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成为纨绔子弟与贾母的宠溺有何关系?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主角,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赞贾母者甚众,在红楼之前的古代白话小说中,老妇往往是固执、僵硬、死板的代名词,而贾母的出现打破了这个脸谱化格局,贾母之活得通透、言语幽默、为人慈祥,盖是《红楼梦》之一人也,若在年轻时,其综合实力恐在王熙凤之上。
细细论来,贾母唯一被诟病之处,就是她对后代的教育方式实在是太过宠溺了,尤其是对亲孙子贾宝玉,更是奉若掌上明珠,摩之挲之,不肯让其受半点委屈。
故而第33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贾政因贾宝玉“淫辱母婢,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对其大行家法,棍棒伺候,这本是情理之中,谁料贾母上来便是一句:“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将贾政吓得跪在地下,不敢再有任何动作,故而便有论者评价贾母:虽具备福寿、才、德,但人品高低终究毁在了“溺爱儿孙”四字上。
从某些角度来看,这个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笔者窃以为,诸君对贾母的分析解读,终究不够深入,若是细细品读贾母之人,则知贾母教育儿孙,自有个人手段,只是未被读书人看到而已。
贾母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封建大家长,至少在教育儿孙方面,贾母表现出了超越时代的一面。
纵观《红楼梦》全书,宁荣两府教育儿孙,无非是封建大家长式的雷霆手段,这一点曹雪芹并没有遗漏,且看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细闷制风雨词”,彼时荣国府当年的老仆赖嬷嬷曾向贾宝玉讲述了当年宁荣国公教育儿孙的手段,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狠!
(赖嬷嬷)因又指着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像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了?还有那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像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儿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第45回
从赖嬷嬷口中,我们得知了贾敬、贾赦、贾政等人幼年时经受的家庭教育,完全是棍棒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有效,但也有很强的副作用,比如宁国府之贾敬,后来考中了进士,却抛家舍业,上山当了道士,很难说跟小时候“竟是审贼”的童年噩梦无关。
贾母是不赞同这种教育方式的,所以第33回,贾政痛打贾宝玉,差点将宝玉活活打死,贾母斥责贾政时,母子两人曾有这么一番对话:
贾政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滚下泪来。——第33回
看来当年贾代善也曾棍棒教育贾政,贾母亦从旁哭着为儿子求情,眼下贾政终究活成了自己当年最厌恶的人,故而贾母专门指出这一点来与贾政分庭抗礼。
那么贾母既然不赞同“棍棒教育”,那她自己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其实并不是完全宠溺,这一点书中写得很隐晦,需要读者自己去发现。
譬如第56回,甄家几个婆子前来拜见贾母,贾母令贾宝玉前来见客,贾宝玉一向厌恶婆子,但当着外人的面,还是礼数周到,俨然是大家风范,故而甄家婆子大赞贾宝玉,贾母却提出不同意见:
贾母道:“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若一味的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第56回
贾宝玉深得贾母宠爱,并非完全是因为他长得好、又有含玉而诞的奇遇。恰恰相反,这些外在的优点都只是锦上添花,贾母宠爱贾宝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贾宝玉懂规矩、明礼数,而这些都是贾母教授给贾宝玉的。
贾母很令人钦佩的一个地方就是,她教育孩子不用雷霆手段,而是刚柔并济。比如贾母曾当着众 *** 姊妹的面称“娘儿们私下里面子上的礼数过得去就行”,这就让贾府的 *** 媳妇们可以放开谈天说地,不需要过度拘束,这也是为何贾府内部的家庭氛围如此和谐的根源——皆是贾母的功劳。
但一旦涉及到最基本的礼数问题,没有一个人敢含糊,不论是贾家媳妇,还是 *** 们,无一不遵守礼数规矩,比如最经典的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饭桌上的规矩就格外森严,完全是士族大家的谱儿: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之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和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于右手之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傍边丫环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傍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环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环用小茶盘捧上茶来。——第3回
此段描写可谓将贵族之家的礼数、规矩写得入木三分,让我们读者得以了解几百年前的贵族真实的生活情境:王夫人、李纨、王熙凤这些媳妇们,是没有资格上桌吃饭的,只能在一旁伺候贾母、 *** 们吃饭,等贾母和 *** 们吃完了,才轮到她们,饭桌上亦遵循“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无一人敢说话。
因此,千万别觉得贾母是个稀里糊涂只会溺爱儿孙的老太婆,在教育儿孙方面,她老人家自有一套计划。都说贾宝玉被贾母宠溺得无法无法,事实并非如此,纵观《红楼梦》中各处细节,贾宝玉俨然深得贾母教育之精髓,且看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贾宝玉骑马出门,非要绕着贾政的书房,为何?且看原文:
宝玉在马上笑道:“周哥、钱哥,咱们打这角门走罢!省的到了老爷的书房门口又下来。”周瑞侧身笑道:“老爷不在家,书房天天锁着的。爷可以不用下来罢了。”宝玉笑道:“虽锁着,要下来的。”——第52回
即便父亲不在家,即便书房门是锁着的,贾宝玉经过门口,必定要下马,以表敬意。贾宝玉并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发自真心地敬重父亲——即便贾政对他动辄打骂。这规矩是谁帮宝玉养成的呢?自然是贾母。
另有第62回,正值贾宝玉生日,却又逢宫中老太妃薨了,贾母、王夫人等诰命均需入朝随祭,可贾宝玉并没有因此就忽略他们,而是自觉在家“遥拜”长辈:
这日宝玉清晨起来,梳洗已毕,冠带出来。至前厅院中,已有李贵等四五个人在那里,设下天地香烛。宝玉炷了香,行毕礼,奠茶、焚纸后,便至宁府中宗祀先堂两处行毕礼,出至月台上,又朝上遥拜过贾母、贾政、王夫人等。——第62回
这种对礼数潜移默化的执行能力又是谁教的呢?自然也是贾母。只不过贾母擅长“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以致被读者误认为是“不作为”,实则这是高阶的教育方式,非施行棍棒教育的家长所难领会。
有意思的是,夏蔷女士在《<;红楼梦>;补裘考论》(载《红楼梦学刊》2016年第二辑)中,借着“晴雯勇补雀金裘”的机会,也侧面论述了贾母独特的教育方式,特引用一段,以供诸君赏析:
贾母的确是一个承统治家,贤明的掌门人。她把雀金裘交到宝玉手里,用心良苦,首先雀金裘之保暖、华美无可置疑,给了宝玉,也表示她寄托的希望之大。。。。。。她是要激发宝玉振兴家族的志向。因为雀金裘不仅仅是一件贵重的衣服,它象征着整个家族曾经的辉煌,倒映着今日的衰微,贾母希望宝玉能够体会这里面深切的嘱托和期待,正如贾母弥留之际对宝玉所说的:“我的儿,你要争气!”
贾母是希望贾宝玉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的,她的这种主观愿望无可置疑,但同时我们不可忽略的是,贾母终究是一个妇人,她对贾宝玉的教育更加侧重礼数规矩的培养,树立起贾宝玉内在的贵族品质。
同时,贾母并没有全面激发贾宝玉世俗才能的主观意识,比如向贾政、王夫人那般,强逼贾宝玉读书,或逼他学习经济之道。。。。。。
但贾母的这种“教育疏漏”,恰体现了她的慈母情怀,更大的可能性是:贾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她或许有逼迫贾宝玉从事仕途经济的念头,但这个念头终究一闪而过——她老人家着实不愿逼迫贾宝玉做自己不愿做的事。
而我们读者以此来诟病贾母不会教育孩子,那当真是千古冤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