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大夫”称呼的历史由来
旧时医生称为郎中,近现代以后随英文doctor译为大夫,念作(dà;i fu),后为医生,医师,至于民间仍有以大夫(dà;ifu)称呼者。
由来
大夫一称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 *** 夫、八十一元士。)。后周成王制周礼,亦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到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士大夫。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
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
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士大夫是上述情况在观念上的反映。从时代看,这一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行开来。
从内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内容:
其一,指居官与有职位的人。《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用现代话说,士大夫是职能官。《墨子三辩》批评士大夫倦于听治。这里泛指一切官吏。《战国策秦策二》载:诸士大夫皆贺。这里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这里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职之人。
《君道》又讲: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士大夫指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也称士大夫,《荀子议兵》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吴子励士》:于是(魏)武侯设座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