些话,忍不住大哭,透露出两个信息:之一,贾宝玉于精神上预知到了自己未来的心灵归宿;第二,贾宝玉虽有所悟,但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仍沉浸在情中无法自拔,所以一经开悟,精神上意识到这一点,可又无法欣然接受这一点,故悲从中来,大哭起来。
所以自第22回之后,贾宝玉的精神开始觉醒,他此后经历的一切,均是走向顿悟的必经之路,比如其后金钏跳井自尽、晴雯之死、龄官划蔷、黛玉泪尽而亡等情节,都对贾宝玉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些事情都让贾宝玉顿悟的根基不断壮大,最终走向了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