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晴雯与宝玉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何时?发生了什么?
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难参透的一个人物,他堪称是全书最重情的一个人,可问题在于,一个重情之人,一旦变得无情起来,他之前有多重情,眼下就会变得有多无情,也正是贾宝玉具备这种条件,他最终才会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笔者就以晴雯临死前与贾宝玉最后一次见面为例,来简要剖析贾宝玉这个人物。
此事发生在《红楼梦》第77回,彼时由于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跟前进了谗言,直接导致了晴雯被撵,可怜的晴雯病入膏肓,蓬头垢面被众人抬出怡红院,宝玉心中不舍,便偷偷前来探望,可期间贾宝玉的诸多行为让人难以理解。
最典型的就是贾宝玉的注意力,面对奄奄一息的晴雯,贾宝玉的心思却一直在跑小差,一会儿谈镯子,一会儿论晴雯的指甲,且看原文:
宝玉拉着她的手,只觉瘦如枯柴,腕上犹戴着四个银镯,因哭道:“除下来,等好了再戴上去罢。”又说:“可惜这两个指甲,好容易长了二寸长,这一病好了,又损好些。”——第77回
贾宝玉的思维貌似跟一般人不一样,正常来说,看望病人,要么慰问对方身体如何,要么劝慰对方要保持好状态,不要想太多,好好保养身体,可贾宝玉从头到尾没说一句此类的话,他连一句“大夫怎么说”都没有问。
他的眼睛始终聚焦在晴雯的镯子和指甲上,而非晴雯的病情,甚至是她的生死!贾宝玉为何会这般异常?笔者认为,答案还是要归结到《红楼梦》情榜对贾宝玉的三字评价上——情不情!
何为情不情?之一个情字为动词,为“动情”之意,第二个情字乃名词,即“情感”,情不情的意思便是贾宝玉对天下没有情感之物皆会赋予感情。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第19回宁国府唱戏,贾宝玉听了半晌觉得无聊,就悻悻退了出来,忽然想起宁国府有一间书房,书房内有一副美人图,他觉得今天这么热闹,自己应该去陪陪画上的美人:
宝玉见一个人没有,因想:“素日这里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的得神。今日这般热闹,那美人自然也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她一回。”想着,便往那厢来。——第19回
画作乃是无生命之物,可贾宝玉却对其动情,甚至怕画上的美人会寂寞,这就是情不情——贾宝玉对普天下所有无生命之物也给予了个人感情;同时,贾宝玉也不是对所有的无生命之物都欣赏,他的欣赏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这个“物品”必须具备美的特征。
晴雯的指甲是美的,所以贾宝玉看望晴雯时,他的眼睛就聚焦在指甲上;看着晴雯瘦弱的胳膊戴着银镯子不好看,就让晴雯先将镯子摘下来,以后好了再戴,贾宝玉的这些行为看似毫无逻辑,其实一直在围绕一个“美”字在进行。
无独有偶,诸君若是还难以理解,笔者不妨再举一例,贾宝玉在探望晴雯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你(晴雯)有什么说的,趁着没人告诉我!
对《红楼梦》通读过的读者,就会觉得这个情节很熟悉,没错,当年好友秦钟去世的时候,贾宝玉也问过秦钟相同的问题:
宝玉忙携手垂泪道:“有什么话留下两句。”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第16回
诸君可曾想过,贾宝玉为何这般喜欢问将死之人这种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在贾宝玉的认知中,临终寄言是一件颇有意境的事,这件事符合他心目中“美”的特征。
也正是因为这般,第43回,正值金钏生日,贾宝玉专门带着小厮茗烟出府,专门找了一口井祭奠金钏(金钏当年是跳井自尽);
再有晴雯死后,贾宝玉反复询问小丫鬟“晴雯临死前有没有叫我的名字”,最后小丫鬟编了一个“晴雯化作花神”的故事,贾宝玉才心满意足地接受了晴雯的死——他不愿意相信晴雯就那么寻寻常常地死了;
再往前,第40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为了逗贾宝玉高兴,刘姥姥讲了一个十八岁的茗玉姑娘雪下拾柴的故事,还称村里人给茗玉姑娘建了庙宇,塑了像,贾宝玉傻乎乎地派茗烟前去找那个庙,其实这个故事就是刘姥姥被贾宝玉缠得急了,随便编出来应付他的。
这些都是贾宝玉“情不情”性情的佐证,书中还有不少例子,细心的读者可以有意识地去看贾宝玉的诸多怪异行为,其本质都离不开“情不情”以及对“美”的固执追求。
可贾宝玉这样的人,他的情感针对宇宙万物,就会导致他为人处事往往忽略“物”和“人”的区别,所以才会导致文章开头的那个现象;同时,贾宝玉的情这般丰富,可一旦他顿悟了,他之前有多重情,就会变得有多无情,《红楼梦》最终结局,贾宝玉撒手悬崖,抛下宝钗、麝月一妻一婢,彻底断了一个情字。
多情的宝玉,最终变成了世间最无情之人。